瞻仰范仲淹纪念馆
肖 毅 彪
图为作者在范仲淹纪念馆门前留影
苏杭四日游之次日,导游带着我们游过苏州狮子林后,便一路前行来到天平山。
天平山,位于苏州古城西南14公里处,因山顶平坦而得名,向以红枫、奇石、清泉“三绝”著称,享有“吴中第一山”之美誉。
因时近黄昏,我们只能是走马观花了,但掩映在山林绿阴之中的一处景点倒吸引我前往细瞧,原来是范仲淹纪念馆。
纪念馆门前平地上横卧着一块巨石,镌刻着“范仲淹纪念馆”六个金黄色的草体大字。这六个字为范仲淹的第28世孙,我国著名新闻工作者范敬宜所题。大家纷纷驻足,倚石留影。
踏足入内,两侧石栏围着两口大小相同的长方水池,池中养有观赏鱼类,中为平缓的阶梯形石道,供游人行走。
这是一座典型的仿宋代风格建筑,由三厅一廊一房构成。庭院幽静雅致,鸟语花香。院内几株银杏古树枝叶蜡黄,秋风刮过,树叶空中飘舞,真是美极了。
展馆陈列采用版面和样盘相结合的形式,分北、中、南三厅。走入北厅序馆,范仲淹的生平简介呈现眼前:据记载,范仲淹是汉代清诏使汝南征差范滂之后人,祖籍陕西咸阳。其10代祖范履冰在唐朝武则天时期当过宰相。至四代祖,也就是范仲淹曾祖父,被当时朝廷任命为浙江丽水县丞。范家从此在苏州吴县定居。
范家虽然世代为官,但范仲淹命运却颇为坎坷。他2岁丧父,母亲谢氏贫困无依,只得抱着他,改嫁山东长山县朱文翰,遂更名朱说。范仲淹自幼刻苦自励,勤奋好学。他每天用两升小米煲粥,隔夜粥凝固后便划成四块,早晚就着腌菜各吃两块,苦读成才。“断齑画粥”这一成语就出自这一典故。22岁那年,范仲淹得知家世,毅然辞别母亲,前往应天府(今河南商丘)求学。寒窗苦读数载,他已博通儒家经典的要义,有慷慨兼济天下的抱负……27岁时,便以“朱说”之名,登蔡齐榜,中乙科成进士,被授广德军司理参军。之后迎母归养,改回本名。
边走,边看,边想,不觉走到范仲淹铜像前,面对铜像,敬佩感油然而生。只见他右手紧握着书卷,嘴唇紧闭,深凹的眼睛目视前方,再现范仲淹当时那种敢做敢言、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上方悬挂着宋朝朱熹手书的“第一流人物”匾额,红底金字熠熠生辉。两边檐柱上雕刻着《岳阳楼记》中那传诵千古、家喻户晓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正是范仲淹一生的写照。
范仲淹34岁时,为治理泰州海潮倒灌良田,主动请命,出任兴化县令,征调民众4万多人,重修捍海堰,不仅使当地人民的生活、耕种和产盐均有了保障,还在后世“捍患御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45岁时出任苏州知州,他的以“修围、浚河、置闸”为主的治水方略,惠泽后世,自南宋一直至元、明的两浙职守,都依照这个模式去整治水患……可以这样说,范仲淹为官到哪,造福到哪。
他52岁还挂帅上阵,抛下家室与韩琦一起镇守陕西。虽然仕途上的艰辛蹉跎使他早已霜染鬓发,但是忠心报国的热忱却不减当年。他屡次击退了西夏、契丹的侵略,被西夏人称为“小范老子”。
在那“长烟落日孤城闭”的荒山野岭上,他也曾想过家,沉吟过“浊酒一杯家万里”的诗句,然而他想到“燕然未勒归无计”,就在那里餐风饮露度过半辈子吧。
是啊!“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呢?
听讲解,看实物,进一步了解了范仲淹这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的不朽功业,近距离地接触他“先忧后乐”的人格力量和博大胸怀。
习近平总书记在2004年1月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时曾在《浙江日报》发表一篇《心无百姓莫为“官”》的短论文章,其中一段话尤为深刻:“古往今来,许多有作为的‘官’都以关心百姓疾苦为己任。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郑板桥的‘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从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到于谦的‘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深林’,都充分说明心无百姓莫为‘官’”。
习近平总书记的“心无百姓莫为官”正是道出了范仲淹“先忧后乐”的思想,为天下百姓所渴望和祈盼。
缓步前行,走进中厅,范仲淹一生的功绩在两侧墙上的展板上一一展现。范仲淹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对当时的朝政的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傜役。宋仁宗采纳他的建议,史称“庆历新政”。可惜不久因为保守派的反对而不能实现,因而被贬至陜西四路宣抚使。范仲淹扶疾上任,行至徐州途中病逝,享年六十四岁,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南厅展示的是范仲淹在文学上的成就,有范公所作的辞赋、散文、诗词、书画等。最引人注目的还是正中木匾上刻制的毛泽东主席手书的范仲淹词《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附房展示了漆雕《万笏朝天图》和《高义园世宝》。西边走廊的墙上是十六幅图文并茂的瓷板画,以连环画的形式来展现范仲淹的一生,让游客更好地了解这位“第一流人物”。
虽已黄昏,但在我们参观的过程中,还不时有人进来。大家怀着对范仲淹的崇敬之情,认真看,仔细听,心中涌动着一股浩然正气,感受到他那种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千百年来,功臣名将、贤人英才不可胜数,但是能像范仲淹那样,所作所为经得起无情历史的检验,始终保持其崇高地位,而无一人疵议者,实为罕见。
离开范仲淹纪念馆时,已过闭馆时间,我随工作人员一道步出馆外,缓步穿行在那红叶飘飘的古枫下,注视着那高大的“先忧后乐”石牌坊,面对斯人斯景,足以令“贪夫廉、懦夫立”,心灵受到一次神圣的洗礼。
(此文原载于2016年12月9日《现代家庭报》、2018年8月22日《科教新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