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如歌竞芳华
——记女教师、女诗人刘博华的奋斗人生
陈建湘
刘博华, 1973年11月生,邵阳县河伯乡人。身材娇小且清瘦,但内心充满激情和才华,她是教师,也是作家。在教学实践中因历练而闪光,在文学创作中因坚守而精彩。刘博华以高素质的文化素养和丰富的人生经历,成就了挚爱的教学事业和执着的作家梦想。让我们循着她的发展轨迹,感悟她精彩的人生。
一、直面挫折 笑对人生
刘博华出生在书香之家,父亲是一位喜爱文学的教师,对刘博华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她从小就喜欢看书,常一个人躲在房间里看小说、连环画、杂志与报刊,不懂就找父亲给她解释,父亲不厌其烦,总是耐心地给她解读,使她从小就积淀一定的文化素养,也培养了她不服输和追求上进的秉性。想当年,她刚踏入高中学习,第一次月考,语文只得了39分,老师委婉地批评了她。当时,她流下了愧疚的眼泪。还有一次,她写的作文走了题,语文老师把她的作文当差范文念给同学听,告诫同学们要认真审题。而对自尊心极强的刘博华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当老师将作文本发下来时,她一气之下,将作文撕了下来,躲在桌子底下痛哭。并暗下决心,要成为一个强者!她暗暗发誓,现在老师念我的差文给同学们听,将来我要让老师和同学们读到我的作品,我一定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作家。从此,她将老师的批评化成前进的动力,发自内心地刻苦学习。于是,她到语文老师那里借来一叠很厚的语文报,天天读,天天写,一个标点符号都不放过,她把好的内容收集起来,反复揣摩。她还天天写日记,笔耕不止,并将自己的习作,请有才学的老师指点。慢慢地,她的语文水平逐渐提高。此后,她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同学们无不啧啧称赞。
正当刘博华对自己前途充满信心时,命运又开始捉弄她。那年高考突发感冒,身体不适,答题有误而落榜,她十分沮丧。她曾经想到过复读再考,但家庭条件不允许她复读,再则她想通过自己的努力,闯出自己的一条路来。就这样她寻师学习服装技艺,吃尽苦头。她克服种种困难,从逆境中奋起,并发誓:“不在社会立足就不结婚,不做依靠男人的女人。”
天不负苦心人, 1994元月,刘博华通过自己各种的努力,她被分配到县成人中专担任服装专业教师,并获得在湖南纺专深造学习一年的机会。但她毕竟不是科班出身,试教时还是处处碰壁,她伤心地哭了很久。但光哭有什么用呢?在反思中,体会到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丢了志向,她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学而不精,讲解水平有待提高。于是,她暗下决心,一定要做一个能说会道,知识丰富的人民教师。于是,她认真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去听老教师的课,仔细体会他们的教学方法,自己则坚持多读多写,苦练内功,自学成才。过了一学期,1995年,她再去试教时,以一个谈吐自然、循循善诱的教师新形象重上讲台,让所有学生和教师刮目相看。
1999年,成人学校合并至邵阳县工业职业技术学校,她担任英语教师。成了一名光荣的职中教师。她最初任教服装制图,后来,学校根据需要又安排她兼教英语。 2001年,学校实行聘任制,教英语要文凭,她没有,于是,学校要她改行教历史。这下她急了,她不太懂历史,她的历史知识也不厚实,连武则天是中国唯一女皇都不知道,怎么去教学生呢?但不教,又面临失去工作。当时,她丈夫刚刚下岗,家里特别困难,而且还有一个嗷嗷待哺的儿子,全靠她一个人的收入支撑家庭。由于生活所迫,她不得不接受历史教学。就这样,从头学习,天天在家自学历史,读得口干舌燥,背得废寝忘食,写得手指发酸,记得入心入脑。她找来与教材相关的对联、故事,进行有机组合,采用发散思维、联想记忆和幽默教学法施教。她先对着墙壁试教,再找老师修改。出乎意料的是,她的第一堂历史课,让学生们非常喜欢,同事们也投来赞许的目光。后来她更加努力,写了很多教学体会和论文,在高等院校校报发表并获奖。
2001年,她通过自学获取专科文凭。2008年,获取历史本科文凭。紧接着,她拿到了初中语文与历史教师资格证、高中历史教师资格证等3种资格证书,2007年,被评为中学一级教师。
后来,学校因新设服装课程,需要有这方面的师资力量,她去香港服装学院学服装专业CAD制图,她为能再读书而高兴,也很珍惜这次学习机会。但世事难料,她读了不久,就得了一场重病,在病情得到缓解后,又重返学校坚持学习,并取得相关专业证书。其时,学校服装专业是最好的专业,也是深受学生喜欢的专业,学校信任刘博华,要她担任班主任,并教服装制图专业课程。她不遗余力地指教学生,学生则以优异地的成绩回报于她。在全校19个班级中该班成绩处全校第一。往日的艰辛,结出了今日的硕果。这些成果来之不易,是她靠自己的努力拼搏出来的。
正因为她有这种拼搏精神,加上多年的初中历史教学经验,给她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她在教学之余,开始了她的文学创作。但文学创作道路充满艰辛,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教训,酸甜苦辣,五味杂陈,伴随她的文学之路。
正当她教有所乐,写有所获,雄心勃勃要干一番事业时,天降灾祸,让她痛不欲生。2012月2月26日晚7时,春寒料峭,她匆匆从家里赶往学校开班会,因走得急,忘记关烤火箱了,导致家中因电失火。等她获悉家中着火赶往家中时,远远看到家的上方蒸腾着熊熊烈火,她跑步向前,想冲进火海,只为救出那一摞全国获奖证书和她的几十部文学书稿,但被好心人拖住了。家中20多年的积蓄化为乌有,家产烧尽了,数年的文学创作书稿也没了,她痛苦地在地上打滚,不想活了,那种痛撕心裂肺,万箭穿心!那些年,她一直沉浸在悔恨和深深地自责中,丈夫和亲朋开导她,儿子抱着她并安慰她说:“房子烧了不要紧,你不还有聪明的我吗?我为您增光为你加油!一把火毁了您所有的文学资料,但您的大脑比电脑更厉害,您可以用智慧的头脑重新写作,写出您精彩的人生啊!”人在,一切不都可以回来吗?亲人们的一席话,引起她深思,沉寂三年后,她明白了一个道理,人不能活在消沉中,为了家人、为了挚爱的教育和文学事业,她一定要坚强起来,振作起来。她在散文《烧不毁的心智》里写道:“烧了过去的东西,烧不了我坚强的意志”。在《生命的随想》里写道:“如其让自己懊悔一生,不如在现在就给自己的生命留下美丽的一笔,在人生的历史写下光辉灿烂的一页”。这次创伤之后刘博华创作了诗歌《腾飞,请你不要流泪》,“腾飞”是她的笔名,她希望在文学的天空中永远腾飞,永远辉煌,做个时代的佼佼者。她逐渐从悲痛中解脱出来,从头再来,积极投身于教学和文学创作中来。她动情地对儿子说:“妈妈没有给你留下许多金钱和财富,但妈妈会给你留下文学的足迹。”这就是她要坚持写作的目的,学习、工作和文学让她从阴影中走了出来。2014年,在全县“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活动中,她荣获“百姓学习之星”称号。
近年,在邵阳论坛研讨会上,领导们要每个作者做自我介绍,大家说自己是如何如何创作,作品是如何如何的好,而她只说了三句话:第一句,自我介绍,我叫刘博华,是初三班主任给我取的名字,希望我以后博学多才,不断进取,成为时代的佼佼者,也是为中华而努力拼搏之意;第二句,是她最喜欢的一句名言,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管在教学上,还是在文学上,会不断给自己充电,虚心学习;第三句,当我站在这一群文学朋友面前时,我是一个永远读不懂的学生,当我站在庄严的讲台上时,我是神圣的教师。她的话赢得大家的赞赏和掌声。
二、秉持初心 躭勤教学
1999年,成人学校合并至邵阳县工业职业技术学校。在教学工作中,她服从学校安排,上课认真负责。工作上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以大局为重,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尽心尽力做好自己的本质工作,用实际行动服务于学生,做到让学校放心,家长满意。
在教学工作中,她认真把好课堂教学关,为了上好每堂课,总是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经常虚心向别人请教,精心备课,对教学重点、难点潜心研究,了如指掌。为了使学生更好理解所授的课堂知识,她仔细研究教材教法,根据教学内容寻找最佳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给学生以愉悦、轻松、活泼、上进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启发中得到教育,学生们无不拍手叫好。上服装课,她首先告诉学生一个点金法,先定长度,再定围度(宽度),利用有关公式和数据,规定其大小,画好图片的框架图和结构制图。她也常常在教学中采取自己独特的方法,在教学中用诗歌法与故事法进行教学,她常常对学生们说,“学习制图绝没巧,全靠技术掌握牢,多写多画是法宝,希望学生学得好!”把枯燥无味的东西编成对联,让学生通俗易懂,将理论与实践融入课堂教学,并用项目驱动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的能力。对联诗意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乐趣。例如,她在刚教职高一年级学生裤子结构制图时,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就把枯噪无味的裤片结构制图编成诗歌形式进行教学:
裤子掌握五根线\把烫迹线放中间\线条圆顺粗细明\布局合理很鲜艳\理解原型是关键\统一方向挺直观\卷面整洁字迹清\排版一致真耀眼
因为她长期从事新的课堂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尝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她的课上得有声有色。
她在教学中,努力加强自身学习,在省级骨干培训中被评为优秀学员。她注意发挥自己的特长,在学校创办了《基石》文学社,每学期出一本刊物,把职中文学推向高潮。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尽职尽责,默默耕耘。她真心帮助青年教师成长,耐心辅导赵顺艳、肖艳等几名青年教师备课,不厌其烦地指导她们教学,让她们迅速成为教学能手。后学校特推荐她为县骨干教师。
她注重与学生心灵上的沟通。她认为,作为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是班级的引导者、培育者、开拓者。对于学生来说,班主任老师既是知识的传播者,又是学生心灵的慰籍者,更是学生走上社会、适应社会、立足发展的导师。所以,她对学生总是满腔热情,任劳任怨,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加强对学生的课余辅导,积极为学生释疑解惑。不论是任教哪个年级,她首先强调基本知识的教育,既注重尖子学生的培养,又能面向全体,从不歧视后进学生。注重听讲和课堂作业这两个方面,上课自习时间讲求效率的提高,对学生课堂作业要求比较严格,耐心细致地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指出他们的错误,分析错误的原因,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2011年,她带的服31班,给学生们定了目标,早上:一、三、五读英语,二、四、六读语文,每天上课提前30分钟预习,每天早上她给学生带读英语或语文,自习课给学生们辅导作文,使学生养成学习的习惯,三年如一日,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辅导学生。功夫不负有心人,那年高考,这个班考得很理想,考了5个本科生,是学校办职高以来考得最好的一年,超额完成了教育局下达的高考任务。是年11月29日,邵阳县电视台专题播放了优秀班主任刘博华的事迹。
她结合教学,潜心研究教学理论。通过自己长期的摸索与学习,教学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004年,撰写的《六王毕,四海一》在全县中学历史学科教学设计评比中荣获一等奖;2005年,撰写的论文《中学历史教学方法初探》在市中学历史教学论文中获三等奖;2006年,撰写的论文《谈谈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全市教育教学论文评比中获二等奖;撰写的论文《浅谈差生的转化》在全县中学班工作学科教学论文评比中获二等奖;她撰写的论文《谈谈幽默的历史教学方法的效果》在2009年度全市论文评审中获一等奖和 “五比五看”评比活动中荣获一等奖;在2009年德育教育学术论文评比中,她的论文《浅谈班主任师德教育管理的灵气》获三等奖;《浅谈班主任师德教育管理的灵气》和《浅谈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管理的方法》等论文都荣获湖南“第二届优秀班主任经验交流论文评选”二等奖。2010年,她撰写的服装专业论文《谈谈幽默的服装结构制图教学方法的效果》荣获县一等奖;2011年12月撰写的论文《以身作则为人师,满腔热情育桃李》荣获县一等奖;2011年,在湖南省教育厅主办、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举办的省中等职业学校服装设计与工艺美术专业培训活动中,因成绩优秀,表现突出,荣获优秀学员称号。2014年7月,刘博华的参赛作品《谈主题教学法在服装设计专业中的实施》,荣获由中国教育学会《中国教育学刊》《教育管理与艺术》杂志社共同举办“中国梦·全国优秀教育教学论文评选大赛”一等奖;设计制作的课件《衣袖造型设计》荣获由中国教育学会《中国教育学刊》《教育管理与艺术》杂志社共同举办“中国梦·全国优秀教育教学论文评选大赛”二等奖;2014年11月,刘博华在工业职业技术学校举办“自强之星”教学比武中,荣获全县三等奖。
2016年8月31日,参加湖南省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蓝印花布图案与服饰设计研发(项目编号:ZJC2013063),她付出了心血与汗水,写了两万字的研究结题报告,完成研究任务,符合结题要求,通过该项目结题。2016年,论文《蓝印花布图案与服饰设计研发更能促进教学的发展》荣获全县一等奖。
刘博华认为,她所从事教学工作是这个太阳底下最神圣的职业,“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她说,“我要在三尺讲台——这方寸之地,尽我最大努力,为祖国教育事业贡献毕生的精力。”当任班主任工作10年来,艰辛备尝,走过的每一段路,留下的每一个足迹,都绽放出桃李满园的馨香,都能折射出生命的价值,从而使她倍感作为教师的光荣和自豪。2015年,刘博华被评为优秀考务工作者,2009-2017年有9年均被评为县嘉奖;2013-2016年,她的教案年年被评为优秀教案; 2017年,服装教研组被评为市优秀教研组,凝结了刘博华的心血。
三、心存良善 以诚待人
刘博华心存善念,有一颗菩萨心肠。 2000年,哥得重病,嫂子改嫁,其侄女才一岁,无依无靠,刘博华看娃可怜,就主动将其带在自己身边,视同己出,关爱有加。后因弟弟家庭条件差,其子女也交由她带,这样先后有六个侄子侄女在她的呵护下健康快乐地成长,分别就读高中和大学。有一个患有精神分裂症,在她的精心护理和送医院诊治下康复。2003年大年初一,公婆病逝,风雪交加,在别人欢庆春节,举家团圆的日子里,她却要为丧事操劳。在极为艰难的条件下,举债筹措经费,为老人家风风光光的操办了丧事,老人入土为安,她却病倒在家中,人们都说她是一位孝顺的儿媳妇。
她还是一位重情重义之人。爱人在东安双江水电站工作,长期分居,她一个人承担了所有的家务活。以前爱人单位效益很不好,每年仅发三个月工资,有人善意地劝她离婚算了,免受清贫之苦和分居之痛,但她念及丈夫曾在一次灾难中,为救她而受伤,也念及多年的夫妻感情,希望家庭完整,她坚持不离不弃,咬牙度过难关!
良知驱使刘博华做该做的善事。据通讯员黎建成报道: 2008年11月28日,刘博华在上课时有学生来报告,班上的唐兰同学上制作课不小心手被踩到电车里了。安排学生自习后,她心急火燎地向医院跑去。找了很久,她发现唐兰在私人诊所简单地包扎了伤口,就赶忙带唐同学去邵阳卫校。等医生说没有危险了,她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中,已是深夜3时。2009年正月的一天,班上一位姓张的女生没来校,刘博华接连打了几次电话无回音。在学生那里打听到,原来学习认真、成绩较好的这个女生,由于父亲常年生病,家庭非常困难,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学习成绩急剧下降,所以干脆不来上学。刘博华利用一个星期日的晚上对该生家访,看到她家徒有四壁,旧床上躺着病魔缠身、泪流满面的父亲,得知母亲因承受不了贫困离家出走已经半年多了。张同学见到老师来访,泣不成声。刘老师见状,一把将其搂在怀里,开导说:“困难是暂时的,老师和同学定会帮你渡过求学难关的,切不可自暴自弃呀!”她将小张接回学校,带头捐款资助,并承担起孩子父母的职责。添置新的衣服,买作业本,带她看病……直到这个女生职校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考取省城重点本科院校。
刘博华不想出名,只图心安,10余年来,刘博华先后从自己微薄的收入中,默默地为特困生捐款达数千元。她以诚待人,以坦诚之心关爱每一个学生。她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世界上就怕认真二字。”24年的教学生涯里,刘博华努力工作,赢得了广大的师生认同和赞许。2004年获得邵阳县政府嘉奖。
刘博华是邵阳县第八届政协委员,2013年、2014年连继两年被评为优秀政协委员,每年都为县文化艺术事业写提案,为党委、政府献计献策。县作协长期以来经费十分困难,一些正常的活动都无法开展,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她在提案中呼吁解决作协经费,并得到相关领导重视。她的善举一直在路上,她的人生闪烁着人性的光芒。她情感丰富、语言动人,她的善举体现了人性的美与善、情与爱的光芒,生命在奉献中闪光。
四、钟情文学 放飞梦想
刘博华从小受父亲的影响,有文学的梦想,励志当一个文学家,并为之倾注心力。对诗歌的热爱,正如刘博华所说的:“我视诗歌是第二生命,如同丘比特的神箭射向沐浴的女子!”她在散文《为你磨砺一坛墨香》中写道:“假如我的今生没有遇到你,那将是我流年中最惨白的一幕。或许,风雨中我依然无方向的漂泊,像一只大海中孤独的小舟,无岸可靠”。这是她钟情文学的真实写照。 刘博华对诗歌创作,有着近乎痴情的追求与热爱,随心而写,率性而发,有感而作,用丰富的想象力表现文学的张力,使作品形象逼真,语言精炼娟美,这源于她敏慧的洞察力和她雄厚的文学功底。刘博华从2007年开始网络创作,10多年来,创作诗歌作品达6000余首,平均每天有一首半的诗歌创作量,这样高强度的密集创作,在一般人来看难以想象。
刘博华通过多种文学平台,参与相关活动和发表作品。她创建了自己的文学空间《刘博华新浪博客》和“51博客”,撰写了大量作品,开始在《邵阳学院》《邵阳日报》《邵阳晚报》等报刊发表文章,后在《中华诗词》《神州时代艺术》《湖南作家网》《今生,我在原创文学网》《好心情原创文学》《湖南文学》《湖南诗词》《杨帆文学网》《华夏情》《中国作家金秋笔会汇集》《湖南教育》《南飞燕》《夫夷文学》《夫夷诗联》《资江源》《东北论坛》《读者》等刊物发表优秀作品3000多篇。
刘博华的作品有太多的情感元素,无论写文赋诗,总是以情感染人。
以雪的情愫,表达内心的情感。她出生于雪天,对雪情有独钟,雪之洁白无瑕,之素净典雅的秉性,凝结了她的情愫。在散文中,她写了《方醉相思雪》《雪是我的最爱》《吐尽雪丝 为你而醉》《冬之情》《白雪皑皑 相思绵绵》等,都是写雪景的成功作品。正如夏启平先生所言:“她的散文能让你聆听高山的涓涓流水,也能感受到夫夷河的滔滔浪花,潜入散文的情感中,感染着真诚而持久的爱。可以说,她的散文是夫夷河与心灵的交响,是灵魂与语言的旋律。显然,刘博华以女性最敏捷的语言,柔韧而坚强的秉性,勾勒了散文的文脉;亲情与友情,成了她心中的念想;情与爱的思想,升华了作品的意境。”在《方醉相思雪》诗歌集中,她写了《方醉相思雪》《我们相约在冬季》《雪蝶展舞》《冬韵》《雪梅我想你》《雪梅抒怀》等,而在《方醉相思梦》中,更是满怀对雪的眷念,一连写了《雪花》《雪韵》《雪魂》等20首雪的诗篇,构成一组韵味深长的雪之华章。她写《雪》:“出生时/下的那场初雪/一辈子都不会融化”,写《雪韵》:“等待深浅不一的脚印/与雪融合/恋恋不舍”,始终是对雪的眷念。通过对雪的描写,或追寻童趣,或咏物言志,或抒情寄怀,或明辨是非,虚实结合,情景交融,意境高远。
以爱的体悟,表达人性的关怀。刘博华是极具爱心的人,表现在作品中,往往是情景交融,以情感人,如《为西南捐一滴水》《玉树不哭》《七夕无桥· 悼念舟曲》《MH370航班,你在哪里》《花开的思念·悼念五龙岭烈士》等诗歌,叙事、抒情融为一体,流露了对灾区、对不幸事件和烈士的无比关怀、无比崇敬的怀念之情。在散文《我爱故乡河伯岭》《忘不了故乡情》《河伯水源山之行》和诗歌《故乡》《我恋河伯红豆杉》《龟田村寄语》等诗文,表现了浓浓的思乡之情。而在系列以爱为题的诗歌作品中,更是鲜明地表现了爱的主题,如《爱,在一朵花里开出灵魂》《爱的魅力》《情爱的人生》《夫夷河我爱你》《爱你如茶》等系列爱的诗篇,心怀真爱,表露在文字中就是剪不断的亲情、友情、爱情。
以相思之情,表达真挚的情怀。在她的内心有太多的思念情结,表现在的诸多作品中,就是一串浓浓的愁怨,如《相思之魂》《相思》系列诗歌和《思念》《父亲在天堂里过生日》《缅怀母亲》《午夜我想你——致丈夫》等,“将刻骨铭心的记忆/变成精神食粮”,抒写了作者的离愁别恨,在万种柔情之外,更有一种女性美的内涵。
刘博华的诗歌立意新奇,恢宏大气,视野开阔,新颖独特,手法多样,情景交融。她的诗歌,既让读者感受到诗人的广阔情怀,又让读者了解到邵阳县厚重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还可让读者体会到诗人敏锐的视野。《春风》《雨水》《难眠之夜》《红枫》《我的诗魂》《书店》《彩虹》《紫薇花》等一系列诗歌,流露出她开阔的思想,表现了诗歌的希望与生命力。正如县作协主席夏启平在给刘博华散文集《烟雨风雨桥》的序言中写的那样:“通过自己所见所闻,写出自己的感悟,写出自己身边的人和事,让作品质量说话,让作品内容感人,这是刘博华追求的目标”。
刘博华之诗,正如李争光教授评论她的诗歌所说:“思想开阔,才情奔放不羁,毫无拘束。语言则尽力追求新奇,比喻、比拟、通感等象征性手法肆意挥洒,如《秋之韵》:‘从金灿烂的稻田里伸了个懒腰,田里的水在静静地思索;秋风摆动的柳枝,与大雁作最后的告别,九月的残荷,早已精疲力竭……’她就是这样,把俊采奇思的诗情画意一古脑儿渲泄到纸上。”这就是刘博华诗歌的艺术魅力所在,同时也紧扣读者的心弦,使读者的心灵产生共鸣。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14年8月,由北京团结出版社出版她的散文集《烟雨风雨桥》;2014年12月,在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诗集《方醉相思雪》;2017年1月,在黄河出版社出版个人诗集《方醉相思梦》,正式出书三本,主编文艺作品2本,为学校编辑出版相关书籍4本。
刘博华的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游记散文《春游梅子院》荣获2010年“华夏情”全国诗文书画一等奖,2014年,该作品又在《中国当代作家书画家代表作文库》评选中,荣获特等奖。游记散文《烟雨风雨桥》在2010年中国作家金秋笔会全国征文评比中,荣获二等奖,《河伯水源山之行》荣获2011年第二届“羲之杯”全国诗书画散文类一等奖。2011年《夫夷文学 我生命中的森林》获“华夏情”全国诗文书画一等奖。2012年,作品《国税之魂》在“夫夷杯”国税楹联诗词散文征文大赛中荣获三等奖; 2013年12月,刘博华的作品《缅怀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参加邵阳县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展览;2013年12月她的一组长诗,经过严格评审入选《2012-2013全国优秀文学作品精选集》,中国新闻记者学会、中国人物编辑部授予她年度最佳奖;2014年5月作品《烟雨枫桥》在《中国当代作家书画家代表作文库》评选中,经评委会审评,荣获特等奖;2014年9月,诗词作品《七律·咏胡曾》在《中华诗词》杂志举办的2014年“中华诗词·江西瑞昌金秋笔会”中,荣获优秀作品奖。
刘博华是诗歌创作路上的拼命三郎,孜孜以求,不断进取,一步一个脚印实现着自己的人生目标。2009年11月,刘博华加入邵阳县诗联楹联协会和邵阳县作家协会,2010年加入邵阳市作协。2015年10月,毕业于毛泽东文学院,2016年12月,加入湖南省作协会员、湖南省诗歌学会会员、湖南省诗词学会会员、湖南省散文学会会员、湖南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担任邵阳县作协常务副秘书长,县诗联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华好诗词》副主编、《红丘陵》和《夫夷诗联》的副主编,《资江源》编辑部主任。
刘博华不仅追求个人梦想,同时热心组织和参与各个文学群体,致力于发展县域文学事业。2015年,为了推进诗歌创作的发展,利用在毛泽东文学院学习的机会,她与夏启平主席在省城申请了邵阳县作协微信公众号,并建立邵阳县作协微信群,同时开创同题诗歌创作,成为邵阳创建同题诗第一人。
同题诗,分周刊和日刊,立足乡土,走向生活。正如作家周玉柳先生所言,写作的同题诗,充满生活的气息。同题而多样、多变、多趣、多思、多得、多感。围绕一个主题,众多诗人各自抒写自己心中的诗情画意。刘博华是别具一格的同题诗的组织者和参与者,除邵阳县之外,她共吸纳了市县200多位同题诗的积极参与者,由她出题,周一至周五每天一首快手同题诗歌,每周一首同题诗歌创作,她每天组织诗友探讨诗歌的创作,定期组织出版文学刊物。刘博华先后组织同题诗130多期,邵阳快手同题诗歌75期,以《红丘陵》微刊形式发表,有些则集结成刊,这是对诗歌传统的创新与发展。刘博华以一种前有未有的、持之以恒的精神,结出了累累果实。对于这一成果,有人建议将其载入地方史志中。刘博华为邵阳县主编地理名片同题微诗选萃《油茶花开》产生深远的影响,培养了一批文学爱好者和诗人。刘博华还与邓流沙一起担纲《资江流韵》主编,为邵阳的诗歌繁荣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十多年的创作不算长,作为一个女教师,刘博华能在教学之余写出近六千多篇作品,实在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为了文学,挨了多少批评,饿了多少肚肠,听了多少闲话,但她依然风雨无阻,砥砺前行。“黎明前的天空是黑暗的,但只要你努力地冲刺,迎接你的将是无限的光明。”她说,喜欢文字里宁静的气息,能陶冶情操。她挚爱文学,视它如自己的生命,如自己的一切,她让自己在文学中看到光明和希望,真爱才成为永恒的课题,催生了一部接一部优美的文学作品。她在奋斗中学习与成长,在奋斗中走向社会,在奋斗中选择文学道路,在奋斗中寻找情感归宿!为挚爱的教育事业和“文学梦”、“作家梦”、“中国梦”,她一直在向前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