崀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 黄锡
崀山风景名胜区位于湖南省邵阳市新宁县境内,总面积108平方公里,是以典型、完整、国内罕见的丹霞地貌为主体、山水生态环境、历史文化及民俗风情相融合,集观光、游览、攀岩探险、科普教育于一体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近年来,崀山风景名胜区在上级住建部门的正确领导下,严格按照《风景名胜区条例》、《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要求,秉承“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原则,认真落实和执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34COM8B.1号文件精神,致力建设生态文明风景区,扎实推进风景区保护管理、科学研究和基础设施完善等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2015年,被中央文明委评为“全国文明单位”, 被住建部评为全国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执法工作优秀单位,并成为湖南省首批通过两型认证的旅游景区。现将保护管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管理机制健全顺畅
2011年12月26日,原崀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处更名升格为崀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为隶属新宁县人民政府管理的正处级全额预算事业单位,受县人民政府委托,全面负责崀山风景区、遗产地的保护管理、规划建设工作。2013年,崀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三定方案”通过邵阳市编委审核批准,增加了行使对遗产地保护和管理职能,内设机构由原来的四科一室增加到七科一室。我们通过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切实加强了资源保护、规划建设、内部管理、服务管理、卫生管理和安全生产工作。一是着力建立和健全各项内部管理规章制度,规范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的行为。落实了 “四大员”管理制度,对景区资源保护、规划实施、项目建设、信息监管等工作实行专人负责,精准监管。资源保护管理员开展了名木古树及生物多样性调查和挂牌工作,完成名木古树调查挂牌2380余棵;规划管理员全程跟踪景区南大门服务综合体、紫霞峒提质改造项目的选址论证,选址论证报告获省部级专家评审通过;项目建设管理员协助起草并报请县人民政府发布施行新的《崀山风景名胜区民居与民用设施建设管理暂行办法》,配合景区职能部门走村入户踏勘民居改建房屋68座,提交联合审批监管领导小组集中会审同意建设66座,完成景区民居整改61座,兑现政府规划实施奖励130万元;信息监管员及时上报信息,新增景区视频监控点40余个,在景区和周边村镇组织开展了4次“保护环境,文明出游”志愿者活动,向游客和原住居民发放宣传单2000余份。二是政府授权管理的恒源公司、盛源公司按照建设国内一流风景名胜区的要求,制定公司内部管理制度规范员工服务标准,提升服务水平。三是重点加强辖区内镇村的行政管理和景区民房民用设施建设、景区间伐楠竹审批、经营服务规范的管理,景区保护管理已经纳入制度化、常态化、法制化管理的轨道。
二、资源保护措施得力
《总体规划》将崀山划分为核心保护区、二级保护区、三级保护区、旅游城镇风貌保护区及外围保护区。我局严格按总规要求实施分级、分类界牌界桩和标识设置等相对应的保护管理措施。在游客中心广场设计安装了中国丹霞遗产地标碑、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标志,在八角寨客运索道站设置了“崀山”标志石碑;在核心保护区和二、三级保护边界设立界桩、界碑600多块,在景区内设置了包含四种文字的标识标牌2800余块,制作安装防火标识标牌533块,形成了规范完整的标识系统。在八角寨景区建立了大气自动观测站,监测数据可通过景区网络平台自动传输到监控中心进行数据分析。在夫夷江、崀溪、盆溪等地设立了8个水质监测点,定期对主要指标进行监测和数据分析。
风景区资源保护的执法力度得到进一步加强。县政府从公安、林业、国土资源等7个县直相关执法部门抽调22名执法骨干组建的景区联合执法大队严格实行全天候轮岗巡查制度,出动宣传车深入景区村组巡回宣传《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政策。投资2430余万元,建设了景区数字化的环境保护安全监控系统,将景区传统的管理模式转变为智能化的管理模式,变分散管理为协同、变多级管理为扁平化管理、变粗放管理为精细管理,实现“资源保护智慧化、经营管理智能化、产业整合网络化”,实现管理和营销新的突破,树立先进的管理和科技服务品牌。
景区森林防火体系进一步完善,成立了崀山景区森林防火指挥部,组建了景区森林防火应急大队和5个森林防火中队,安排了专项的防火经费。对景区防火实行全天监督、跟踪管理,杜绝景区森林火灾事故发生。
三、规划管理规范有序
2006年委托湖南省城市学院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了天一巷等四个主要景区的详细规划和《崀山风景名胜区村镇详细规划》,并由国家住建部批准实施。2011年,省厅牵头修订了《湖南省崀山风景名胜区保护条例》,并指导完成了《崀山国家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修编)》等六个保护规划的编制。2014年,委托湖南大学设计研究院编制了崀笏街、石田村、北大门等重点建设地段的详细规划。夫夷江景区的详规编制单位正在政府采购评审中。
崀山风景名胜区的所有建设项目均依法依规履行审批手续。一是加大规划的宣传力度,增强各级各部门和景区原住居民的规划意识,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规划内容的知晓率。二是不断完善规划管理的配套措施,出台《崀山风景名胜区民居与民用设施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崀山风景名胜区建设工程管理办法》等4个相关的规范性文件。以村为主,大力推行景区民居新改建工程审批制、奖罚制、户籍准入制、样板房建筑风貌制和指标限额制等有效措施。三是严格执行景区规划,以景区民居整建为重点,严格审批程序、不断加强跟踪巡查、及时兑现奖罚措施等各个环节的工作。经改造管理,景区的民居建筑风格进一步规范,实现了规划管理目标。
四、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近年来 ,崀山景区通过争取项目资金和公司融资,累计投资3.3亿元,完善了旅游服务基础设施。建成了八角寨客运索道工程、北大门游客集散中心、北大门生态停车场工程和生态厕所工程、给排水污水处理工程、景区标识系统和旅游观光车站点项目等配套设施,使景区形象得到了明显改变,管理服务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
五、生态文明强力推进
一是崀山景区以“生态环保”为最高目标,以“干净无味”为基本要求,投入3500万元,积极推进旅游厕所改造提质,突出环保理念,新建、改建生态旅游厕所22座,新建蓄水池28处,配套生态污水处理系统5套,恢复污水处理系统6套,新建生态污水处理池5处。山上的厕所因势而建,山下的厕所所有要素齐全,景区内的厕所在建设和管理中做到“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品质服务。”二是实施“春花秋色”林相改造工程,租用荒山、荒坡500余亩,投入资金550万元,采购优质杨梅、红叶碧桃等苗木10万余株栽种在景区公路两侧及集中连片区域。三是将核心景区3200亩山林土地统一征为国有,对景区10340公顷林地全部划为国家生态公益林实施补偿保护管理,每年从景区门票收入中切块预算安排景区生态公益林补助资金100万元,专项补助景区林农。
六、科普科研成效显著
近年来,我局在科学研究方面持续发力,取得了一系列成果。2011年,在八角寨景区开展大黄花虾脊兰(珍稀濒危物种,被科学界称为“植物中的金丝猴”)极小种群保育研究。2012年在船板山开展合欢盆距兰保育研究极小种群保育研究。2013年在骆驼峰、辣椒峰、连山、窑市等地开展崀山铁皮石斛原生态种植研究。2011年9月,由当代丹霞地貌研究第一人中山大学黄进教授编纂的《崀山丹霞地貌》一书正式出版发行。2014年,湖南师大邓美成教授编纂的《崀山丹霞地貌景观资源开发研究新进展》一书成功发行。2013年,新宁籍生物学家罗仲春编著的《铁皮石斛原生态栽培技术》一书出版发行。2014年,《记忆人物—罗仲春》在央视十套科教频道播出。由罗仲春先生在崀山发现并命名的罗氏楼梯草,把崀山特有植物种类由新宁毛茛、崀山合耳菊、崀山唇柱苣苔等3种增加到4种。
七、景区社区和谐发展
近年来,我们投入1800万元对崀山风景区内2条主街道、景区村集中进行环境综合整治。景区9个村建立了以村为主的环境整治理事会管理制度。风景区组建了共110人的保洁队伍,实现了垃圾日清日运常态化,并统一实行无公害集中处理,达到了景区全天候保洁的目标。
景区保护管理和服务招工用工着力向景区原住居民重点倾斜,景区摊位经营、卫生保洁、护林防火等岗位优先在原住居民中安排。切实鼓励和引导景区原住居民参与旅游开发,对景区家庭宾馆每新增1个床位奖励500元,对原有宾馆实施标准化改造的,每个床位奖励200元。对新建的合格民居落实奖励政策,其中外围景区的每座奖励8000元,核心景区的每座奖励20000元,近年来完成景区民居整改168座,兑现政府规划实施奖励260余万元。
近年来,崀山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工作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离上级住建部门的要求、与兄弟景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下一步,我们将创新思路、开拓进取,以创建全国知名的生态文明风景区为目标,为“中国丹霞”遗产地保护管理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