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邓跃东 记者 陆益平
邵阳,钟灵毓秀的一方热土。
近年来,邵阳倾全市之力实施“建设大交通,推进新崛起”战略,使沪昆高速横贯东西、洛湛铁路纵穿南北、农村公路网连全境;全市建成了以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公路为主骨架,以农村公路为支脉,连贯周边、辐射村镇、水铁兼容的交通网络,成为全国大交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07年,邵阳被确定为全国交通枢纽城市,农村公路建设名列全省前茅,挤入了湖南省唯一的全国农村公路建设示范市的行列……
谋发展 绘就新蓝图
改革开放初期,全市有简易公路5000多公里,其中等级公路只有1600多公里,油路310公里,县级车站11个;开通班车百余辆,1982年出现第一辆社会客运汽车,1985年发展到368辆。到1990年前后,全市的交通格局是水路萎缩、铁路盲肠、民航空白,老态龙钟的公路承担了98%的客运和87%货运。许多乡村公路长年不通,通而不畅;市民翻山越岭、肩挑手提,严重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
“落后在工业,根子在交通;邵阳要发展,交通必先行!”
“交通是直接的生产力,影响和决定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品质。任何时候,交通都要走在经济发展的前列。”以公路交通为主体,以改革发展为动力,致力建设现代运输体系的发展思路在市委、市政府和市交通主管部门层层确立。
改革开放前十年,全市上下认真贯彻国家“民办公助,民工建勤”政策,改善路况近万里,使99.5%的乡镇通了公路、94.5%的乡镇通了班车。基本解决了“通”的问题,但没有形成发展省际大流通的意识。通过与沿海地区碰撞对接,邵阳的经济一度变得活跃,原有简单的公路网显得不堪重荷。
上世纪90年代起,邵阳针对与周边地市的交通落差,进行了持续的奋起直追。邵阳交通发展史将永远铭记1995年10月5日这个特殊的日子。这一天,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果断发布了公路建设的总动员令:聚全市之财、举全民之力,大办交通、办大交通,打一场公路建设总体战!从1995年到2000年历时5 年,新、改建公路1400公里,新增高级、次高级路面1567公里,水泥路面211公里,通车总里程达6155公里。
交通发展的品质是与时俱进、全时服务。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邵阳交通事业得以科学、协调和持续发展,呈现出一个阶段一个重点,长远规划套着近期目标。
为了加快城乡发展的整体步伐,邵阳接着制定了“从任何一个县城出发,一小时上高速、两小时到市区”的交通经济圈规划,并迅速组织力量,全面推进。
“十一五”初,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工业崛起、农业崛起、城市崛起和交通崛起”的战略口号,明确了交通在推进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主要任务:
打通东北出口,促进邵阳区域经济融入长株潭;
打通南面出口,促进邵阳区域经济融入珠三角;
打通西部出口,促进邵阳区域经济融入大西南开发区;
打通北部出口,促进邵阳区域经济融入湘中经济圈。
为崛起 构筑大路网
发展交通事业,关键要形成功能齐全的路网体系,为优化经济结构、促进区域腾飞起到羽翼作用。上世纪90年代以来,邵阳集中力量组织了“两网一线”三场大会战。
主骨架路网横空出世 路网主骨架的组成,首先是高速公路。高速公路不仅决定着一个地区经济建设的速度,更是交通现代化水平与开放程度的重要标志。
邵阳境内第一条高速公路沪昆高速潭邵段的构想,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经过市委、市政府连续几年的努力,终于获得批准。1999年11月27日开始征地拆迁,2000年4月30日开工建设,2003年12月26日通车,全长82公里。
潭邵高速公路的圆梦,更加坚定了邵阳将其向西延伸的信心。几乎在潭邵高速公路开工的同时,邵阳就开始了邵怀高速公路的全面运筹。但是,这项工程要贯穿西边的天然屏障——雪峰山脉。此间险阻重重,但是邵阳人更愿迎难而上。
2003年9 月19日,邵怀高速公路建设大军满腔热情开进雪峰腹地。2006年8 月16 日,邵怀高速公路的控制性工程、长达6.95公里(国内第三)、上下分离式四车道的雪峰山隧道,经过数千交通人冒着水涌、坍塌、断层和岩山爆裂等危险,大胆研创“中心扩孔法”等10多项国内新技术,提前胜利贯通。2007年11月10日,全线通车,全长168公里,邵阳境内94.8公里。
在这项艰苦卓绝的工程中,建设者们发扬“天路”精神,用汗水和智慧铸就多个全国之最。全线建桥199座,长达30多公里;打通隧道14座,单洞全长30多公里,是湖南境内迄今最艰巨、最困难、造价最高和最现代化的高速公路。
邵怀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使邵阳成为进出大西南的重要枢纽。过去从邵阳乘车去怀化要5个多小时,现在缩短至2 小时;过去翻越雪峰山,需2小时,现在只要8分钟。
如今,邵阳境内的高速公路正以市区为中心向四周辐射。邵阳至永州高速已经进入路面施工,计划明年中期通车;邵阳至衡阳高速、邵阳至安化高速全面开工;包头至茂名高速绥宁段、娄底经新邵坪上至新化高速已经敲定,正在抓紧进行开工准备。
对新宁、武冈、城步和绥宁四个暂未规划高速公路的县市,邵阳市采取投入巨额资金,建设邵新、竹城、洞绥、临口至南山及市区至邵安互通等5条高标准的高速公路连接线的办法,保证“两小时交通经济圈”的实现。
目前,邵阳又积极争取洞口-武冈-新宁-桂林高速公路的立项,省委、省政府已到邵阳专题调研,可望调整进入“十一五”湖南省高速公路建设规划。
国省干线公路与高速公路一道是一个地区公路主骨架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邵阳交通以320、207国道为主要干线,但等级低,沿线集镇多,马路市场多,交通十分拥挤。为此,市委、市政府一直致力于提升主骨架路网质量,通过争取,邵阳“十一五”进入部、省改造计划的国省干线项目16个,共685公里。
农村公路网连村过野 如果把高速公路、国省干线组成的主骨架比做一个人的大血管,那么农村公路就是人身上的毛细血管。邵阳是个农业大市,发展的重心在农村,农村致富的基础是公路。
从2003年开始,市委、市政府着眼区域经济整体发展,加强农村公路建设,要实现100%的乡镇通油路或水泥路。进入“十一五”,市委、市政府把农村公路建设列至为民必办的“十一件实事”之首,加快了农村公路的建设速度。
斗转星移,春华秋实。从2003年1月至2008年6月,全市共建成农村公路10380公里,其中水泥路7200公里,全市通水泥路(油路)的乡镇增加到192个,达97%,通水泥路(油路)的行政村增加到3106个,达68%。
在加强农村道路建设的同时,邵阳还注重抓好农村公路的“路、运、站”一体化建设,“十一五”规划建成农村乡镇一级客运站150个,建设4000余个农村公路招呼站,方便农村群众出行。
铁路结束“肓肠”汇通全国 娄底至邵阳铁路是邵阳市第一条铁路,1960年10月建成,全长98公里。虽然圆了铁路梦,但也留下淡淡的遗憾——铁路是一截“盲肠”。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国家决定修建出海通道洛湛铁路。这是历史赋予邵阳加快发展的一次重大机遇。邵阳市几届党政领导和在北京、武汉的邵阳籍专家,进行了周密的论证和不屈不挠的争取,希望采用洛湛铁路邵阳-永州走向方案。
2000年12月,邵永铁路终于开工建设,2002年12月23日,顺利接轨。2007年4月18日,全线顺利通车,9对客车驶进邵阳,南达广州、南宁、湛江、肇庆;东进上海、宁波;北上娄底、长沙、郑州,既能北上、又能南下,并可直达华东,终于由“盲肠”汇入全国铁路交通的大循环。
邵阳铁路交通四通八达,还缺一个“西”字。目前,邵阳市正乘势争取建设衡邵怀铁路,经过努力,今年7月,这个愿望正式进入了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
站场运输空前繁荣 经过全市人民的拼搏,邵阳市目前建成高速公路177公里、一级公路7公里、二级公路597公里、三级公路737公里、四级公路4232公里;水泥路面增至7200公里,通车总里程达18657公里。以高速公路、国省干线为主骨架,以县乡公路为支线,以市区为中心,出口畅通、辐射城乡、布局合理、水铁兼容的公路网络已基本形成。
在道路基础建设快速发展的同时,交通运输及行业管理工作也迈出新步伐。到2007年底,全市已有道路客运企业16家、货运企业9家;有道路客运站47个、货运站1个;有机动车维修企业278家、驾驶员培训学校29所;拥有道路客货及相关经营户26274户、从业人员13万;有客车近万辆、营运货车25903辆;开通班线1334条,其中跨省班线379条,直通全国14个省市;全年创税费近5亿元。
尽全力 建设新农村
畅达的通乡通村公路
进入“十五”后,国家决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为彻底改变邵阳交通落后面貌创造了条件。
市交通局党委一班人,只争朝夕,负重奋进,励精图治。他们经常去北京、长沙衔接工程,向上级陈述邵阳的落后面貌,争取主管部门拍板。通过努力运筹和争取,全省“十一五”交通基础设施建设1700亿元总投资中、邵阳占了170亿元以上。在争取项目的过程中,邵阳交通人的霸蛮干劲表现得淋漓尽致,使全市交通得以超常规的态势飞跃发展,每年完成的公路建设任务都在省定计划的1.7倍以上。2006年,省交通厅原定我市“八件实事”考核的通乡公路里程为120公里,后增加到189公里;原定通畅工程里程700公里,后增加到2244公里,实际完成2964公里。2007年,原定我市通乡公路里程120公里,后增加到205公里;原定通畅工程1850公里,后增加到2900公里,实际完成4163公里。2008年,通乡工程增加到330公里,通畅2950公里。
全市农村群众对公路建设热切期盼,全力支持。因为资金短缺,许多山区村民筚路蓝缕、披荆斩棘,凭着愚公移山的毅力,苦干蛮干修建路基。居住在新邵县川岩山区的2000多村民,祖祖辈辈靠一条小石板路进进出出。山里人靠山吃山,因人力搬运付费太高,卖一立方米杉木仅能获利50元。这一片四个村的村干部、党员在村党支部书记张学礼的组织和带动下,人均捐资1080元,在海拔800多米的悬崖峭壁上开出一条宽4.5米、长23.8公里的公路,使运费由原来每百斤20元降至1.5元,每立方米杉木的售价升至400元。
修路难,莫过于筹资难了。纵观我市交通建设的艰难筹资历程,许多情怀、许多壮举,令人感动、令人钦敬。
武冈市是邵阳的次中心城市,也是市本级财政不过亿的财政穷市,市政府专门出台农村公路资金的激励政策,对乡道改造,由市财政每公里补助8万元,连续几年来每年财政投入到农村公路建设的资金达2000多万元。邵阳县提出了“县政府要当路政府”的口号,近三年来,做为国贫县,该县财政每年拿出1000多万元用于农村公路建设。邵东县一方面向干部职工借资筹措资金,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本县民营经济发达、老板多的优势,通过民间融资的办法筹措资金。隆回县三阁乡书记、乡长三赴长沙,动员九芝堂药业公司总裁为三温公路捐款120万元;动员华兴公司董事长出资130万元为家乡修建10公里水泥路,2007年又垫资700万元用于县道通畅工程。
通过广泛的发动,个体企业、务工青年等各界人士对家乡公路建设热情高涨,武冈市邓家铺镇其林村出让村道冠名权,在广东经商的村民戴宝山捐资130万元获得“宝发公路”冠名权。同时,还出现很多将安家、嫁娶、治病资金用于农村公路建设的感人故事……
交通水平的整体提升,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2007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487亿元,增长速度摆脱了多年以来一位数的低迷状态,达到 11.6%;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9950元,农民人均收入2910元,分别增长13.8%、8.8%……
面对经济发展速度和规模与日递增的需求,全市交通人以过人的胆识向社会承诺:决心在“十一五”投入175亿元,办成建设高速公路、改建国省干道、建设通乡公路、实施通畅工程、新改建客货运站场、改建码头渡船六件大事。
大鹏振翅欲高飞,现代化的交通网络肩负着邵阳人改变落后、赶超发达地区的重任和期待,承载着邵阳人创造现代文明的激情与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