滚动资讯:

中共早期领导人——彭述之
发布时间:2011-05-18   来源:  记者:

    彭述之(1895—1983),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中国著名托洛茨基主义者。曾化名张次南,1894年出生于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羊古坳乡转角丘村。他的家乡是一个位置偏僻但思想开放的地方,离我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第一人”魏源的故居不过十数里地。   
    小时候,他在家乡接受私塾教育,后来进入邵阳中学和宝庆县中求学。在中学学习期间,他积极组织学生会,参加反对袁世凯、反对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的爱国学生运动。中学毕业后,他曾回家乡教过一年私塾,后来考入北京大学学习,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五四运动。1920年秋,他先后在长沙、上海等地参加革命活动,并加入了青年团。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他作为中国最早共产党的党员之一,受派前往莫斯科,先后在红军大学和东方大学学习。在苏期间,他担任中共莫斯科支部书记,参加过在莫斯科召开的国际远东工人大会,还以苏联共产党员资格参加莫斯科的市民代表大会。1924年,他以中共中央代表的身份和李大钊一同出席了共产党国际第五次大会,同年8月回国,在上海大学任教,并担任过《新青年》杂志主编。   
    1925年1月,中共中央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产生了中共中央执行委员会和中央局,他当选为宣传部主任兼党中央机关刊物《向导》主编,坐上了共产党的第二号领导位置。当时,共产党主要工作是进行思想发动和马列主义宣传,所以在中央局五名成员中,竟有以他为首的三位同志是做宣传工作的。由此可见他的位置和责任之重。   
    在中共史上,彭述之和陈独秀经历了由志同道合到分道扬镳的过程。1921年,彭述之到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前就与陈独秀相识相知。四年后,彭述之学成毕业,留在母校任教。不久,他即回国参加党的“四大”,从此,先与陈独秀一起反对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提出共产党独立领导工农大众的方针。大革命后期,他又坚决执行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路线,在陈独秀指使下,拒不在《向导》上刊登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1927年,他参与领导上海暴动,后失败。“八七”会议后同陈独秀组成反对派组织“无产者社”,编发《无产者》杂志,公开发表《左翼反对派宣言》,进行分裂党的活动。1928年4月,彭述之因坚持右倾错误,被开除出中央委员会。次年11月15日,他和陈独秀同时被中共中央开除党籍。从此,他成为了“托派”分子,同陈独秀、刘仁静及其他“托派”分子一起,组成“列宁主义者左翼反对派”,在上海设立中央机关,出版刊物《火花》。1929年12月15日,他与陈独秀、刘仁静等81人,发表了《我们的政治意见书》,公布了托陈取消派的纲领。后来他在托洛茨基的建议下,尽力将托洛茨基各小组统一起来,组成“中国共产主义同盟”,接受“托派”出版社的委托,主编学术杂志《动力》(后改名为《读书杂志》)。
    1932年10月15日,陈独秀、彭述之等人因发表抨击日本侵华及蒋介石推行不抵抗政策的文章、宣言和传单,被国民党上海市公安局以违犯《国民紧急治安法》名义逮捕入狱。10月30日,天津《大公报》刊登了他二人受审的消息及合影照片。有趣的是,报纸把他俩的名字和照片搞颠倒了,以致后来不少报刊和史料以讹传讹,张冠李戴。在接受国民党审讯的法庭上,法官问彭述之:“《火花》及《校内生活》是你编的吗?”他一点也不掩饰地说:“都是我做的。”法官问他:“你反对国民政府吗?”他毫不含糊地说:“当然反对,不然我也不会到这里来。”法官问他为什么要反对国民政府,他一口气说出了三点理由:一是政府不抵抗外敌入侵;二是政府无能力阻止军阀混战;三是政府使人民不得自由。   1937年,陈独秀、彭述之出狱后,围绕苏联无产阶级专政和共产主义等问题,两人之间产生了很深的裂痕和分歧,以后由分歧转为完全对立,最终分道扬镳。第四国际成立时,他担任中国支部书记。在中国共产主义同盟第二次全会大会上,他通过决议,公开批判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彭述之去香港等地,秘密进行托洛茨基的派别活动,并担任“中国共产主义同盟”新的理论杂志《求真》的主编,同时与爱人陈碧兰合作发行《青年和妇女》月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他将“中国共产主义同盟”改为“中国革命共产党”,并将该党政治局迁至香港。   
    1949年,彭述之曾主持讨论中国共产党胜利成功的原因和教训,公开发表了《告中国共产党书》。由于港英当局的逼迫,他先后流亡越南和欧洲。1951年,他参加第四国际第三次大会,成为中央执行委员、常务委员会委员及书记处成员。不久,彭述之因与第四国际总书记巴布洛的多数派在理论和政策上发生对立,即与第四国际公开分裂,成为少数派的领袖,致力于把分裂的托洛茨基分子重新组织起来,企图创造托洛茨基运动的再统一。为此,他流亡日本、美国等地,最后定居美国。   
    1983年11月28日,彭述之因患心脏病在美国去世,终年89岁。   
    彭述之眷恋家乡,弥留之际,嘱咐女儿程映湘:“我们的家乡在美丽的望云山脚下,那里又是爱国思想家魏源和倒袁护国将领蔡锷的家乡。你们一定要回去看一看。”1985年冬,任法国国家政治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时年56岁的程映湘女士,偕丈夫高达乐回到隆回寻根问祖、探访父老乡亲,了却了先父的遗愿。   
    八十年代初,香港十月书屋出版了其著作《彭述之选集》(选集共四卷),收录了彭述之各个时期的主十月书屋出版的《彭述之选集》书影(4张)要著作。第一卷(1983年出版)收录了其在20年代的著作,第二卷(1984年出版)收录了其在20世纪30—40年代的作品,第三卷(1981年出版)收录了其1951年至1980年期间论述中国问题的著作,第四卷(2011年2月出版)收录了其关于第四国际统一问题,世界局势的著作。其另有法文版回忆录(计划出三卷),由周仁生翻译了第一卷,中文名为《中国共产主义的起飞》,郑超麟,王凡西等指出彭述之回忆录中的窜改和捏造历史事实为自己涂脂抹粉的事实,可参考《谎言与真实——对于历史事实的两种态度——评彭述之》(见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邵阳新闻

湖南新闻

名企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