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中窥豹看诗艺
——读李斌的诗集《双手握着的思念》有感
文/邹中海
湖南诗人李斌的诗集《双手握着的思念》,摆在我的案头有些时日了。翻阅多遍,却迟迟没有动笔。这是由于,我一直没有找到解开诗集诗章的密码。直到近日,我在重温这些诗章的时候,才发现他的诗之所以令我着迷,除了因为他的诗意境分明、变化莫测、耐嚼耐品之外,他诗集中有很多对地域文化、风景描写的诗歌,也是令我非常喜欢的原因。
李斌从事新闻工作20多年,曾任绥宁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经常要奔赴在第一线。日积月累,积累了广泛的素材。风情地貌,人文景观,似涓涓流水,不断地在脑海中翻腾涌动。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所以他的诗里自然而然、有意无意之间,就会呈现出一种强烈的诗情画意。他的那些诗篇,如一幅幅生态画风景画,直观立体。而这些,恰恰是现在很多诗人所不具备的,或者已经抛弃和遗忘的东西。
中国古代文学非常注重风景描写。《诗经》《楚辞》开创了风景描写的先河。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承续了风景描写的传统。文士们通过风景描写来传情达意,抒怀言志。刘勰的《文心雕龙》中有“物色”篇专论风景描写的方法等等。风景描写是诗人作家的触媒。中国意境理论的奠基人王国维也曾有专门的论述。刘勰说:“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但是,中国诗歌自从转型以来,对风景描写的内容逐渐淡化或被忽视。只有在李斌的诗歌中,才找到了这些传统文学中的精髓符号。他对风景描写作了有力的继承、发扬和诠释,显示出他深厚的国学底蕴。诗集中有很多的诗歌,直接以自然风貌或人文景观命名。比如《一枚村庄》《花语》《乡村发现》《小村》《远村》《橘树下的家》等等。无不是自然风光在心灵深处的流动。如果说闻捷的《天山牧歌》是异域风光的风景画;艾青的《大渡河,我的保姆》是诗人带着感恩的心的自然流露;那么李斌的诗歌则是对湖南绥宁自然风光的情感再现:“古门楼傲然开在/阳光醇厚的故事里/浅黄浅黄的顾恋涌来/掠走老井稠稠的笑意//一群欢乐的鸽子/啄敲屋顶上的风景/真实的钟点/醉意深浓//眸光推门而出/额际渐渐陡峭/雨点歪歪斜斜/打开紧锁的面颊//吻破蝶舞鸟飞的郊野/所有的手心攥着蝉声/在密集的注视中/满目的期待轻盈如飞//任倔强的台阶迎来送往/苍翠的老槐树神采飞扬/反复推敲斜斜的山坡/纤薄的足音无声无息。”
在这首诗中,意境分明,层层递进。措辞新颖,陌生化表现手法娴熟,带有个人明显的风格和色彩。诗中大量动、名词应用,比如“古门楼、阳光、雨点、鸟蜂、郊野、槐树、山坡、台阶、老古井、蝉声、推门、吻破、推敲、足音”等,也平添了很多神韵,整首诗如一幅有声有色的动态画,节奏明快,诗意盎然。引发了读者的想象和向往。
清刘淇在《助字辨略》中说:“构文之道不过实字虚字两端,实字其体骨,虚字其性情也。”“实字其体骨”指用实词构建起了一篇文章的框架,虚词却赋予文章“性情”,从而使文字灵动起来,让文章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山川地貌是风景描写的重要内容,而人文景观包括民风、民俗、民情也是风景描写的重要对象。山川地貌是实景,即眼前之景;民风民俗民情是虚景,也就是心中之景。只有把眼前之中和心中之景结合起来,由实入虚,或者由虚入实,才能使语气变幻,或急或缓;才能使结构变化,或张或弛。篇法也因此而变得飘逸灵动,可以更细腻地传达诗歌的神韵和气势。此外,在写作上,还要充分动用多种感官,有所斟酌地选取意象,努力写出人人心中有、笔下无的空灵而有禅意的佳作。李斌的这一首《青春的田野》,就做了很好的范例,这首诗原载《湖南日报》湘江副刊,并入选2019年度《中国当代诗词集》,全诗如下:“我从怒放的田野/采一束鲜花放入你的心间/一切的语言/都在努力结着沉迷的果子//推开所有的门窗/让蛰伏着裂痕的足尖/涌出关于枝杈温热的情节/落花之季并非美丽的终点//把含情脉脉的年龄/轻轻放进你濡湿的纸船里/幸福地期待一幅水墨画/恋你是一茬茬成熟的阳光/无论以什么样的方式歌唱/都无法谢绝田野的挑剔的目光/沿着一条青春蓬勃的田垄,寻觅一朵为我掉下的泪花”。
“虚实相生”是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也是诗词重要的表现手法。诗词中的“虚”,是指作者通过感觉、联想或想象而虚拟出来的回忆,抒情,想象,联想等虚像、虚物、虚景、虚境;诗词中的“实”,是客观世界中真实存在的实像、实物、实景、实境,可观之景,使作品空灵而有张力。
李斌的作品空灵而富有感染力,这是因为他充分调动了自己的感官功能,通过比拟或通感的手法,没有拘泥于眼前之景,还是连类生发,扩大和深化了写作效果。中国诗歌讲究的效果是似是而非,模糊而深远,所以不能看山就是山,看水就是水,只有这样,才会使作品简约而不简单并且富有禅意。禅语云:花非花雾非雾,朦朦胧胧,若隐若现,深邃而幽远,这正是诗艺所追求的境界。正如古代一位诗人所言:“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这就是采用了比拟和通感的手法来写离别。“水是眼波横”即眼中泪水如波,为了不影响好友的心情,在尽力克制自己的情绪。“山是眉峰聚,”此刻眉峰郁结着难以言诉的离愁别恨,“聚”字一字千钧,将离愁表现得淋漓尽致。李斌在这首诗中,也是通过比拟和通感的手法,创造了一个广阔的、物我相融的意境。就连“青春的原野”这个题目,本身也是一个复合意象,能产生无穷的想象空间,所以此诗确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
李斌是幸运的,他本是体育生。却因从小就表现出来的文学天赋和持之以恒的坚持,成了诗人。他的文学路走得也比较顺畅。他在参加工作后不久,就有一篇消息稿上了《湖南日报》。1991年就加入了市作家协会,1996年进入绥宁报社,成了一名专业的文字工作者。如鱼得水的环境,使他的作品发表一发不可收。相继在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诗歌月刊》《星星诗刊》《湖南日报》《邵阳日报》《湖南文学》《中国诗人》《辽河》《中国文化报》《绿风》《海燕》等报纸杂志上发表了大量的新闻稿件和文学作品。
李斌很重情。他的诗情思饱满,爱意绵绵,情真意切。但他的情不是直接说出来的,通过赋比兴的手法和对景物的描写来托物喻志,显得委婉含蓄而回味无穷。在他的这首《湿漉漉的桨声》:“云在水中/水在山上/山在船下………”,诗中的“云、水、山、船”这些意象,让人误以为就是一首写景诗,只有在读到结尾那两句:“朵朵碧绿的浪花,是竹筏写给心上人的诗行”这样的点睛之笔,才将他的情感表露无余,这也是这首诗的“诗眼”所在。当然,只有深耕地域文化,饱含情思,才能让心中的情感荡起来,才能让笔下的风景活起来。
“无意撩开/纷纷扬扬的阳光/惊喜发现小巷/深处的姑娘/正在打捞花蕊里/深邃的歌//青石板/流溢出岁月的沧桑/视野里奔跑着/痴迷的喜事/用心/修剪一幅甜馨的场景/细细品味最初/和最美的遇见。”在此诗中,风景描写不但与叙述融会贯通,而且和创作的主体价值观念紧密相连。那一句“最美的遇见”,就像你我相遇,遇见了诗,共同遇见了《双手握着的思念》!读李斌的诗,如沐浴在风景优美的春风中,非常舒畅。这是诗人多年笔耕不辍所追求诗艺的结果,也是他根植于山乡巨变与民族文化所构成的多年修为诗人合一的统一。
一一写于2022年8月14日
作者简介:邹中海,笔名涛博哥哥,海哥。湖南娄底人,诗人,文评人。有诗文写进教辅、馆藏和获奖。诗歌代表作曾被全国关工委推荐,中央电视台推广。写《与鹭共舞》的评论,被《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报》推上中宣部学习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