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市不动产登记中心 刘月平
摘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部署了一千多项改革任务,事业单位改革也涵盖其中。事业单位改革涉及面广,关乎每一位在编职工的切身利益,干部职工如果对政策理解不透,就容易引起思想上的疑虑、情绪上的波动。狠抓思想政治工作,切实做好职工思想稳控和心理疏导,使全体职工思想上信任组织、心理上依靠组织、行动上服从组织,进一步凝聚起支持改革、配合改革、参与改革的共识,从而推动事业单位改革的稳妥有序开展,发挥好事业单位公益职能的同时,加快经济社会发展。
关键词: 改革;事业单位职工;思想稳控 ;心理疏导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强化公益属性,推进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为事业单位改革指明了方向。当前,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提出的新要求新挑战,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事业单位改革成了当务之急,竞争机制的不断加强,岗位设置的不断变化,事业单位调整布局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运行效率,成了改革的重中之重。那么,事业单位改革过程中对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产生了什么影响,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才能有效做好职工思想稳控和心理疏导工作,是我们无法回避的难题。下面,我们以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为例,简要阐述改革过程中职工的思想状况、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以及做好思想稳控和心理疏导工作的对策。
一、当前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中职工的思想状况
改革的目的主要是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着力解决事业单位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存在的政企不分、事企不分,以及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效益不高等突出问题,扎实推进经营类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激发内生发展动力,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国有资本运营效率。然而,在改革推进过程中,势必对一些职工的既得利益造成损害,使之产生一定的心理落差,进而引发各种显性或隐性的抵触现象,阻碍改革的顺利推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治上存在失落感。经营类事业单位转企改革之前,单位的“铁饭碗”性质,使得单位职工长期以来以拥有特殊待遇而自豪。而随着改革的推进,经营类事业单位的转企改革,单位职工由原来的事业编制身份,转为企业人员身份,之前的身份优越感顿时消失,接踵而来的是政治上的失落、心理上失衡。同时,以往由单位无偿提供的住房、医疗、养老等福利逐渐推向企业和社会,此举虽减轻了国家财政负担,优化了资源的合理配置,但也破坏了组织对员工的承诺,最直接的是职工的既得利益受到威胁,甚至失去了既有的利益,一些职工不能理解这种现状,从而走上消沉的心路历程。
(二)经济上存在失衡感。事业单位转企改革之前,长期以来形成的平均主义‘‘大锅饭”的分配机制,在职工心目中打下烙印。特别是随着职工身份的转变,企业职工与原来的事业编制人员在养老保险、医保、丧葬费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虽然国家近年来提出了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养老保险并轨制度,但是目前还未完全落实到位,各方面经济待遇的降低,造成了职工心态的严重失衡。同时,转企改革后,单位完全实行企业化管理,摒弃了之前的“平均主义”,职工之间竞争越来越激烈,一些没有技能的职工被其他职工竞争下岗,工作效率低的职工收益低于工作效率高的员工,这么一来原来消极怠工的职工与积极工作的职工之间就会产生矛盾。久而久之,由于多数人心理不平衡,易发生过激行为。
(三)定位上主人翁意识减弱。事业单位长期的稳定使很多职工养成了“游手好闲”的工作态度,把不正常的工作状态理所当然的“常态化”,通过改革很多职工一夜之间变成了打工仔,更有甚者,企业的决策层人员变成普通员工,先前的“主人翁”意识不断减弱。同时,事业单位转企改革导致竞争机制的快速引入,打破了原来的终身制,实行“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淘汰制,职工危机感加重,使得一些职工心里产生消极情绪,认为自己没有存在感,进而缺乏主人翁的意识。
二、分析出现种种思想状况的原因
事业单位转企改革中出现以上种种思想状况有历史的原因,也有其社会的原因,还有职工自身的一些原因。历史方面原因:长期以来事业单位吃的是“皇粮”,铁饭碗、铁交椅、铁工资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事业单位不但收入相对可靠,而且不存在下岗危机,与外资、民营企业相比,事业单位的工资收入虽然并不算高,但基本没有工资拖欠的风险,并且事业单位所提供的隐形福利也是十分丰厚的,再加上工作环境比较轻松,使得事业单位在员工整体待遇方面保持优越地位。面对突如其来的转企改革,势必打破原有的既得利益,利益的受损让职工难以接受。社会方面原因:主要表现为,在转企改革的过程中,很多事业单位的宣传引导严重滞后,对改革期间的思想政治工作不够重视,在工作方式上实行自上而下层层部署的传统方式,且忽冷忽热、时断时续,未能达到预期效果。与此同时,工作手段极度缺乏灵活性、方法简单,遇到问题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沟通交流,而是采取经济制裁的方式,导致员工抵触情绪激化。职工自身方面原因:在事业单位转企改革过程中,职工自身的职位、工作年限、专业技能等也是影响其心理变化的重要因素。从职位角度来看,单位领导干部和部门负责人等由于政治觉悟高、大局意识强,对组织的信任度比较高,而普通基层员工的政治觉悟和大局意识相对比较差,改革过程中更多地从自身利益角度思考,易产生对改革的不满情绪。从工作年限角度来看,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职工接受新生事物快,再就业能力比较强,面对改革较为从容,但相对地缺乏情绪调控能力,思想上易于冲动;而工作年限较长、尤其是接近退休年龄的职工基本丧失再就业能力,对组织的依附性更强,对改革关注得更多、期望值更高,面对不利于自身利益的政策规定更容易滋生失落和抵触等消极情绪。从专业技能角度来看,一些具备专业技术能力的职工,自身适应社会的能力较强,面对改革更加淡定,具备了一技之长的这些人可以选择自主择业,到哪里都能找到归宿,即使留在改制企业也是发展的中流砥柱;而对于没有专业技术能力的职工,处境就相对尴尬了,完全把希望寄托在改革上,易产生消极情绪。
三、做好思想稳控和心理疏导工作的对策
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改革过程中面对的问题和矛盾层出不穷,集中体现为职工对单位转企改革的消极应对和抵制情绪。因此,找准思想政治工作的着力点,切实做好职工思想稳控工作和心理疏导是推进改革顺利进行的关键。
(一)加大政策宣传,做好心理疏导。事业单位转企改革过程中职工对改革存在消极、抵触情绪,究其原因主要是他们对改革政策的不熟悉、不了解,特别是普通职工只知道上面一声令下就必须落实到位,对于为什么要改革,改革涉及哪些单位和人,以及如何推进改革等问题知之甚少。对此,涉改单位和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改革政策的宣传讲解,帮助事业单位职工了解改革的目的、方向和意义等,可以采取个别谈话等方式,认真做好职工心理疏导,帮助职工树立全局观和大局意识,使职工从心理上认同改革的实施。首先,在改革启动之前,组织广大职工认真学习相关改革文件和政策,让单位职工有个心理准备,尤其是涉及员工切身利益的政策内容要宣传到位,使职工知道他们的正当权益不会在改革中受到侵犯。通过提前介入,让职工真正接受改革的事实,认识到事业单位转企改革市国家发展的必然,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不可逆转的。其次,改革过程中,要时刻关注职工的心理动态,针对不同层次职工,分门别类、有的放矢的做好思想稳控和心理疏导,安排专人负责,密切关注职工心理和思想变化。同时,以员工关注的焦点问题为切入点,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灵活借助单位内部报纸、网站、橱窗等各种宣传渠道将改革的推进情况宣传到位,做到改革过程公开、透明。最后,事业单位转企后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发展,要把单位发展的良好前景等对员工说清楚、讲明白,鼓励广大职工为企业发展献计献策,千方百计做好职工思想工作,激发职工主人翁意识。
(二)优化方案设置,合理保障利益。坚持改革的原则,切实把好改革方向。加强改革方案的设置,坚决杜绝搞一刀切,在不突破政策底线的基础上,用好用足政策,充分考虑人员安置、资产划转、社会保障等问题和各方利益诉求,妥善处理好涉改单位人员的相关薪资待遇,把职工的利益维护好。一是吃透文件精神,找准切入点。涉改单位和主管部门要深入分析改革文件,切实吃透政策精神,在不违反政策规定的前提下,结合单位发展实际找准切入点,确定单位改革的具体类型和方向,制定具体的改革方案,改革方案既要坚持讲原则,又要做到灵活机动,既要符合总体的改革方向,又能最大化保障职工利益。二是狠抓调查研究,吸收职工意见。在改革方案的制定上,不能照搬照套外地的做法,必须坚持群众路线,灵活运用调研问卷、座谈会、职工代表大会等渠道征询职工意见,鼓励职工参与方案制定,了解员工关注的焦点问题,特别是在涉及员工切身利益的医疗养老等问题上,积极听取职工反馈意见,并在政策设置过程中予以充分考虑,从而提高改革方案的可操作性、可执行性。三是坚持统筹兼顾,做到分类施策。推进经营类事业单改革,要将改革的出发点和着力点放在“为涉改人员找出路”上,突出统筹兼顾、分类施策的原则,妥善做好人员分流安置工作。涉改单位及其主管部门在摸清摸准摸透改革单位人员底数和合理诉求的基础上,认真分析研究,周密拟定人员分流安置方案,在不突破政策红线的基础上,用好用足政策。主要可分三类:第一类是距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职工,根据国家有关政策,经本人申请、单位批准并签订提前离岗协议后,可以提前离岗,提前离岗期间,岗位不再晋升,工资福利等原基本待遇不变,达到国家法定退休年龄时,按照国家规定办理退休手续;第二类是选择自主择业的职工,主要是指具备专业技术能力的职工,改革过程中鼓励职工选择自主择业,并由单位给予一次性经济补偿;第三类是不具备专业技能的普通职工,通过事业单位转企改革,这类人由之前的事业编制身份转为企业职工身份,享受国有企业相关待遇。
(三)发挥组织作用,凝聚思想共识。改革所触及的利益关系错综复杂,对职工利益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是不可避免的,为了尽可能地安抚职工情绪,抚平职工失衡心理,必须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以实际行动关心、体贴职工,尽可能周密、周全地协调好改革中的利益关系,帮助职工正确认清改革形势,理智看待改革中的利益得失,从而调整情绪,积极参与到改革之中,并形成改革的共识。此外,单位党组织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教育时,应紧密联系工作实际,重视职工提出的合理要求,及时做好矛盾化解和情绪疏导等工作,增加职工克服改革困难的勇气和决心,争取职工对改革的理解和拥护。
(四)把握舆论导向,确保社会稳定。一方面积极做好涉改单位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努力解除干部职工的顾虑,使改革得到广大干部职工思想上的认同,感情上的理解、行动上的支持,增强“早改早主动、晚改不如早改”的意识,形成人人参与改革、支持改革的良好氛围。同时,改革推进过程中,总体思维不搞成零和博弈,而是努力做成涉改各方共赢的局面。另一方面,参与并实施改革的有关部门要合理引导社会预期,密切关注舆情导向,把握话语权,建立舆情监测处置协作机制,将矛盾化解于无形之中,为改革创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
作者简介:刘月平(1982-2),女,湖南省邵阳市人,大学本科学历, 助理政工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与实践研究。
参考文献:
[1] 《企业文化.下旬刊》2015年第03期
[2] 《事业单位改革对在编员工的心理影响及引导策略》,《巢湖学院学报》2018年第二期
[3] 黄恒学,孔雪琳.我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进的现状、难点及化解之策[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5,(2):93-95.
[4] 梅占军《事业单位改革对在编员工的心理影响及引导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