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市扶贫办党组书记、主任 覃勋宏
科学发展观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规律,对于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振兴中华,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创新扶贫工作思路,加快脱贫致富步伐,是我市扶贫工作者当前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自上世纪80年代我国实施大规模、有计划的扶贫开发以来,我市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上下抓住机遇,奋发图强,扶贫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全市共有130多万绝对贫困人口解决了温饱问题,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科技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由于历史、自然等原因,我市贫困状况依然严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贫困面广。根据国家最新确定的贫困标准统计,到2008年底,我市还有贫困村1298个,其中省扶贫工作重点村800个,有贫困人口129万人,其中人均年收入685元以下的绝对贫困人口25万,人均年收入686-1067元的低收入贫困人口104万。全市贫困地区还有不通路的村216个,无房和危房户1.6万户,常年饮水困难人口35万人。二是贫困程度深。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大多分散分布在交通闭塞的高寒山区、干旱死角区、水库淹没区等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的地区,自身脱贫能力弱,少数群众缺钱缺粮,生活极度贫困。三是返贫现象严重。我市大部分贫困地区属丘岗山地和喀斯特地区,旱涝灾害十分频繁,极易造成返贫。四是地方财政支持力度小。尽管近几年来,我市财政状况逐步好转,但财力依然拮据,有些县(市、区)根本没有安排财政扶贫资金,对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很小。总而言之,我市扶贫开发依然任重道远。这就需要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创新扶贫思路,提高扶贫工作水平。
一、以科学发展指导扶贫创新,要贯彻好以人为本思想
要把扶贫的目标定为“以人为本”,在扶贫工作中肯定贫困人口反贫困的主体作用,把各类扶贫项目当作一种手段和载体而不是目标,坚决摒弃传统扶贫中把项目作为目的,而把人当作手段和工具的落后的做法;在扶贫中注重满足贫困人口的基本需要,增强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的能力,全方面提升贫困人口素质,实现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全面发展,不断满足贫困地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包括贫困地区人民在内的全体人民。要尊重贫困人口在扶贫开发中的主体地位,发动和组织贫困人口参与扶贫决策、项目实施,依靠自身的力量,改善生存环境,增加经济收入,提高自我发展的能力。
二、以科学发展指导扶贫创新,要遵循“五个统筹”原则
一是遵循统筹城乡发展原则,重视城乡收入差距扩大,贫困农民增收困难的问题。近几年,农民增收形势相当严峻,农村居民年人均收入增长幅度只有城镇居民的一半,收入增长的绝对额,农民不及城镇居民的五分之一,解决这个问题的指导思想是从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角度,千方百计地增加城乡贫困人口的收入。
二是遵循统筹区域发展原则,既重视扶贫开发重点县的贫困问题,又要重视扶贫开发非重点县的贫困问题。在农村,过去主要的工作重点放在贫困县。但非贫困县里也有贫困人口,许多地区已经成为扶贫开发的“死角”。因此,在新时期,扶贫的对象要拓宽,不仅要重视解决过去贫困县的贫困问题,而且要解决好非贫困县的贫困问题。
三是遵循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原则,既重视经济指标的提高,更重视贫困地区社会的全面发展。我国现阶段的贫困问题不仅是经济贫困,而且包括教育文化落后、人口素质差和思想观念上的贫困。这就要求扶贫开发对象不仅包括生产性项目,更应注重人力资源,把稀缺的扶贫资源用于农村基础教育、卫生健康等方面,以提升贫困地区的人力资本素质,带动农村其他资源和项目的开发。
四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原则,树立人与环境共存共融的生态思想,强调人与环境共存共荣,用循环经济的新理念来指导贫困山区的经济发展。扶贫必须重视生态环境保护,鼓励贫困农民发展生态农业、环保农业。通过发展农业科技,改变贫困地区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的掠夺性生产,促进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实现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五是遵循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原则,重视扶持贫困地区逐步与国际市场接轨。要引导众多的国际民间组织、国内的民间组织直接或间接参与贫困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活动,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三、以科学发展指导扶贫创新,要结合邵阳本地工作实际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实现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只有加大扶贫开发力度,稳定和巩固脱贫的成果,才能不拖全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后腿,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我市下阶段扶贫工作要以党的十七大和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总揽全局,坚持以人为本,按照十七大提出的“一个目标、一个加大、两个提高”(到2020年基本消灭绝对贫困现象,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提高扶贫开发水平,提高贫困标准)的扶贫工作定位,创新工作机制,强化工作措施,加大工作力度,进一步提高贫困人口素质,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拓宽增收致富途径,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加速推进邵阳新崛起奠定坚实的基础。
1、瞄准一个对象:贫困人口
贫困人口是扶贫工作的主要对象。要坚持把解决尚未越温的24万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和增加105万相对贫困人口收入作为主要对象实施扶贫开发,促进和带动这批弱势群体脱贫致富。
2、实现两个目标:解决温饱、增加收入2009年我市扶贫开发工作总的目标任务是:实现3万绝对贫困人口越温脱贫,帮助低收入贫困人口稳定增收,确保贫困人口年均收入增速超过全市年均水平。
3、突出三个重点:整村推进、产业开发、劳务培训“一体两翼”是新时期扶贫开发的重要手段和主要内容,2009年我市将围绕整村推进、产业开发、劳务培训三个重点,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把这三项工作做好做实,做出成效。
4、强化四个管理:项目管理、资金管理、队伍管理、目标管理项目管理上,切实加强事前论证、事中监督和事后验收制度,作到严把“三关”,落实好“三制”,即:严把项目申报关,实行公示制;严把项目实施关,实行监督制;严把项目验收关,实行联合验收制,逐步实现扶贫项目管理制度化、规范化。资金管理上,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政府投入为引导、群众投入为主导、部门广泛参与、社会各界支持”的多元化扶贫投入机制,严格投向、严格使用、严格监督。确保资金安全运行使用,提高扶贫资金效益。队伍管理上,切实加强学习,提高工作水平和工作效率。目标管理上,坚持市县、县乡、乡村层层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将各项工作目标任务层层分解下去,奖优罚劣,提高各方面的工作积极性。
5、实施五大工程:基础扶贫工程、产业扶贫工程、科技扶贫工程、生态扶贫工程、社会扶贫工程
基础扶贫工程要把路、水、电“三通”作为重点,狠抓项目工程建设。一要抓好通达工程建设,完成省规定的通达工程任务,确保公路项目高标准、高质量实施。二要抓好贫困地区人畜饮水工程、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切实改善农村饮用水质量,增加旱涝保收耕地面积。三要抓好贫困地区农网改造工作,确保群众用电。
产业扶贫工程要在符合地方实际和群众意愿的前提下,进一步扩大种养业规模,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隆回主要发展以金银花、百合、玉竹等中药材。城步大力发展延季蔬菜,继续扩大奶业,并联合周边县建设百万亩草山基地。邵阳县以发展油茶、烤烟为主。新宁着重打造脐橙、双孢菇和旅游品牌。新邵、绥宁要继续搞好楠竹基地建设。要通过实施湘西开发项目,扶持壮大新宁家家红等一批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户脱贫致富。科技扶贫工程要继续推行市县联动模式,以指导型、引导型、技能型劳动力转移为主要途径,面向市场,按需施教,做好劳务培训工作。大力普及和推广农业先进实用技术。积极引进、选育、推广优良品种,突出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生产技术的推广普及。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有针对性地加强农业实用技术和科普知识的培训。争取使每个贫困户都有一个“科技当家人”。 生态扶贫工程主要是抓好贫困地区现有的能源沼气建设项目配套利用工作,帮助贫困群众改厕、改厨、改灶,发展庭院经济,实现立体生态发展模式。同时,做好贫困地区退耕还林、以林护林、林外增收项目,实现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的良好生态环境。社会扶贫工程要加大机关定点扶贫力度。继续争取有实力的中央、省直机关驻邵扶贫。机关定点扶贫工作继续实行单位包村,一把手负总责的定点扶贫责任制。各级组织、扶贫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工作组的管理、指导和服务。动员有一定实力的企业到贫困地区兴办企业。通过实施经济开发项目,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协调组织新闻单位加强对扶贫开发和社会扶贫的宣传。利用舆论导向,倡导形成“扶贫光荣,济困光彩”的良好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