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谈宣传调研对扶贫开发工作的作用
    发布时间:2009-05-21   来源:  记者:邵阳记者站

    陈刚美

          扶贫宣传调研作为扶贫部门必备的基本方法和手段,被视为“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对开展扶贫开发工作具有更新观念、服务决策、凝聚合力、推动项目的重要作用。新邵县2002年列入湖南省新世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以来,始终将宣传调研工作纳入战略高度,注重宣传调研的针对性、操作性和实效性,以宣传调研为抓手,有力地推动了全县脱贫进程。现结合我县实际,就宣传调研对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作用作些初步的探讨。

    抓好宣传调研,有利于更新观念,增强脱贫意识

          宣传调研对教育引导群众更新观念,树立自力更生、自主脱贫的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县地处湘中偏西衡邵干旱走廊,是1952年新化划出的高山峻岭、邵阳划出的干旱死角新建的县,被国贫县邵阳、隆回、新化所包围,但2002年才被列为湖南省新世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这里区位优势不足、自然环境恶劣、基础设施薄弱、人民生活困难,是一个贫困程度深、扶贫起步晚、工作任务重的贫困县。2002年全县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人均生产总值、人均年纯收入三项指标均低于省市平均水平。2005年5月31日发生的特大山洪自然灾害,造成88人死亡,16.1万亩农作物被摧毁,经济损失12亿元,3万余人因灾返贫。由于受历史和自然条件的制约,全县干部群众中普遍存在着许多陈旧落后观念,集中表现在两眼向上、“等、靠、要”思想严重、自主脱贫意识不浓等。针对这种状况,历届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和县扶贫部门都十分重视宣传调研工作,坚持把抓好宣传调研工作作为更新群众观念、增强脱贫意识的突破口来抓,要求各地明确发展定位,理清扶贫思路:即理清群众思路,变“两眼向上”为“自力更生”;理清干部思路,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理清工作思路,变行政命令为服务引导。通过深入宣传、广泛动员,帮助干部群众澄清了许多模糊认识,革除了守残抱缺的小农意识,破除了保守、落后的旧思想,树立了自励自强、开放进步等许多新观念,从而奠定了广大干部群众参与扶贫的主体地位,形成了敢为人先、大干扶贫的氛围,有力地推动了扶贫开发工作。
      雀塘镇叶家村是我县群众观念转变、面貌一新的典范。该村2003年2月列入省重点扶贫村,是邵阳市挂牌的干旱死角村。“养女莫嫁叶家坳,三个土砖架个灶,天干地旱冇水喝,一年苦把日子熬。”曾是该村的真实写照。当时的叶家村群众祖祖辈辈沿袭“红薯加稻草”的传统生产方式,增收困难,致富无门,“养鸡怕鸡瘟,养猪怕猪死”,因循守旧、畏难发愁等狭隘观念十分严重。当初,扶贫工作组送给他们的良种猪竞被偷偷地转手卖掉,良种玉米、良种稻谷甚至被煮熟吃掉。观念落后比贫穷更可怕呀!扶贫工作怎么搞?更新观念是先导。扶贫工作组清醒地认识到,只有通过宣传调研,引导群众更新观念,才能真正激发群众热情,帮助群众脱贫致富。为此,扶贫工作组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一个多月,利用走访、座谈、广播、出黑板报、张贴宣传标语、印发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走村串户、访贫问苦,开展群众思想教育活动,引导群众树立自力自强、艰苦奋斗的思想,增强加快发展、脱贫致富的紧迫感。新观念引导新变化。思想问题解决后,群众参与扶贫开发的热情高涨。工作组因势力导,坚持“送造血之术,练生血之能”,积极引导群众推行“产业兴村、科技致富”,把致富项目和科技实用技术送到每个贫困农户家中,把行业服务协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建到村里,用市场信息和科学实用技术为农家经济产业保驾护航,同时,大力实施“三个一工程”:“家养一窝良种猪,每户一口沼气池,人平一亩果套药。”昔日贫穷落后的干旱死角村,如今家家户户清泉流淌,房前屋后绿树成荫,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大为改善,农村经济走上了快速、持续发展的轨道,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由2002年的485元,增加到2006年的3200元,该村因此获得“全国整村推进先进村”的殊荣。叶家村以宣传调研为突破口的扶贫实践表明,在偏远的贫困山区,观念陈旧、素质低下,比贫穷更可怕。只要观念更新了,劣势就会变为优势,“包袱”就会变为财富,发展潜力就会得到充分发挥,发展的步伐就会不断加快。

    抓好宣传调研,有利于摸清实情,提供决策依据

          宣传调研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是密切联系群众,制定扶贫政策的重要基础。不论是宏观层面决策,还是具体工作实践,都必须本着以人为本、实事求是的精神,建立长期稳定的民意反映途径,倾听贫困人口的呼声,并充分考虑到每项政策对贫困群体的影响。
      一是有效决策,来自于深入调查研究。新邵县刚列入新世纪全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时,到底采取什么样的扶贫方式,县委县政府一时难以决断。为此,县扶贫领导小组牵头,召集成员单位开展了一个月的深入调研。调研组坚持服务大局、前瞻意识、相信群众、实事求是的工作原则,深入到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薄弱、偏远贫穷的大新乡、太芝庙乡等贫困山区访贫问苦,求计问贤,通过实地观察、调查、分析、论证,撰写出《我县扶贫开发工作现状和对策》调查报告,报告根据全县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的特点,提出了“集中资金、突出重点、分片开发、年度轮换、整村推进”的工作建议,为县委县政府明确当时扶贫工作思路、探索扶贫工作新路子提供了决策依据,被县委、县政府确定为全县扶贫开发工作的指导方针,有力地促进了当时扶贫开发工作的开展。
          二是工作部署,离不开专题宣传调研。专题宣传调研,是了解和反映社情民意的重要途径,是部署工作的必要准备。在宣传调研实践中,我们擅于抓住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开展“参谋型”调研,十分注意跟踪反馈、宣传报导、成果转化,及时以简报、信息报道等形式转送给领导,让调研成果直接为领导部署工作服务。“5.31”特大山洪自然灾害发生后,在一定程度上给灾区群众生活带来了恐慌,社会上也存在着一些错误言论和思想,针对这一现状,我们在第一时间内,深入重灾区开展《贫困地区灾后重建的几点建议》专题宣传调研,为领导部署灾后重建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县委县政府据此调整了扶贫规划,将关注灾区民生、改善基础设施做为扶贫工作的重点,促进了灾区灾后重建、扶贫开发工作和社会和谐稳定。                         
          三是科学规划,有赖于全面宣传调研。扶贫规划是搞好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基础。因此,我们在制定规划时,必须坚持用宣传调研开路,深入走访群众、倾听群众呼声,使扶贫规划既要有前瞻性,又要符合实际,既要有可操作性,更要有可持续性。在宣传调研中,我们注重全面深入、统筹兼顾,把握三项原则:重点优先原则,突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开发、科技培训、协调发展等扶贫重点,建立稳定增收脱贫的长效机制;群众广泛参与的原则,让群众拥有制定规划的知情权、发言权和决策权,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循序渐进的原则,尊重客观规律,不急功近利,扎实推进,务求实效,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良性互动。
          实践证明,只有通过宣传调研,从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扶贫规划,才能将扶贫开发政策转化为贫困群众的具体行动;才能更加充分体现扶贫资金的效应,有效促进贫困村自我组织、自我发展能力的建立与发展,确保扶贫开发项目建设的顺利推行。

    抓好宣传调研,有利于鼓劲呐喊,凝聚扶贫合力

          扶贫开发工作任务繁重、牵涉面广,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如何突出政府主导下的主体地位,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搞好扶贫开发工作是扶贫部门面临的重要课题。充分发挥宣传调研的引导作用,有利于鼓劲呐喊,凝聚全社会参与扶贫的强大合力。
      首先,我县对扶贫宣传调研高度认识,建立了完善的工作机制。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扶贫宣传调研在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缩小贫富差距、构建社会和谐中的重要作用。强调树立“大扶贫”、“真扶贫”理念,树立宣传调研也是生产力的观念,完善了分工合作、目标管理、评比奖励、归口管理工作机制,为推动扶贫开发工作的社会化进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我县扶贫宣传调研丰富多彩,树立了良好的扶贫形象。一是宣传调研文章的数量和质量逐年上升。近六年来,共撰写发表各类调研文章、新闻信息稿件500多篇,多次被评为省市宣传调研、办公室工作先进单位。二是宣传调研形式更加多样化。我们通过每月编印一期《新邵扶贫开发》简报,在新邵县政府网站开设扶贫开发网页,在县“一台一报”开辟扶贫专栏等多种形式,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宣传力度。三是典型报道深入人心。《山乡巨变换新颜》,让叶家村脱颖而出成为“全国整村推进先进村”;《痴心不悔筑富路》,彰显出以张学礼为代表的新时代愚公精神;《燃烧人生激情,不辱扶贫使命》,成为邵阳市“十大扶贫功臣”李建社的真实写照。丰富多彩的宣传调研,树立了新邵扶贫求真务实、真情为民、勇创一流的社会形象,激发了干部群众关心、支持和参与扶贫开发工作的热情。
      第三,我县扶贫宣传调研凝心聚力,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良好的扶贫舆论导向和强大的宣传声势下,宣传调研进一步借威开路,大力宣传县委县政府制订的《新邵县建设扶贫开发工作实施方案》,以及将扶贫开发工作列入文明建设年度检查考核范围的重要举措,把扶贫开发工作作为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增进了部门单位和社会各界实施扶贫开发的使命和责任,在全县建立了“领导挂帅、机关包村、工作组驻村、党员干部帮户”的目标管理责任机制,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扶贫开发工作格局。全县社会扶贫慰成风气。省政协办公厅、省水利厅、市纪委等省市多个扶贫工作组深入我县开展建设扶贫工作,创办了扶贫示范基地;全县每年都要安排180多个单位,选派400多名干部组建工作组,进驻贫困村开展建设扶贫工作;广大干部、社会各界都以为贫困地区、贫困群众出钱出力、解难帮困为荣,涌现了一大批先进典型:市“十大杰出青年”、潭溪镇柏子村党支部书记周劲松,无私奉献,关注民生,常年为贫困群众解难帮富。2008年该村冰雪封山,他不顾个人安危,克服重重困难,自费为山上二十六户贫困群众送去大量方便面、蜡烛等生活急需物品和慰问金,贫困群众无不感激涕零,危难关头铸就了人间的真情。市人大代表、陈家坊镇青年农民、私营企业老板宁建国致富思源、富而思进,2007年以来,共为陈壕公路、陈家坊镇“励志扶贫助学基金协会”等扶贫项目捐赠200多万元,有力地支持了家乡的扶贫开发事业。

    抓好宣传调研,有利于突出重点,推动项目建设

          宣传调研说到底,其根本作用在于宣传扶贫工作亮点、热点和难点,推动项目建设。在宣传调研工作实践中,我们紧紧围绕扶贫开发工作中心,始终坚持“用心、求真、务实”工作原则,真抓实干,注重实效,推动了项目建设的顺利开展。
      一是积极瞄准工作亮点,搞好项目示范工作。我们经常安排专人跟从领导下乡、参加各种会议,准确领会领导意图,捕捉扶贫工作亮点,大力进行宣传报道,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2006年初,时任县委书记肖洪泰身体力行,深入到雀塘镇叶家村开展扶贫开发工作,为贫困群众送良种、送书籍、送技术,我们及时捕捉到这一“结对帮扶到户,科技助农‘智’富”的工作亮点,以《县委书记送猪仔、解难帮困到农户》和《新邵扶村帮户战略福泽百姓》为题进行了宣传报道,2篇新闻分别被《邵阳工作》显著位置和《邵阳日报》头版头条采用,有力地宣传了叶家村科技致富、结对帮扶的重要举措,有效地推动了全县“帮扶到户,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叶家的这一做法,受到了省扶贫办主任张英维等省领导的充分肯定,在全省扶贫系统进行了推介。
      二是敏锐捕捉工作热点,促进产业项目开发。2005年“5.31”特大山洪自然灾害,使我县太芝庙乡、潭府乡2个重点扶贫开发区域发展的200亩香菇损毁惨重。面对突如其来的灾情,我们敏锐地捕捉到灾区生产自救这一热点,利用宣传调研工作调查市场、了解民意、组织生产,促进了香菇产业的健康发展。我们组织专门力量深入到重灾区、重灾村开展产业扶贫调研,积极发动群众开展香菇生产自救。通过采取送技术、送贷款上门,成立香菇生产协会,实施“四个统一”,即统一技术服务、统一产地标准、统一回收价格、统一对外销售等补救措施,使太芝庙、潭府两乡共恢复香菇生产面积160亩。紧接着,在香菇产销形势十分喜人的情况下,我们以《太芝庙乡香菇分外香》为题在《新邵扶贫开发》简报和省扶贫开发政务信息网等省市新闻媒体及时报道,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县长董康明高度重视,专门作出批示:“请县扶贫办把这个项目作为灾区群众发展经济、生产自救的重点进行扶持推广。”事后不久,县政府组织相关部门单位在太芝庙乡政府主持召开了香菇生产动员大会,确定将香菇生产作为灾区明年的主导产业,部署安排了发展香菇生产的各项工作措施。这样,宣传调研发挥了重要的宣传功效,直接推动了灾区产业项目开发。
      三是重点关注工作难点,抓好培训项目工作。扶贫培训是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难点。我们在贫困地区深入调研时发现,群众一方面盼科学技术指导进村入户,想就地发展产业,同时,希望学到真才实学到发达城市安排就业;一方面,对扶贫部门开展的扶贫培训“雨露计划”的内容、作法、程序不够了解,有的甚至持怀疑态度。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全面调研的基础上,建立了《贫困农民生源档案》,下发了专门性文件,同时,利用召开各种会议、张贴招生简章、媒体发放信息、电影为“媒”宣传、走村入户发动等多种形式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宣传活动,采取“带资料下去,请专家上门,送青年培训,选能人示范”的方式,以贫困村为基地,以贫困农民为对象,重点开展了实用技术、科技骨干和劳务输出三大培训。在实用技术培训上,坚持用新观念、新品种、新技术引导群众掌握致富技术,增强脱贫意识,提高综合素质,注重切合农时、市场和产业开发实际选择培训内容;围绕农民需要和实用,编印各种通俗易懂的技术资料;深入贫困农户、产业基地实地,开展示范、讲解等多种形势的培训。在劳务技能培训上,注重发挥宣传调研的指导协调作用,采取 “三管齐下”的工作举措,形成社会共同参与的合力优势。即创建“对接”平台,将定点扶贫培训学校负责人与各乡镇分管扶贫领导召集在一起,互通情况、坦陈意见,建立招生工作站和工作网络;实行“挂钩”管理,将扶贫培训工作与扶贫资金挂钩;建立“联动”机制,县扶贫办对招生、教学以及推荐就业实行全程监管,乡镇层层宣传发动、落实任务,培训学校自主招生,按订单设置专业培训,依政策安置专业并跟踪服务。六年来,我县发放资料6万多份,在农村现场培训、指导近3万人次,面向国内劳务市场,选送3000多名贫困村青年到省市县专业技术学校参加劳务技能培训,并全部安排到北京、上海、广东等大中城市就业,既打造了一批素质过硬的“示范户”,又培养了一批城市新型产业工人,为他们一举脱贫,并创造了新的生活。 
      
      (作者系新邵县扶贫办综合股股长)

    邵阳新闻

    湖南新闻

    名企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