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征文选登】那一首绿叶之歌 作者:王志红
    发布时间:2019-07-05   来源:湖南日报  记者:王志红

     11111.jpg  

    那一首绿叶之歌

    王志红

      深情总是太浓,时光却是匆匆。

      不经意间,当年仰望星空的女孩,变成了两鬓斑白的老编。

      来时,长沙芙蓉北路还是一条窄窄的运煤路,建湘路上湖南日报社一张枣红色的铁门,走进我美好的青春,走进这五彩斑斓的人生。

      这份缘,起于1987年,湖南日报开展“《绿叶之歌》——我爱社会主义祖国”征文竞赛,二十出头喜爱文学的我,在征文竞赛中获奖,被通知到报社参加颁奖会。会前,报社社长、总编辑一行人到湖南旅社,看望我们这群基层获奖者。

      幸福来得太突然。当汪立康社长握着我的手,问我愿不愿意来报社工作时,我先是一愣,反应过来后,掩不住满脸喜色,连连点头。没几天,跟着报社调档案的人事干部,我“驾雾腾云”般来到报社评论组上班。

      那次的征文竞赛,一纸调令上,还有一个来自隆回县的获奖小伙子,就是后来成为《经济日报》湖南分社社长的刘麟。

      两片稚嫩的绿叶,就这样扑进了党报的怀抱。

      学着写“高大上”的评论,理论功底不可能一蹴而就,刚到报社那会儿,我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常常在办公室咬着笔头,皱着眉头,冥思苦想,祈祷灵感电光火石般到来。

      评论组对面是文艺部,那是我的“梦之蓝”。经常有文学青年到访,不时有欢声笑语传出。

      每当我脖子伸长、两眼散光时,坐在对面的评论专家夏阳老师,总是透过厚厚的镜片看着我,谆谆教导:板凳须坐十年冷,要耐得住寂寞。

      当时报社社论和一些重要的本报评论员文章要送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审,非常重大的还要送省委书记审,我进省委见这两位大领导比见远在常德的父亲还多,虽然只是帮夏阳还有评论组组长王业武跑跑腿,却无限满足了少女的虚荣心。我在“摇把子”里对着电话那头的父亲“吹嘘”:省委大院如何美,省领导如何平易近人,还会让秘书给我泡茶。在基层当宣传部长的父亲语重心长地叮嘱我,要夹起尾巴做人,感恩报社的培养。

      但年轻的心,无处安放;躁动的青春,血脉贲张。在最好的时光里,我又怎能流水无声,傻等岁月风干?

      评论组很难出差,我在努力学习写一版小言论“随感录”时,终于争取到了一个下基层采访的机会。采访对象是扎根在侗乡的新晃侗族自治县人民医院医生杨文钦和他的妻子扎西志玛。我带着一个女实习生,坐上绿皮火车去怀化。

      30年前的湘黔铁路并不太安全,深夜车匪一个个车厢“扫荡”。我和小实习生吓得依偎着假装睡了,任由放在茶几上的物品被掳走,根本没敢吱声;从怀化到新晃的火车上,另一波人“故伎重演”,“顺”走了我一副墨镜;采访结束,从怀化回长沙,本来说好送我们上车的一位科长同志临时放我们的“鸽子”,我俩紧赶慢赶,终于挤上了火车,顺手把行李包放在座位前的茶几上。

      突然,车窗外面伸进一双手,“哧溜”一声把我俩还没来得及放到架子上的行李抢走了。等我俩缓过神来,一声汽笛长鸣,火车缓缓驶出站台。在咣当咣当的铁轨声中,我俩大眼瞪小眼,完全傻了,最气的是赶写出来的长篇通讯还在行李包里。

      太猖狂了!回到报社,我一气呵成写下了《湘黔边界采访,记者三次遇劫》的稿子。

      稿子第二天见报后,湘黔边界立即开展了专项整治行动,一举扫荡了铁路沿线的车匪路霸。宁静,又回到了美丽的湘黔边界。

      这就是党报的力量,这就是舆论的威力。

      人生有太多的巧合。几年后,那个放我“鸽子”的科长同志也调进湖南日报当记者,我们成了很好的同事,并肩作战组织的《走近科学家》报道还获得了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这是后话。

      我辜负了恩师夏阳,终没有成为他所期盼的女评论家,而是在时政新闻领域里奋勇前行。

      年轻的我,总在奔跑,总在一线:

      98抗洪,衡阳113火灾、凤凰垮桥、2008年冰灾……

      记忆里,有一些色彩无法抹去,有一些感动让你温暖至今。

      1997年1月29日,长沙燕山酒家大火。时任省委副书记的郑培民赶赴火灾现场指挥,看到满脸黢黑的我站在余火未灭的现场采访,他自己一边冒着危险往里冲,一边侧头严肃地对省公安消防总队总队长雷盛武说:“太危险了,叫你的兵把那个不怕死的女记者‘拖’出去。”

      2006年迎战“碧利斯”洪灾,我随省委主要领导直接从省防汛指挥部奔赴受灾最严重的耒阳、资兴。当晚我在耒阳前线赶写的中央政治局领导现场指挥湖南抗洪的通讯被卡在借来的电脑里,重新开机又不知密码。大半夜里,我急得在电话里边汇报边哭,时任报社总编辑的李发美在电话里说:“志红,我相信你,拿起笔慢慢回忆,我在报社晚班等着你的稿子传真过来……”

      我的情绪缓缓平复下来,抹干眼泪,铺开稿纸,拿起钢笔,深吸一口气,一字一句把已送审的稿子重新回忆了出来。凌晨4点多,稿子终于传真回报社,第二天在头版见报后,党中央对灾区人民的关心,极大地鼓舞了湖南人民夺取抗洪抢险斗争胜利的决心。

      有风雨,也有成长;有拼搏,更有新的出发。

      与新中国同岁的《湖南日报》,有着毛泽东主席3次题写报头的殊荣。在滚滚前行的时代洪流中,注定有一些优势会离她而去。

      城市的飞速发展,曾经的运煤路变成了金融街,然而金融街上的湖南日报社,办公楼还是上世纪50年代前苏联专家的作品。

      利用党报优势,在原址新建现代化报业大楼,成为当务之急。 2012年7月1日,省委主要领导铲下了湖南日报“新湖南大厦”建设的第一锹土。

      我当时已进报社党组班子, 作为负责对外筹资的大楼副指挥长,我带着重点办主任张弘等一队娘子军,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上天入地”争取政策。在各方鼎力支持、建设者们的顽强拼搏下,两栋高楼1000天封顶,可比肩“深圳速度”。

      大厦巍峨,高高耸立在芙蓉路上,那熠熠生辉的“新湖南”三个红色大字,仿佛在提醒我: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

      70年,峥嵘岁月,一代代湖南报人,不忘初心、守正创新,写下湖南日记,见证潇湘巨变。今天的湖南日报,以融媒体改革为突破口,从新湖南大厦重新起航,正劈波斩浪,奋力向前!

      从一名新闻门外汉,到省级党报副总编辑,如果说党是一棵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我就是那树上一片微不足道的绿叶,是党滋润了我,温暖了我,成就了我。

      我要纵情歌唱,唱一首绿叶之歌,那是叶儿对根最深情的倾诉……

      (转自2019年7月5日《湖南日报·湘江周刊》,作者系湖南日报社党组成员、社务委员、副总编)

    邵阳新闻

    湖南新闻

    名企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