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生立学 平民教育世纪行
——武冈师范80年乡村办学纪实
陈志强 柳录良 曹才力
云山脚下,资水之滨,有一座师范名校,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湘西南边陲。这就是“世界平民教育之父”——晏阳初创办的湖南省武冈师范学校。
先贤垂范,后昆继美。发端于风雨如磐的烽火岁月,腾飞于改革开放的崭新时代,一代代武师人秉乘“平民教育”的理念,举旗播火,弦歌不断,继往开来,教泽远披,谱写了平民教育的崭新篇章。
千年书香,百年师范。历战火而未毁 ,遇浩劫而重生 ,转型职教而腾飞,为民族振兴 、国家建设哺英育华,植兰育蕙,培养出数以万计的人才 ,演绎了一曲史韵流芳的育才兴学之歌。
衡山乡村师范 ——“乡村改造运动”的“黄埔军校”
20世纪初,积贫积弱的中国到了存亡绝续的危急关头。一代爱国志士热血澎湃,积极探求救国救民之路,以晏阳初、陶行知等为代表的一大批青年才俊,力图通过开发民智、改善民生,拯斯民于水火,扶大厦之将倾。
1936年,一心致力于教育救国的青年晏阳初创办了衡山乡村师范推行“乡村改造”运动,以效法孙中山办黄埔军校之于国民革命。
“世界平民教育之父”——晏阳初。晏阳初博士,四川巴中县人。早年留学美国。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特别顾问、国际平民教育委员会主席、世界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运动的奠基人。1943年,美国百余所大学与科研机构在纽约纪念哥白尼逝世四百周年大会上表彰世界“现代具有革命性贡献的十大伟人”,其中除爱因斯坦、杜威等外,晏阳初也赫然在列。1955年晏阳初被美国《展望》杂志评选为“当前世界最重要百名人物之一”。国际舆论称他为“世界平民教育之父”。
1999年中央电视台在回眸二十世纪中国百位历史伟人专题节目中,晏阳初被列为第43位加以介绍。
如果说爱因斯坦的科学贡献在于增进人们的福祉,而晏阳初的教育思想,则是教会人们,尤其是贫困人群去创造幸福。1920年晏阳初在北京成立“大众教育联合会”,首创扫盲运动。1922年前后,在长沙创办了600多所平民学校,青年毛泽东就是旗下义务教员之一。1923年,中华平民教育促进总会(即“平教会”)在北京成立,晏阳初任平教会总干事,熊希龄、梁启超、胡适、陶行知等社会名流陆续加入。
1929年“平教会”从北平搬迁到河北定县。在晏阳初的号召并带领下,有100多位知识分子举家搬到定县。河北乡村改造7年实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功。1936年“平教会”总部迁至湖南长沙、衡山,1940年撤至四川。50年代以后,晏阳初把平民教育推向了世界。
晏阳初与武冈师范 。1936年2月,应国民党湖南省主席邀请,晏阳初重来湖南开展平民教育运动。同时商定,在衡山 “研经书院”设立一所专门为平民教育培养人才的学校——省立衡山乡村师范学校,为全国开展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的实验建立人才培养基地。10月,开学之初,晏阳初做了“误教与无教”的讲演,要求学生:“你们不仅要做好乡村教师,也要做好乡村改造的领袖”。
1938年,长沙“文夕大火”,日寇的铁蹄迫使学校向大后方转移,衡山乡村师范从此踏上长达七年颠沛流离的逃亡办学之路。从衡山到崀山,为避开敌机轰炸,师生白天在树林上课、晚上负重前行,徒步千里,患难与共,无一人掉队。1941年迁武冈后,更名为省立六师,建国后学校易名为湖南省武冈师范。
朝斯夕斯,思兹念兹。40年后,晏阳初已届鲐背之年,但老人对武冈师范总是念念不忘。1985年、1987年,晏阳初应全国人大周谷城副委员长邀请两度回国访问,在北京约见了武冈师范的领导和教师代表,听取了办学情况介绍,对学校几十年立足农村办乡村教育甚感欣慰并大加赞赏,同时为学校题写了“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条幅,希望学校牢固民本思想,厚生立学。因为年事已高,无法到校看望师生,特委派他的助手颜彬生作代表、先后几次到武冈师范探访。
服务民生,开发民智——平民教育薪火相传
社会化教育,衡师时期的探索。 晏阳初将中国农村的问题归为“四端”,主张以“四大教育”分别医治之,所以,衡山乡村师范的课程突出了生计教育、卫生教育、文艺教育和公民教育。首倡并践行师生与社会打成一片的社会化教育。
“欲化农民,须先农民化” 。衡山乡村师范的学生入学的第一年就深入衡山师古乡开展农村社会调查,与农民同吃同住,调查农家1486户,教过1865个小学生,训练民众15322人。学校迁新宁后,全校师生赴白沙一带的山区访问农民,规定每人交一位农民朋友,帮农民解决困难。学生有众多的学科活动小组,如国文组在蒋海澄(艾青)老师的指导下,主办了《扶夷江周刊》,“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艾青饱含深情的诗歌一时传唱大江南北。
“三杆”教育,省立六师的特色。学校迁武冈后,更名为省立第六师范。时值抗战最艰难时期,为抗日救亡、磨练师生、度过难关,学校首创“三杆教育”。即传授文化知识的“笔杆教育”,教授农业生产知识、进行劳动实践的“锄杆教育”,掌握抗战所需的军事知识与技能的“枪杆教育”。校长亲自握锄,带领师生开荒种地200多亩,实现了战时物质的部分自给。学校教学用具师生一概就地取材。当时的武冈师范被确定为师范教育的省“示范学校”,“三杆教育”也成为全国战时教育的典范。
亦耕亦读,动乱年代亦不忘坚守。 1953年,学校更名为湖南省武冈师范学校,承担原邵阳地区小学师资培养任务,学校师生也是区域农民扫盲教育、农业科技知识传播的排头兵与骨干力量。文革十年,学校受冲击,损毁严重,校园面积由400多亩缩小到百余亩。但学校仍然坚持教书育人,初心不改,一边抓生产,一边抓教学,纵然困难重重,但弦歌未辍,薪火不熄,开启民智,一以贯之。
筚路蓝缕,坎坷奋进——乡村教育浴火重生
高考制度恢复,武冈师范浴火重生,立足湘西南六县的农村师资需求办学,除了普师班外还开办了少数民族班,民办教师班,音、体、美专业师资班,幼师班等,农村教育缺什么师资、学校就办什么班。尤其重视学生教学基本功培养和服务农村教育的专业思想培养。广大教师兢兢业业,授业解惑,为邵阳的乡村教育事业输送了大批教育骨干人才,学校因乡村教育特色鲜明、成果突出而被教育部评为全国优秀师范。1992年,邵阳市毕业生分配办组织的邵阳大中专毕业生“热爱家乡、扎根山乡”评比,武冈师范毕业生最安心农村工作而排名第一。1999年,邵阳市人大进行农村中小学教师大调查,结果显示:武冈师范的毕业生“最受欢迎”。
然而,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全省中师停、并、改、转,几年间全省33所中等师范消失了一半,武冈师范也陷入了困境。从中师改办中职,生源从最好变为最差、招生难保学控流更难,师资专业不对口、“中师情结”改变难,师多生少、财务运行难,一时校长请辞,教师浮动,学生打架斗殴,学校局面混乱。学校状况引起了邵阳市委的关注,2002年在全校教工举荐下,曹才力临危受命、担负起学校稳定与发展的重任。新校长上任,即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大胆改革,创新办学模式、建立了与现代职业教育相适应的人事分配与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按市场需求对专业设置、招生、课程、教学、校企合作、就业等进行全新的规划设计,开办了商务英语、对口高考班、幼师班、电子电工班等新专业,领导干部泡在课堂、为人师表、身体力行,教师走进学生心灵、以情动人、点石成金,班主任住进学生寝室,24小时呵护、全程育人……思路一变气象新,学校一时名声鹊起,成为学生最安心、家长最放心的学校。不到5年时间,在校学生规模扩大10倍,固定资产也实现成倍增长,学校面貌焕然一新。
近年来,学校“内强管理、创内涵式发展品牌,外争出路、寻求办学升格途径”。为打造办学品牌,学校大胆探索,打出一系列“组合拳”:制定以学前教育为龙头的精品专业建设规划;大力改造学校基础设施;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是注重双师型教师培养与硕士生人才引进;强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德育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不断改进人事分配制度……汗水浇灌终赢得职教之花异彩纷呈:学校不仅成为省“大专层次小学、幼儿园教师培养基地”,而且先后获得全国“科研先进集体”、“国家重点职业学校” “湖南省中职示范(特色)校”、“邵阳市文明标兵单位”。
“历经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学校转轨职教十五年,校长带领一班武师人宵衣旰食,夙夜在公,为乡村教育殚尽竭智,呕心沥血,默默地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继往开来,拓荒出新——平民教育发扬广大
先贤的思想穿越历史的烟尘,历久弥新。为继承发扬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1988年由武冈师范发起成立“全国晏阳初教育思想研究会”,并由周谷城副委员长任名誉会长,先后组织多次全国性学术研讨会议,出版《晏阳初教育思想研究》论文三辑,在海内外产生广泛影响。
多年来,全体教职员工行知合一,身体力行,扎根乡村教育,致力开启民智,在实践中推陈出新,不断丰富平民教育的内涵。
厚德树人,德育创新喜结硕果。“修身如执玉,种德胜遗金”。武冈师范历来坚持以德为首,以立德树人为衡量教育的第一标准,不断创新德育方式,2008年以来以传统文化为载体的“686”德育工程效果尤其显著。其中学生代表付风娇,在校便成为市道德模范、省“十佳道德模范”。学校德育课题被教育部评为一等奖。为全省乃至全国中职学校的德育创新提供了一个成功的模式。
厚生立学,与新农村建设同行。武冈师范传承着近一个世纪的平民教育思想,具有鲜明的乡村师范特色——办学立足乡村、服务乡村,学生从乡村中来、回乡村中去。办学80年,毕业了5万多名师范生,为湖南的基础教育和乡村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学校现有全日制大中专在校学生4000余人,成教专、本科学生1000余人,另办有附属中学、附属小学、附属幼儿园,学校每年还承担了上千人次的短期职业培训任务。今天的武冈师范已经发展成涵盖国民教育全系列的上万人的“教育集团”,既是湘西南不可缺少的农村师资培养基地,也是乡村子弟创业的起步跳板。如2006年邵阳市委表彰“十佳乡村教师”,武冈师范的毕业生就占了六位。据不完全统计,湘西南各县的县市领导、乡镇干部、个体企业主很多都与武冈师范的培养教育有关,初中教师的50%以上、小学教师的70%以上、幼儿园教师的90%以上是武冈师范的毕业生。
教育扶贫,赤子情怀勇担使命。晏阳初推行“治贫”必先“治愚”。武冈师范坐落在大湘西,生源区全部是国家级、省级贫困地区,作为平民教育的实践基地,学校担当“教育扶贫”、责无旁贷。为此,学校制定了《武冈师范扶贫攻坚三年行动计划》,一是每年学校免费为各县定向培养100名以上优异农村子弟,大专毕业后回农村任小学、幼儿园国家教师;二是每年招收1000名贫寒子弟,免费学习2年,掌握致富技能;三是新设电子商务专业,每年免费培训1000名贫困农民;四是开展养殖、种植技术培训;五是学校每年挤出10万元的办学经费支持扶贫点的项目建设。
厚望致远,阔步走向美好明天。近年来,河北重建“晏阳初教育学院”、四川重建“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这些都是对平民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弘扬。而作为晏阳初亲自创办的武冈师范,更应该在继承中发扬,在发展中光大。目前,邵阳小学、幼儿园教师的需求缺口每年在千人以上,武冈师范成为湘西南的高校既是现实的必要,也是历史的必然。2012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已经把武冈师范、邵阳师范整合升格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正式列入省十二五高校发展规划,邵阳市委市政府为此成立了高校筹建领导班子。2015年幼儿师专新校区建设已经破土动工。
东方不负,盛景可待。未来的武冈师范,将以崭新的高校平台,搭乘武陵山片区区域开发的快车,为当地的教育事业与全面小康建设再立新功,再谱历史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