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流动党员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新宁县麻林瑶族乡党委书记 黄泽耀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不断发展,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流动党员数量日益增加,农村流动党员越来越多,分布也越来越广。加强农村流动党员的管理,对保持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怎样让每一名流动党员成为一面流动的红旗,是当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的新问题。我结合麻林瑶族乡实际,做了一点肤浅的思考。
一、存在的问题
新宁县麻林瑶族乡属于新宁县偏远乡镇,全乡共有人口3578户14275人,有15个党支部,党员494人。其中农村党支部11个,农村党员425人。相对于县内其它乡镇,麻林瑶族乡由于地理位置偏远,外出务工人员较其他乡镇要相对少一些,但经实地调查,外出的流动党员数量仍比较大。经调查统计,在麻林瑶族乡境内生活的农村党员为305人,占农村党员总数的71.8%;在麻林瑶族乡外新宁县内工作生活的农村流动党员有27人,占农村党员总数的6.4%;在新宁县外湖南省内工作生活的农村流动党员24人,占农村党员总数的5.6%;省外流动党员67人,占农村党员总数的15.8%。具体情况统计如下:
从调查情况可以看出,麻林瑶族乡外出流动党员占到30%左右,且大部分分布在县外,这就给流动党员的管理带来了更大的难题。经分析,当前的农村流动党员管理存在着三“难”:
(一)去向难以掌握
农村党员大多文化程度较低,大多数从事体力方面的劳动,由于文化程度和工作性质的影响,农村流动党员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务工地点经常变换。而且农村流动党员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多,流动范围日益扩大,流动地点不断变化,工作岗位也经常变动,客观上增加了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难度。加上一些流动党员组织观念淡薄,外出后不与党组织保持联系,导致了流动党员的去向难掌握,底子难摸清,往往今年摸清的农村流动党员情况,可能在下一年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发生变化。
(二)活动难以开展
有的流动党员在外务工期间,无法正常参加原党支部的活动,又不与流入地党组织联系,两边组织生活都不参加,成为管理上的“真空地带”。特别是个别党员在脱离了党组织的监督管理后,生活、工作作风比较散漫,相对缺乏自我约束力,党性意识淡化,不能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三)作用难以发挥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不断发展,有些流动党员的党性意识也在发生着变化,甚至有些党员开会没钱不去,活动没钱不参与,有些流动党员长期游离于组织之外,有些流动党员党性意识淡化,甚至把参加党的组织生活看作是一种负担,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很有限。
二、原因分析
农村流动党员管理难,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认识不深
流动党员是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而产生的新事物,许多党组织没有充分认识到加强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存在着不想管、不愿管、不好管的思想,认为是“嫁出去的女,沷出去的水”,不必管,导致行动上自觉或不自觉地表现出轻视或思想上忽视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倾向。
(二)党性观念不强
部分外出的流动农村党员党性观念淡薄,组织纪律性不强,外出时不愿向党组织报告;有的党员意识淡漠,忽视党组织生活,平时既不参加流出地的党组织生活,也不参加流入地的党组织生活,出现了“流出地管不到,流入地管不了”的情况;还有的流动党员“管它东西南北风,一心一意只挣钱”,不参加组织生活,不透露党员身份,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隐性党员”“档案党员”。
(三)教育管理不严
一些支部对流动党员的管理流于形式,平常只局限于收收党费,打打电话,而没有从真正意义上了解流动党员的真实情况。没有制定切实可行的流动党员管理措施,致使部分流动党员学习活动和思想教育几乎等于零。对流动党员的管理仅仅局限于口头上和书面上,而没有下功夫去管理流动党员。
三、对策及建议
(一)建强基层党建管理队伍
一是注重培训支部书记强基础。流动党员的管理,关键要加强对支部书记的培训和教育。“火车快不快,全靠车头带”,支部强不强,关键在支部书记。加强流动党员的管理,支部书记的作用尤其重要,所以要通过对支部书记的培训加强他们的党性意识,党性观念,从而能够起到规范管理农村流动党员管理的作用,要通过党建业务知识培训、党建工作例会等多种形式及制度,加强对党支部书记的培养教育,努力增强支部书记在实际党员管理工作中的能力。
二是配备党建专干提后劲。搞好农村流动党员管理工作,要配强管理力量,农村党支部的管理关键在村支部书记,但是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不能完全做好农村流动党员的管理工作,那么各支部配备党建专干显得尤其重要。以麻林瑶族乡为例,配备党建专干后的党支部,在党员管理和支部组织生活的开展上,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加强,组织生活更加正常化,党员管理、特别是流动党员的管理更加经常化和有效化。
(二)创新基层党员管理方式
一是建立信息管理制度,解决底子不清的问题。针对以前流动党员管理底子不清、情况不明、信息不能及时更新的情况,一方面组织村支部开展流动党员信息摸底工作,将流动党员的姓名、住址、流出时间、流入地点、所在支部进行全面登记。另一方面将全乡流动党员造具花名册,输入电脑建立电子档案,利用远教站点,实行乡、村联网,按月进行信息更新,有效解决了过去人工操作时信息更新不及时、不准确、不快捷的问题。
二是建立固定联系制度,解决去向不明的问题。流动党员人数多,流动性大,地址变化比较频繁,很容易出现联系中断、呈现出“党组织找不到流动党员,流动党员联系不上党组织”的尴尬现象。为解决这一问题,麻林瑶族乡设立流动党员QQ群,建立了麻林瑶族乡党建微信公众号,村里设立了流动党员管理联系人,将微信公众号、QQ群和联系人固定下来,保持对流动党员的经常性联系,及时了解流动党员的思想、工作动态,提供政策咨询和了解家乡发展情况。
三是建立全程帮扶机制,解决服务不优的问题。流动党员外出务工前,采取组织谈话、集中培训、联系用人单位等方式进行服务,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工作技能和就业机会;流动党员外出务工后,针对他们的“留守孩子”采取建立“留守孩子代管家长制”的方式,由各村党支部按照就近原则,明确1—2名在家党员与流动党员的“留守孩子”结成“代管”对子,签订帮扶协议,对流动党员的思想、学习、生活、行为等方面进行全程“代管”,使流动党员“身在千里外,家有贵人帮”,有效地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使农村流动党员虽然“身在外”,但“心在家”。
(三)规范基层党组织组织生活
由于流动党员流动的范围较广,要做好教育管理工作,单靠一个人、一个支部的努力是不能完全解决问题的。因此要统一认识,协调联动,尽可能的健全和完善组织设置,形成一个覆盖面较广的组织网络,为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筑起坚实的阵地。同时创新活动方式,使流动党员无论走到那里,都能找到党组织,都能参加正常的组织生活。
一是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建立健全组织,形成组织网络,为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首先,大力加强与党员集中流入地的党组织协调力度。在有一定基础、生产规模比较稳定、特别是用工流动性较强的企业中及时建立临时党小组;同时我们的“两新”组织也主动接收在麻林乡务工的流动党员,组织流动党员参加党组织活动,对他们进行教育管理。
二是在坚实组织保障的基础上,积极改进活动方式,规范组织生活。从流动党员的实际情况出发,开展富有吸引力的党内活动,激发流动党员的参与积极性,增强教育培训的实际效果。对不能及时参加党内活动的流动党员,流出地党组织可以委托流入地党组织进行教育管理,也可以通过寄信函、发资料、或利用网络上党课等多种形式进行学习教育。利用农忙、红白喜事和春节等流动党员集中回乡等时间举办“外出党员座谈会”,交流思想、提高认识,给他们集中“补课”。开展党员联系户活动,给有带富能力的流动党员确定一个贫困联系户,让外出党员为其提供致富信息和技术服务,通过传帮带,使困难户早日致富。同时鼓励有实力的外出党员携资金和技术回乡创业,并把其中符合条件的按组织程序选拔为村干部或村后备干部,推上领导岗位。通过这些措施,增强流动党员为家乡服务的自豪感和责任感,充分发挥他们的先锋模范作用。此外,为加强对流动党员的关心和爱护,每逢七一、春节等重大节日,以基层党组织的名义向每名外出流动党员邮寄一封慰问信,传递组织关怀,送去节日祝福,使每名外出流动党员都能感受到党的关怀,努力做到“离乡不离党,流动不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