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肖国成:一位民政老人的红色情结
发布时间:2021-06-11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杨坚 刘亚平 李君 李小安

杨坚 刘亚平 李君 李小安

图片2.jpg

  一位年过花甲的退休民政老人,13年如一日,以一种执着信念,搜集、挖掘了湖南省新宁县许多鲜为人知的红色宝藏,并自费近10多万元修缮一些红色纪念设施。他撰写的《红七军过新宁》《湘桂边区红军故事集》等4本计40余万字的红军故事和红色历史研究文章,为后人留下了一份弥足珍贵的史料。

  这位老人叫肖国成,新宁县崀山镇船形村人。1973年1月,20岁的他,立志报国,参军入伍。1974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9年2月,参加对越还击战。从部队转业后,一直在乡镇从事民政工作。

  6月10日,笔者一行来到船形村,走访了这位令人敬重的老人。

  “我自2008年起到现在,为了搜集红军在新宁活动过的史料,踏遍了新宁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也走过贵州、广西、江西,湖南有关县的革命老区,行程约3万多公里。有人问我累不累,我觉得先辈们为了人民的幸福生活抛头颅洒热血连死都不怕,我这点又算什么。”说起搜集红军史料,精神矍铄的肖国成打开了话匣子。

  听着红色故事成长

  新宁县是革命老区、红色沃土,在这片红色土地上,一批批优秀儿女前赴后继,英勇献身,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历史赞歌。1930年至1934年,红七军北上、红六军团西征、中央红军长征先后都经过新宁,足迹遍及全县10个乡镇近100个村庄。特别是1934年11月至12月,中央红军长征突破湘江后,中央军委两个纵队和红九军团从桂军白崇禧开放的西线进入了湘桂边境的湖南新宁。

  “我是听着这些故事长大的。”肖国成说。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爷爷和村里的老人经常给他讲当年红军过新宁的故事。这些传奇的故事让他对那段历史产生了深深地“红色”情结,而这种情结竟成了他一生的执着。

  陆定一撰写的老山界,位于湖南新宁与广西资源、全州交界处的越城岭。肖国成生活的船形村就留下了当年红军战士“夜宿古桥,不犯秋毫”遵纪爱民的佳话。

  中央红军在什么情况下到的新宁?在新宁期间到底发生了哪些事?肖国成一直纠结着想理清。

  肖国成长期在乡镇民工作,又是退伍军人,对红色革命故事和历史极是上心。特别在万塘乡民政办工作时,他了解这个乡曾是红七军远征经过的第一个乡。2009年9月,在他的提议下,万塘乡人民政府首次举办纪念红七军过新宁八十周年的庆典活动,随后又在附近的4个村开展了“重走红军路”的大型公益活动。因从事民政办工作,优抚安置等工作让他有了更多接触优抚对象的机会,为了还原红色故事,他便开始利用工作之余自费到红军战士刘光楠等健在的红军及红军后代家中走访,记录他们口口相传的零星故事。

  2006年,刘光楠去世了。肖国成忽然有一种紧迫感,因为对红色历史尚有记忆的人年龄都很大了,要还原红色故事,得抓紧时间了。特别是从2008年后,他几乎牺牲了所有节假日,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研究新宁红色故事中。

  “我们老区的故事太多了,很多人都不知道。”肖国成一脸遗憾地说。2013年,他一退休,就全身心投入到探寻中央红军过新宁的英勇事迹及革命精神上。他自费沿着红军当年经过的足迹,实地走访,到革命老区纪念馆征集有关材料,去民间搜集第一手佐证材料。用真情告慰红军烈士的英灵,尽自己的一切所能,做一名宣传红军长征精神的弘扬者、传承者。

  肖国成告诉笔者,2015年5月15日这一天,是他最难忘记的日子。

  “这天,我去贵州江县翠里乡高华村采访,这里是苗族区,大多数人听不懂汉语,只能用文字交流打听路线。从江县到翠里乡政府所在地有39公里,班车到达翠里乡已经下午5点钟了,到高华村还有11公里只能徒步,当时我因在半个月前身体做了小手术,还未完全恢复好,走路时间长了,伤口会有一些轻微的疼痛,大约走了二公里后觉得有点累,这时天又快黑了,还有九公里路怎么办?这时我非常着急,这里是大山区,海拔1200米高,由于人烟稀少,路上难见行人,后来碰上一位村民,经他指点到公路拦摩托,前面拦了3辆摩托都没有停下,直到第四辆摩托,因方向不同不肯搭人,后我出了高价他才答应送我到高华村。第二天返回时,因没有车必须走路,当我走到半路上,又见公路上一条银色的蛇横在马路的中间,听当地村民说,这地方蛇相当多。若是晚上走山路,没有光照亮,是很难走夜路的。”

  为传承红色基因,2010年9月,肖国成在金石镇柳山村廻龙桥制作了2条长15米的宣传图片展览。从2014年至2020年,制作宣传红色长征历史介绍牌共有60余块。制作红军长征路不锈钢标识牌4块。在12年的民间采访中,被采访的民众达600余人。

图片3.jpg

  为红军老战士立纪念碑

  在崀山镇鲤溪村一个叫马家峒深山里的路旁上,红军战士李少成纪念碑静静肃立,纪念碑旁边的山坡上,葬着红军战士李少成的遗骸。这纪念碑是肖国成所建。

  李少成,1913年出生,原籍贵州榕江县人,1930年参加工农红军第七军。红七军在湘桂边境十字路遭遇国民党湘军九十三团一部和“铲共义勇队”的疯狂狙击,后不幸被俘关押,释放后寻找部队未果,为了不占群众一分田,独自生活在崀山镇鲤溪村马家峒深山里,直至1979年终老。

  肖国成说,李少成一生就遵守红军纪律,不扰民,不占群众一分田,当地群众也为他的精神感动,所以去世后,当地群众自发将他安葬在其生活的马家峒,当时周围没有村庄,也没有道路,加上李少成未娶妻生子,几十年过去了,坟墓荒草丛生。

  “要建个纪念碑,不能让后人忘了这段历史。”肖国成萌生了为李少成建立纪念碑的想法,说干就干, 2014年2月,肖国成带上干粮、被褥,在鲤溪村搭了一个简易帐篷,这一住就是5个月,自费建起了一座高3.5米,宽1.2米,厚0.6米的红军战士李少成纪念碑,并为他撰写了碑志,介绍了李少成生平事迹。

图片4.jpg

  助红军后代寻亲归宗

  2017年的一天,新宁县政协委员、乾坤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谢志民找到肖国成,说在网上看到了一条“寻找1934失散红军战士李咸普”的寻亲启事。得到这个线索那一天,肖国成激动得难以入眠。

  “只要有一点线索,我就前去核实。”肖国成说,因为时间过去几十年,如今要找寻红军战士和他们的后人,太难了,犹如大海捞针。

  他对崀山镇分水村50岁以上的老人进行地毯式的寻访,当年10月,在走访97岁的抗美援朝退役军人何先移那里得到了一些线索。

  “1934年,红军过新宁时,何先移老人14岁,据他说当时是一个16岁左右红军负伤晕倒,后来找不到部队了,就在分水安了家,已经过世60多年了,而且随义父姓了邹,知道的人不多。”肖国成说,顺着这个线索,历时3个多月的时间,终于查到了这个叫李咸普的红军身份,同时还挖掘到了拥军模范邹月阶的感人事迹。

  李咸普,1918年出生,江西于都县罗坳镇人,16岁投身革命,编入了红九军团,1934年参加长征并在湘江突围战斗中腿部负伤,晕倒在分水坳,被分水村村民邹月阶救治痊愈,后因寻找部队未果,被邹月阶收为义子,改名邹连发,不久结婚生下一对儿女。1957年9月,他因伤口复发病逝,享年39岁。

  尤让肖国成欣慰的是,2017年底,他在崀山镇窑市村和高桥村查到了红军战士李咸普的儿子李杨红、女儿郑美英,兄妹妹俩都已年过花甲。

  肖国成说,李咸普去世时,他儿子才三岁,女儿才三个月,年龄很小,只知道他们的父亲是红军,其他有关他们父亲的身世一无所知,他们都很希望我能查到生父的祖籍地址,说盼了四十多年,想认亲归宗。

  肖国成决定帮助这对兄妹寻亲。

  关于李咸普祖籍的资料少之又少,找到李咸普祖籍的难度也在加大。但肖国成没有放弃,因为他觉得帮红军战士的后人圆梦,也是红军战士李咸普的心愿。

  2018年2月,辗转上千公里,肖国成带着李咸普的儿子李扬红终于在江西省于都县证实李咸普的原籍为江西省于都县(解放前称云都县)罗坳镇步前村樟树坳,并认亲归宗。2018年7月,肖国成又在分水村自费为李咸普修建了纪念碑。

  纪念碑建成后,吸引了当地的中小学生、机关干部、社会人士前来瞻仰参观,追寻那段逝去的红色岁月,他所做的事也得到县委宣传部等相关部门的高度肯定,这让他倍感欣慰。

  “将新宁革命精神生生不息地传承下去,这将是我一直坚守的初心。”肖国成说,后半辈子我只做一件事,就是要将红色文化和革命故事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在新宁这片土地上发生过的红色故事。


邵阳新闻

湖南新闻

名企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