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然而从实际来看,基层干部群众对意识形态工作“似懂非懂”、“若即若离”,意识形态工作往往被“形式化”,导致一些地方封建迷信、“拜金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潮依然存在,严重影响了基层政权的稳固。“基层稳则天下安”,推进基层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在意识形态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和体制机制上进一步开拓创新,用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基层意识形态工作落实落小落细。
一要创新意识形态工作内容,增强“吸引力”。要以基层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和焦点为切入点,丰富意识形态工作内涵,使其内容具体化、社会化和生活化,更具时代“生命力”和基层“适应力”。要多关注热点焦点问题。热点焦点问题涉及大多数群体,覆盖面广,关注度高,基层群众需要及时、合理的解答。要坚持解放思想实施求实原则,以最大限度的实现基层群众利益为落脚点,及时回应基层群众的关切,去伪存真,帮助基层群众厘清模糊认识,在具体问题回应中增强意识形态工作的说服力和影响力。要细引导基层民意取向。基层的民意价值取向就是基层主流意识形态的方向。要允许基层民意自我表达,积极关注民众的基本价值取向,了解基层群众最基本的诉求和利益关注点,着力引导基层群众的价值取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帮助基层群众树立正确“三观”。要严打击不良意识形态。“封建迷信、拜金主义和仇视社会”是基层意识形态的“三大顽疾”,尤其是在当前互联网等新媒体的“推波助澜”下,这些不良意识形态不减反增,必须加大引导和打击力度,确保基层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二要创新意识形态工作方法,增强“推动力”。 要不断创新工作方法,结合时代特征和基层实际,不断增强基层意识形态工作的感染力和推动力。要善于运用“实例”宣传。基层意识形态工作要杜绝“用理论宣传理论”的做法,要以实际实例为“参照物”,更不能搞“花架子”、虚假宣传“粉饰太平”。要多讲述老百姓“身边的故事”,汲取身边“榜样的力量”,弘扬“正能量”,切实增强意识形态工作宣传的“渗透力”。要善于讲述“群众”语言。群众语言是最“生动”、最“可靠”的宣传语言。要多用通俗易懂话语和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表达形式,将党的方针政策用“百姓语言”作出宣传解释,将党的创新理论融于故事、小品和歌曲等艺术创作品中,用活灵活现的难忘画面打动人,用真真切切的真人真事鼓舞人,让基层群众“愿意听、听得懂、听得进”。要善于发挥“互联网+”作用。要抓住“互联网+”这个大众、快捷、高效的传播平台,科学引导,适时引领基层舆情方向,筑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要充分利用村级综合服务平台、道德讲堂、文化广场等公共基础设施,讲好意识形态故事,确立主流核心意识形态在当地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三要创新意识形态工作机制,增强“执行力”。思路决定出路。要逐步健全领导管理机制、协同配合机制、考核督查等意识形态工作机制,进一步增强基层意识形态工作的执行力和穿透力。要创新领导管理机制。要切实转变基层意识形态工作“可有可无”、“无关痛痒”的“旧思维习惯”,彻底改变过去开会传达文件、拉横幅、写标语、出展板就是重视 “旧工作做法”,要按照习总书记“三个关乎”论断要求,将意识形态工作摆在突出位置。要着力抓牢“党管意识形态”这一关键环节,进一步明确主要负责人和班子成员工作责任,即党委主体责任、书记第一责任、分管领导直接责任、班子成员“一岗双责”等,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管理体制。要创新协同配合机制。要结合党和国家机构改革,进一步明确组织、信访、政法、网信、公安、科技、应急管理等部门的意识形态工作职责,切实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工作格局。要结合部门工作实际,科学制定完善风险隐患排查、社会舆情的综合研判、网络重要舆情掌控、重大矛盾问题调处和应急处置机制等意识形态长效工作机制,确保意识形态问题能做到发现在“初始状态”、处置在“萌芽状态”。要创新督查考核机制。要进一步创新做实意识形态工作考核、督查和问责机制,积极开展专项督查,并将意识形态工作实绩作为考核与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同时,要改革考核重点,认真听取民情民意,将民众意识形态“认同感”作为考核的重要标尺,确保基层意识形态工作的传播力、凝聚力和影响力,以此推动基层经济社会新发展。
(作者系邵阳市不动产登记中心办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