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老家成路盲
文/王龙琪
2月4日,农历正月初四,立春,晨雾氤氲。我和老伴决定,这天去她的老家隆回县北山镇原小角村为90岁生日的伯母祝寿
在我的记忆中,从我的老家隆回县桃花坪街道办事处原寺山村石板江到小角村只有5公里左右的路程,却有两条路可抵达。一条是从我住的寺山村坐公共汽车到北山镇下车,尔后步行2公里左右的水泥马路即可到达,这是我3年前走过的一条路;还有一条就是沿着赧水河边走一段青石板路到北山镇新元村后再走一段田间小路也可达到,上世纪70年代我每次去看望当时还在农村的岳母时,常常走的就是这条路。
我和老伴刚步出家门,同族叔叔听说我和老伴要去小角村,先是提出让他儿子开车送我俩,后来看我们要执意步行锻炼身体,便建议我们走寺山村——新元村——小角村的这条路。他说,通公共汽车到北山的公路前几年改为356国道了,路上车子太多,雾太大,走在路上不安全。过去通往小角村的沿河老路如今也荒废不走了。现在从寺山村去小角村是一条三四米宽的水泥马路,路程也要近很多。我俩欣然接受了他的建议。
然而,不知是记忆力差了,还是老家变化太快了,我们竟然成了路盲。当我和老伴沿着宽阔平整的水泥马路走了不到1公里时便遇到一个三岔路口,路的左边和右边都是水泥路,我们一时判断不了往哪边走,正在犯难时,从浓浓的晨雾里忽见左边路旁竖起一块“北山镇‘路长制’公示牌”,上面注明是“塘新沔桃线村道C388新元——金鸡岭”,以及道路里程、道路路长、道路养护员和二维码,我俩猜测走左边这条路可能是正确的。于是我们沿着山边的水泥马路前行,不知不觉来到一个村庄,只见一位约摸70多岁的老太太提着满满的一铁桶爆竹纸屑倒往路旁回收垃圾的大桶子里,一打听才知道我们到了新元村。我和老伴感慨如今农村与城里一样了,房屋收拾得干干净净,马路上没有一丝垃圾。说着说着,我们见路边一座平房里走出一位老人,我一边说给他拜年,一边与他聊天。老人告诉我,他叫阮家元,今年76岁,是位至今未娶的孤寡老人,村里安排他为这段马路搞保洁,每月发1200元工资,今年春节村里还给他送来了食用油、米和300元钱。他说:“扫马路让他在晚年过上了衣食无忧的好日子,感谢共产党,感谢习近平!”
过了新元村,我们来到了大院村。行走在那山边蜿蜒的水泥马路上,披着林间迷蒙的雾气遇到了又一个三岔路口,也见到了路旁竖起的又一块北山镇“路长制”“公示牌”,不过上面注明是“C388新元——大院”。我和老伴对这块路牌感到十分迷惑,因为我们要去的小角村和大院村是两个方向相反的村。为了莫走冤枉路,我俩只好走到村子里找老乡问究竟,经打听才知道小角村和大院村已合并为新的大院村,于是按照一位老乡指引的方向继续向小角村奔去。
此时雾已散去,我们一边行走在遮蔽了天空和阳光的树荫下,一边问路;一边聆听着“村村通”广播里播放的加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知识,一边欣赏着广播里播放的欢度春节的喜庆音乐;一边赞美着一幢幢矗立在村庄里的欧式别墅,一边羡慕着一辆辆挂着苏A、浙A、粤A等地牌照从我们身边呼啸而过的奔驰、宝马、奥迪车……
其实变成路盲的不只是我和老伴,一位开着沪A牌照、打着导航仪的帅哥也向我们问路,他是带着家人去小角村拜年的,原来在上海工作的他和我们一样也是路盲。
当我和老伴在小角村谈起路遇的这些糗事时,亲戚们“嘲笑”一番后给我补起了课,前些年在实施扶贫攻坚时各地的自然村都通了水泥马路,近两年又对路面进行“窄改宽”,小角村在今年也将把最后700多米水泥马路由3·5米宽改成4·5米宽呢!这么说来,我这个几年没去小角村的人成了路盲,也就不奇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