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 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
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
不能洗得直臣冤。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屈原乃战国时期才华横溢、遗世独立的楚国大夫。这一节日为何能穿越时空,绵延至今,盖因屈原乃一爱国恤民的好官。唐朝诗人文秀在《端午》一诗中赞其为“直臣”。直臣,廉臣也。屈原一生追求美政即廉政的高洁情怀,在严惩腐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的新时代,具有现实意义。
细细品读屈原以及他的传世诗篇《楚辞》,会发现他秉行的修身原则与政治理念,他所追求和切身践行的“上下求索”、“忠诚事君”、“廉洁正直”、“察夫民心”、“名不虚作”、“闭心自慎”、 “时不可淹”、“抑心自强”、“举贤授能”、“秉德无私”都集中反映了他廉洁自律的品质与追求美政的思想。
“廉洁”一词数见于《楚辞》篇中。《楚辞·招魂》载:“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而未沬。”东汉王逸在《楚辞·章句》注释到:“朕,我也。不求曰清,不受曰廉,不污曰洁。沬,已也。言我少小修清洁之行,身服仁义,未曾有懈已之时也。”屈原出身于楚国显赫的贵族之家,从小就受到良好家族氛围的熏陶,使他养成了正直且洁身自好的品格,忧国忧民,不贪求权势,廉洁自律,行为正派,高洁无私,不受请托不受财务,亲身践行道义而未昏暗不明。《楚辞·卜居》载:“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王逸注曰“志如玉也。修洁白也。”此处虽是就该如何处世发问,但屈原践行的无疑是廉洁正直、洁身自处之道。众所周知,屈原常常以“香草美人”自比。香草即高洁的兰草,美人即美德之人。他是重德修行的楷模,是战国时代德政文化与廉政文化的践行者和倡导者。
屈原身处战国晚期,此时的楚国内腐外辱,日渐衰弱,他针对时弊,提倡“美政”,对内主张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子兰排挤诽谤,屡屡被流放,但屈原刚正不阿,誓死不愿同流合污。司马迁所撰《史记·屈原传》曰:“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屈原“志洁”“行廉”“美政”的理念和践行,深深影响了他所处的时代,直至当今,仍让人追念和崇敬。
时间回溯到公元前278年,这一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楚国败亡,屈原悲愤绝望,于五月初五写下绝笔《怀沙》之后,怒目苍天,毅然抱石自沉于汨罗江中,用生命谱写了一首惊天地、泣鬼神的爱国恤民诗篇,为后世传颂。
据传屈原投江之时,惊悉的楚国百姓纷纷驾舟去奋力营救,但追至洞庭湖上已不见屈原踪迹,浩浩千帆苦寻未果,这便是后来端午龙舟竞渡的由来。以后每年五月五日沿江百姓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追思屈原。据传还有一位老者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原大夫,这便是端午喝雄黄酒习俗的缘由。
屈原投江的时间是五月初五,古称重五,又称“端五”或“端阳”。此日,我国民间慢慢形成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等风俗,以此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并最终演化成我国民间传统三大节日之一的“端午节”。
两千多年来,在我国以及东亚文化圈诸国很多地方都有纪念屈原的活动,在屈原故里湖北省秭归县,每年端午都要赛龙舟、挂艾叶、吃粽子。当地人选用上好的糯米、宽宽的蓼叶,在糯米中间放上一颗红枣,把粽子包得有棱有角,再缠上细细的五色丝线。棱角分明的粽子外形,象征着屈原刚正不阿、敢于斗争、不屈不挠的性格;雪白的糯米,象征着屈原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红枣则象征着屈原对楚国的赤子之心。正如当地《粽子歌》所唱:“有棱有角,有心有肝。一身洁白,半世熬煎。”
屈原高洁的品行,对廉洁的崇尚,对廉政的执着,堪称一代师表。古代官员尚能以廉为政,作为为民执政的共产党人,更要崇廉、尚廉。习总书记谆谆告诫我们:“廉洁是共产党人为官从政的底线,当官发财两条道,当官就不要发财,发财就不要当官。”作为纪检监察人,我们要按照习总书记的教导,切实履行党和国家赋予的纪检监察职责,以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营造公职人员崇尚廉政、廉洁自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海晏河清、朗朗乾坤的政治生态。
关于《楚辞·招魂》篇的作者问题,学界有不同看法,长期以来倾向于宋玉,但近来经学者考订又倾向于屈原。
关于《楚辞·卜居》篇的作者问题,学界也有争议,有些学者持伪作所,但王逸认为乃屈原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