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肺炎防控基本知识知晓
一、新冠病毒简要介绍
1.病毒概况
新型冠状病毒(简称新冠病毒),世界卫生组织(WHO)命名为 2019-nCoV,其中 n 代表 novel(新的),CoV 是冠状病毒 coronavirus 的缩写。它与造成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俗称“非典”)的病原体一样,都属于冠状病毒,但两者并不相同。
2.传染源
目前所见的传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无症状感染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
3.传播途径
可以人传人。经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气溶胶和消化道等传播途径尚待明确。
4.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老年人及有慢性基础疾病者感染后病情较重,儿童及婴幼儿也有发病。
5.潜伏期
潜伏期 1 ~ 14 天,多为 3 ~7 天。
6.临床症状
以发热、乏力、干咳为主要表现。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腹泻等症状。部分患者仅表现为低热、轻微乏力等。重症患者多在感染 1 周后出现呼吸困难。
7.治疗
有效药物正在研发中,目前还没有确认有效的抗病毒方法(具体详见新冠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八版)。
8.预后
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少数患者病情危重。老年人和有基础疾病的患者预后较差。儿童患者症状相对较轻。
二、今年春节期间疫区防控要求
1.加强返乡人员管理:国家卫健委1月20日明确,返乡人员需持7天内有效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阴性结果返乡,返乡后实行14天居家健康监测,期间不聚集、不流动,每7天开展一次核酸检测。
2.落实责任:各乡镇(街道)、村(居委会)落实责任制,对返乡人员实行网格化管理,做好登记造册、健康监测和异常状况处置等工作。同时做好隔离场所和检测能力的准备,一旦发生疫情,能够快速响应。
3.早预防:减少人员流动。提倡春节假期非必要不流动,鼓励大中专院校与企业错峰放假和开学开工,从事进口物品搬运、运输、存储和销售环节的工作人员,原则上在工作地休假或工作。疫情中高风险地区严格控制人员进出。减少人员聚集。春节期间按照非必要不举办的原则,严控庙会、文艺演出、展销促销等活动,减少农村集市规模和频次,控制人流量。落实好宗教活动及场所管控要求,从严从紧执行疫情防控规定。居民家庭不举办聚餐等聚集性活动,宣传和倡导移风易俗,劝导农民群众不串门、不聚集、少外出,提倡“喜事缓办,丧事简办,宴会不办”。确需举办的活动,规模控制在50人以下并有防控方案,向属地疫情防控指挥部报批,并由村(社区)负责监督登记参加人员基本信息并严格执行防控措施。
4.早发现:扩大“应检尽检”范围,及时开展样本采集和核酸检测,加强环境与药品监测。
5.早报告:可疑患者报告,医疗机构发现可疑患者后要在留观患者的同时,2小时内报告上级医院和疾控中心,并采集样本和送检,并协助做好转诊等工作。药店发现购买退烧药、抗感染等药物的患者后2小时内报告相关医院和村或社区。核酸检测结果报告。检测机构接到样本后在12小时内反馈检测结果,阳性结果要立即反馈送样机构和县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核酸检测结果报告。检测机构接到样本后在12小时内反馈检测结果,阳性结果要立即反馈送样机构和县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感染者网络直报。医疗机构发现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后2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无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机构立即电话报告疾控机构进行网络直报。
6.早隔离:快速响应,乡镇政府、村或社区发现疫情后要立即上报县(区)疫情联防联控机制,2小时内转运感染者。县(区)疫情联防联控机制要迅速组织调派疫情分析、流行病学调查、核酸检测、医疗救治、环境消杀、社区防控等工作队伍开展疫情防控,做好集中隔离、定点医疗机构救治等工作。实施自然村封闭管控,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密切接触者判定。密切接触者隔离管理。县政府统一设立集中隔离场所,对密切接触者、密切接触者的密切接触者原则上实施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特殊情况除外。要在12小时内完成密切接触者和密切接触者的密切接触者转运。不具备集中隔离医学观察条件的,可采取居家医学观察,通过发放告知书、悬挂公示牌、每日上门等方式,强化落实单人单间隔离、核酸检测、体温监测等措施。居家隔离的自然村按照集中隔离场所要求规范管理。
7.早救治:尽早发现可疑患者,可疑患者转诊,规范治疗,严格院感防控。
三、个人防护
1.居家隔离的目的和重要意义是什么?
居家隔离的目的在于通过物理上的隔绝,阻止患者在社会上滞留与传播,避免形成二代和三代病例。当存在大量无症状的密切接触者或潜在病人的时候,居家隔离应该作为一个重要的选择,可以解决治疗机构不能解决的问题。若出现任何症状,则须去医院就诊。居家自行隔离期间,可以借刷朋友圈、煲剧、读书、品茶等休闲活动,让新型冠状病毒自行失去传播能力而灰飞烟灭。
2.哪些人需要居家隔离?
●今年返乡人员需持7天内有效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阴性结果返乡,返乡后实行14天居家健康监测。
●14天内有疫区及周边地区或其他本地病例持续传播地区旅行史或居住史的人员。
●14天内曾与疑似病例、确诊病例有密切接触史的人员。
●境外人员回来已在机场或规定的地方进行了14天隔离,回家实行7天居家隔离。
以上人员如果未出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可疑症状,则应居家隔离;如果出现可疑症状,应立即上报并就医。
3.如何居家隔离?
隔离环境
●隔离者应居住在通风良好的单人房间 ;确保共用区域(厨房、浴室等)通风良好(开窗)。
●家庭成员应住在不同房间,若条件不允许,应与患者保持1米以上距离。
●缩小隔离者活动范围,尽量减少隔离者与家庭成员共用一个区域,尤其避免一起用餐。
●不共用牙刷、毛巾、餐具、厕所、被服等。
●拒绝一切探访。
居家隔离照护
●固定一名身体健康且无慢性病者进行护理。
●看护人员与隔离者共处一室时,应佩戴口罩(。
●与隔离者有任何直接接触或进入隔离区后,应做好手卫生(备餐前、餐前、便后、可见污物时)。如
果双手无明显污物,可用含酒精的免洗液清洁 ;如果双手有明显污物,则用肥皂和清水清洗。
居家消毒
●每天用含氯消毒剂清洁卧室家具、卫生间台面。
●用 60 ~ 90℃热水及普通家用洗衣液清洗病人衣物及床上用品,避免污染被服与清洁被服接触。
●以上操作应佩戴一次性手套进行,操作前后进行手部清洗。
分泌物和排泄物
●呼吸道分泌物:所有人咳嗽、打喷嚏时,需戴医用口罩,或用纸巾及衣袖掩住,咳嗽和打喷嚏后立即清洁双手。将捂住口鼻的纸巾或毛巾直接丢弃,或使用后正确清洗(如用普通肥皂 / 洗涤剂及清水清洗)。
●排泄物:接触隔离者口腔、呼吸道分泌物、尿液、粪便时,需佩戴一次性手套。对于隔离者的排泄物,应密封后丢弃至“有害垃圾”桶。冲厕所马桶时应盖上马桶盖。
●污染物:应将手套、纸巾、口罩等污染物集中放置于患者房间,标记后单独丢弃。
●餐具:对于隔离者使用的餐具,使用后应用洗涤剂和清水清洗,不需丢弃。
解除隔离标准
●如果未出现相关症状,隔离至末次接触患者或离开流行地区的第 14 天,每7天检测核酸均阴性。
●如果出现相关症状,及时至发热门诊就诊。
4.关于戴口罩
什么时候需要戴口罩?
戴口罩:疫情期间,与人碰面、到公共场所、进入人员密集或密闭场所、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等时,均建议戴口罩。
不戴口罩:独处或在空旷场所,可以不戴口罩。
应该戴哪种口罩?
●对于一般公众(医务工作者或疫情相关工作人员除外),建议戴一次性医用口罩。
●人员密集场所的工作人员(医院、机场、火车站、地铁、地面公交、飞机、火车、超市、餐厅等)和警察、保安、快递等从业人员,以及居家隔离及与其共同生活人员,建议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者佩戴符合 N95/KN95 及以上标准的颗粒物防护口罩。不推荐使用纸口罩、活性炭口罩、棉纱口罩和海绵口罩。
如何正确使用口罩?
一次性医用口罩/医用外科口罩的正确使用方法如下:
1 鼻夹朝上,外层深色面朝外(或褶皱朝下)。上下拉开褶皱,将口罩覆盖口、鼻、下颌。将双手指尖沿着鼻梁金属条,由中间至两边,慢慢向内按压,直至紧贴鼻梁。适当调整口罩,使口罩周围充分贴合面部。标准的外科口罩分 3 层 :外层有阻水层,可防止飞沫进入口罩 ;中层有过滤层 ;近口鼻的内层用于吸湿。
口罩可以用多久?必须用一次性的吗?
对于一般公众,在没有接触过患者或可疑感染者的情况下,可以根据清洁程度适度延长使用时间,酌情重复使用,但应注意专人专用,佩戴前按规程洗手,佩戴时避免接触口罩内侧。一旦口罩被飞沫或其他污染物污染,或者口罩变 形、损坏、有异味时,应立即更换口罩。
重复使用的口罩如何保存?
如需重复使用口罩,可将其悬挂在洁净、干燥的通风处,或者将其放置在清洁、透气的纸袋中。口罩需单独存放,避免彼此接触,并标识口罩使用人员 ; 医用标准防护口罩不能清洗,也不可使用消毒剂、加热等方法进行消毒 ;其他非医用口罩按说明书处理。
如何丢弃使用过的口罩?
普通人群佩戴过的口罩,没有新型冠状病毒传播的风险,使用后装入塑料袋密封,按照生活垃圾分类的要求处理。
疑似病人及其护理人员、医疗机构工作人员用过的口罩,按照医疗废物收集、处理,处理完口罩后要清洗双手。
5.消毒方法有哪些?
根据《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八版)》,病毒对紫外线和热敏感,56 ℃ 30 分钟、乙醚、75% 乙醇(酒精)、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性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氯己定不能有效灭活病毒。
由于目前其他消毒方法对新型冠状病毒的灭活依据不足,不推荐其他消毒方法用于新型冠状病毒的消毒。
需注意消毒剂的有效成分及消毒剂的安全使用方法:
1 酒精是易燃物品。应远离火源及易燃物,并且不可喷洒或大面积消毒,否则空气中乙醇浓度升高可能引起火灾。
2 使用含氯消毒剂时需注意配置方法、稀释比例等,尤其应避免与其他消毒剂混用,可能产生大量有毒气体,具体用法依照商品说明书。
耐热物品消毒 可采用煮沸 15 分钟的方法进行消毒。
6.如何洗手(居家)?
1 在流水下,淋湿双手。
2 取适量洗手液或肥皂,均匀涂抹至整个手掌、手背、手指和指缝。认真搓双手至少15秒,具体操作如下 :
●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揉搓。
●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揉搓,交换进行。
●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指缝相互揉搓。
●弯曲手指使指关节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
●右手握住左手大拇指旋转揉搓,交换进行。
●将5个手指尖并拢放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
4 在流水下彻底冲净双手。用干净毛巾或纸巾擦干双手。
7.咳嗽礼仪
咳嗽、打喷嚏时要用胳膊肘遮挡或者用纸巾遮掩,千万不要用手捂口鼻。 咳嗽、打喷嚏这个动作,会释放大量病毒。病毒污染手之后,如果不能及时洗手,手接触的地方也会被病毒污染,如门把手、电梯按钮、桌椅等物体表面。此时,如有人接触了这些被污染的部位,在没有及时洗手的情况下用手接触口、眼、鼻,病毒便通过污染的手传播。而用胳膊肘遮挡,病毒喷在衣服上,不会污染其他物体表面。因此,特别强调,要注意咳嗽礼仪。同时,不洗手不能接触自己的身体,尤其是口、眼、鼻等黏膜部位。
四、关于密切接触者
1.哪些人是密切接触者?
密切接触者指与疑似病例、确诊病例有以下接触情形之一,但未采取有效防护者 :
1 ●共同居住、学习、工作或其他有密切接触的人员,如果近距离工作或共用同一间房或在同一幢房屋中生活。
2 ●诊疗、护理、探视患者的医护人员、家属或其他有类似近距离接触的人员,在密闭环境中探视患者或停留的人员,以及同病室的其他患者及其陪护人员。
3 ●乘坐同一种交通工具并有近距离接触的人员,包括在交通工具上照料护理的人员,同行人员(家人、同事、朋友等),经调查评估后发现可能近距离接触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的其他乘客和乘务人员。
4 ●现场调查人员调查后经评估认为符合其他密切接触者定义的人员。
2.如何知道自己是否是密切接触者?
在判定密切接触者、分析其感染发病的风险时,要综合所接触病人的临床表现、与病人的接触方式、接触时所采取的防护措施,以及暴露于病人污染的环境和物体的程度等因素,进行综合判断。因此,密切接触者的判定应交给专业人员进行。对大众而言,如实上报并提供相关信息即可。除患
者亲友、同事以外,最常见的成为密切接触者的可能为乘坐同一班次交通工具的人员。因此要留意自己的航班号、高铁车次信息,注意社会公示的患者同乘交通工具信息,如果是同乘者,需上报并居家隔离。
五、出行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在公共场所应佩戴口罩,特别是在公共交通工具上、在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
●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选择步行、骑自行车或自驾出行。
●避免接触有发热、咳嗽等症状的人,如果遇到,需保持 1 米以上距离。
●咳嗽、打喷嚏时用纸巾或屈肘将口鼻完全遮住。
●减少接触公共场所的公共物品。
●避免用脏手触摸口鼻、揉眼睛等。
●勤洗手,可以自备含消毒酒精的免洗洗手液、消毒湿巾等产品。
●疫情期间应尽量避免参加各类聚会。
六、关于就医
1.如果出现疑似症状,什么时候需要就医?
首先,如果属于需要居家隔离的情况,一旦出现疑似症状,请立即上报并就医。
如果不需要居家隔离,建议按照以下流程先自我评估。
●体温不超过 38 ℃,并且没有明显的气短、憋喘等症状。
●年龄在 60 岁以下、5 岁以上。
●不属于孕妇、慢性病患者(如肺部疾病、心血管疾病、慢性肾脏病、免疫性疾病等)或肥胖者。
如果同时符合以上情况,建议先在家休息和观察。在家期间,多喝水,可以服用一些减轻症状的感冒药。同时,采取戴口罩、勤洗手、房间勤通风等措施,做好个人和家人的防护。
如果有以下情况,建议及时就诊。
●在家观察休息 1 ~2 天后,病情无好转。
●近期近距离接触过有发热、咳嗽症状的患者,或去过人群密集的场所,如医院、超市、农贸市场,或有野生动物接触史。
●老年人、孕妇、肥胖者,以及有慢性肺部疾病、心血管疾病、肝肾等脏器基础疾病和免疫功能低下的人员。
2.就诊有哪些注意事项?
前往 / 返回医院途中
●佩戴口罩,注意咳嗽礼仪,咳嗽、打喷嚏时不要用手捂口鼻,要用纸巾或肘部遮挡。
●尽量避免乘坐地铁、公共汽车等公共交通工具,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
●运营人员应对交通工具进行消毒。
就诊时
●主动告诉医生自己在相关疾病流行地区的居住史和旅行史,发病前曾经接触的疑似或确诊患者,以及发病后曾接触的人群,配合医生开展相关调查。
●如怀疑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请直接至发热门诊就诊,减少在医院其他区域活动。
●如果因其他原因必须就医者,请勿穿行于发热门诊、急诊等区域,避免接触有发热、咳嗽等症状的患者,如果遇到,尽量保持 1 米以上距离。
●就诊结束,不要在外逗留,尽早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