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中秋感怀】又缝中秋月圆时 作者:王兰英
    发布时间:2020-09-22   来源:华声在线  记者:王兰英

      又是一年中秋,现在人们生活好了,每逢佳节,除了团聚、思亲,就是享美食了。过去过中秋节吃月饼那是一个享受,而现在月饼做法千奇百怪、无奇不有,却再也不是节日的主题。除了自己手做的,其他无论多精美的包装,多超乎寻常的价格,人们大都怀疑品质的真假。记得小时候过中秋节,当天父亲买来一斤月饼,我们最期待的是晚餐分月饼,一斤月饼四块,先给奶奶一块,爸妈两个人一块,我们姐妹每人分四分之一块,剩下的再分半从最小的妹妹分。到哪算哪。父亲常常用这种方法给我们出数学题。我们吃的时候小的三姐妹都是用前门牙和舌尖一点点一点点品滋味,舍不得大口吃。巴望着仔细的看里边的馅。那时候的月饼只有五仁加青红丝。如果谁的那块里有核桃仁就美的不行不行地。东北那地方有时候中秋节就飘雪了,所以不用担心放坏,各自珍藏,四分之一快月饼能吃一周的时间。中秋节的味道也就让我们吃的更绵长。美好的记忆也更深远。

      母亲总是把节日看的很重。清明节早晨,母亲打开封了一冬的窗子,先让我们擦玻璃。然后她把目前所有的鸡蛋做成各种吃法,供一家人乐享午餐。那个时候还是生产队。秋收过后场院里遗留很多没有收拾干净的粮食。谷子、小麦、玉米、大豆。初冬或来年开春我经常去离家一路之隔的场院扫土粮,因为会得到母亲的夸奖,我总是乐此不疲。我还悄悄躲开两个妹妹的跟随。主要是看她们根本不会干那个活,碍我事。当时我也不明白为什么偌大的场院只有我形单影孤。没有其他人。如此我家的鸡有福了。我们也有福吃更多的鸡蛋。清明到端午母亲也是尽可能的积攒下鸡蛋,端午节的时候,虽然我们家人多,但也能吃够。给奶奶的是蒸的鸡蛋糕,爸妈爱吃炒的,给我们一盆煮的。屋檐下叉着刚刚长满叶子的杨树枝,树枝上面挂着各式样子的彩纸葫芦。端午节大姑娘小媳妇都来我家折纸葫芦,技艺是嫂子从娘家带来的。据说她的外祖父、祖母是八旗人,当年被汉人追杀把她母亲连同一个包袱塞到一个汉人家里,双双被砍杀。那家汉人又背井离乡把她母亲养大嫁人,真实性不好说,但嫂子嫁来我家确实带来一些 手工女红细软,很多做旗装镶边用的装饰,特别精美。我见过她的母亲也是大家闺秀的做派。举手投足都有一种莫名的贵气。嫂子继承了她母亲的心灵手巧,缝衣、手工活都很别致。所以大家都来讨巧。

      在那物质匮乏的年代,母亲很会动心思,我们都喝过她把鸡蛋皮炒后压碎冲的补钙水,常常把煮熟的胡萝卜白萝卜放在我们面前说谁想更聪明伶俐就多吃。我们就比赛谁也不想少吃,生怕变笨。土豆炖茄子时,茄子把儿都被母亲劈两半假当鸡腿分给我们。我们也就当鸡腿啃那茄子把。一边吃一边想蘑菇炖小鸡的味道。

      进入腊月,我们都会收到姥姥从山东老家邮寄过来的包裹,里面有花生、大枣和母亲的家书。堂舅的小楷特别漂亮,有时是以姥姥的口气:女儿女婿见字如面,有时是以舅舅的口气:哥、姐见字如面。记得我上了三年级后就代替父亲给母亲读家书了。有时候母亲让我念上两遍。父亲回家书或母亲想念姥姥了让父亲问安时依然是父亲给母亲读一遍才发出。每年春节前接到包裹,我们都眼巴巴地盯着母亲拆开,先分给我们每人一颗枣几粒花生,剩下的母亲存放起来等年三十晚上拿出来吃。于是春节就有的来自远方亲人的爱和暖。

      有些东西不管后来怎么丰富,却再也吃不出当年的味道。但再吃时总是能勾起美好的回忆。而那回忆是永不褪色永远温馨的。往事,盘旋在生命的底色,可远远望见那淡漠的痕迹。温存的淡粉,明媚的鹅黄,清爽的浅绿,还有些些沉郁的淡棕浓蓝、稠红薄紫……岁月的流水潺潺,不曾消弥,也无法回去。当年我们的父母生活的那么贫瘠,却能让孩子那么幸福。现在的孩子什么也不缺了,有求必应。没有了珍惜的情感,也没有了尊让。多年以后什么回忆能让他们感到幸福呐?

    DA07451A@E4905F1B.AC3D675F.jpg

      作者简介王兰英,女,1964年出生。德州市作协会员,山东散文学会会员。作品编入中国网络文学作品年选2017--2018《迷人的风景》,作品发表在《当代散文》、《山东诗歌》、《中国诗影响》、《德州晚报》、德州市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文学作品征文获奖作品集《风雨兼程四十年》、《齐河文艺》等刊物杂志。纵然生活岁月随着时光淡淡而去,但人生经历中许多生动而又美丽的回忆,还有念念不忘的情结,却会清晰而长久地留在了我们的记忆中,标注了感情思想和心灵精神的寄托。


    邵阳新闻

    湖南新闻

    名企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