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冈师范与“平民教育之父”晏阳初教育思想的实践探索
柳录良
千年书香,百年传承。
乡村教育之父晏阳初茫茫海宇寻同志, 历尽了风尘, 结合了同仁。
共事业,励精神, 并肩作长城。 力恶不出己, 一心为平民, 奋斗与牺牲。 务把文盲除尽, 男男女女, 老老少少, 一齐见光明, 青天无片云。 愈努力,愈起劲, 勇往向前程。 飞渡了黄河, 踏过了昆仑, 唤醒旧邦人,大家起作新民,意诚心正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平!
这是上世纪二十年代末唱遍华北大地的晏阳初创作的一首《同志歌》。
20世纪初,中国积贫积弱,一代爱国才俊热血澎湃,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应时而生,救国救民,天下大愿。平民教会总干事晏阳初,聚集了毛泽东、陶行智、梁启超、胡适等一大批热血青年,通过开发民智,改善民生,探寻救国救民之道……
“世界平民教育之父”——晏阳初
“世界平民教育之父”——晏阳初博士(1893——1990),武冈师范创始人、四川巴中县人。留学美国。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特别顾问、国际平民教育委员会主席、世界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运动的奠基人,以一生的经历致力于平民教育与乡村改造事业。 1943年,美国百余所大学与科研机构在纽约纪念哥白尼逝世四百周年大会上表彰世界“现代具有革命性贡献的十大伟人”。有爱因斯坦、杜威、福特……而最年轻的一位,叫晏阳初,他是唯一的亚洲人。1955年晏阳初被美国《展望》(look)杂志评选为“当前世界最重要百名人物之一”。国际舆论给予他崇高的评价,称赞他“是具有坚定信念与丰富想象力的英勇学者,是劳苦平民心智与精神的解放者”,是“世界平民教育之父”。
1999年中央电视台在回眸二十世纪中国百位历史伟人专题节目中,有孙中山、毛泽东等,晏阳初被列为第43位加以介绍。
如果说爱因斯坦的科学贡献在于增进人们的福祉,而晏阳初的教育思想,则是教会人们,尤其是贫困人群去创造幸福。晏阳初发起平民识字运动,1917年在法国华工中办识字班,1920年在北京成立“大众教育联合会”,首创扫盲运动,1922年前后,在长沙与一批知识分子办了600多所平民学校,青年毛泽东便是100多位义务教员之一。继长沙之后、又在烟台、南京、嘉兴、杭州、武汉等地,进行平民识字教育实验。以长沙为例,识字合格的平民达20万之多,从儿童至老人,分属于58种不同职业。1923年,中华平民教育促进总会(即“平教会”)在北京成立,宣布了“除文盲,作新民”的宗旨。晏阳初任平教会总干事,熊希龄、梁启超、胡适、蒋梦麟、陶行知、陈鹤琴等社会名流陆续加入,一大批被平民教育理念打动的知识分子,也纷纷投身平民教育事业。
中国历来以农立国,要建设中国必须先建设乡村,这需要掀起一场深刻的乡村改造运动。抱着“给乡下佬办教育”的信念,知识分子主动放下“大人”身段,走出象牙塔,跨进泥巴墙,深入民间与劳苦大众为伍。延续千百年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风气第一次有了转变。1929年、平教会从北平搬迁到河北定县。在他的号召并带领下,此后两年,有100多位知识分子举家搬到定县,其中不少人是和晏阳初一样的留洋博士。面对外界的疑惑,晏阳初解释说:“我们知道自己不了解农村,才到乡间来。我们不愿安居太师椅上,空作误民的计划,才到农民生活里去找问题,去解决问题”。就这样,将自己的报国之志转化为用自己所学的科学知识投身于改造农村社会,解除农民疾苦的实际行动。河北乡村改造7年实验取得世界瞩目的成功。1936年晏阳初为首的平教会总部由定县迁至湖南长沙、衡山, 1940年撤至四川。50年代以后,晏阳初移居海外、把平民教育推向了世界。
衡山乡村师范 ——“乡村改造运动”的"黄埔军校”
青年晏阳初、致力于教育救国兴邦。晏阳初建衡山乡村师范推行“乡村改造”运动正是效法孙中山办黄埔军校之于国民革命。
晏阳初认为,乡村建设的使命既不是“救济乡村”,也不是“办模范村”,而是要立足于“民族再造“这一艰巨而长期的使命。他说:“中国今日的生死问题,不是别的,是民族衰老,民族堕落,民族涣散,根本是人的问题,是构成中国的主人,害了几千年积累而成的很复杂的病,而且病至垂危,有无起死回生的方药问题。” 乡村建设就是为解决这一问题而起,“所以说中国的农村运动,担负着‘民族再造’的使命。” 他提出以“除文盲,做新民”为宗旨,以“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为核心,实施生计、文艺、卫生和公民“四大教育”,即以文艺教育攻愚,培养农民的知识力;以生计教育攻穷,培养农民的生产力;以卫生教育攻弱,培养农民的强健力;用公民教育攻私,培养农民的团结力。具备了这四种力,才可以算作“新民”,才可以达到“固本强国”的目的。
1936年2月,应国民党湖南省主席何健邀请,晏阳初重来湖南开展平民教育运动。同时商定,在衡山 “研经书院”(创办于1893年,1903年开始办有师范班),创立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所为乡村改造培养专门人才的学校——省立衡山乡村师范学校,为全国开展“县单元”、“省单元”的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的实验建立了人才培养基地。“鉴于农村建设之先决条件,端在领袖人才......故在衡山新设乡村师范学校,委本门专门干事汪德亮为校长,选初中毕业生百名,作实际训练之三年计划,冀成乡小之良好师资,而为推播农村工作之利器”(见晏阳初文集)。7月,衡山实验县举行成立典礼,县长由平教会的骨干彭一湖担任。1936年10月1日,衡山乡村师范开学,首期招收来自全省48县、有志于平民教育的学生98名。开学之初,晏阳初做“误教与无教”的讲演时明确地要求学生:“你们不仅要做好乡村教师,也要做好乡村改造的领袖”。
服务民生、开发民智——平民教育思想薪火相传
学校最初之所以建在衡山县,旨在立足乡村办学、无缝对接乡村改造,教学过程理实一体、全面服务乡村建设。“社会化教育是要始于参加社会工作,终于领导社会改造”。
晏阳初将中国农村的问题归为 “愚、穷、弱、私”四端,主张以文艺、生计、卫生、公民“四大教育”分别医治之。所以,衡山乡村师范的课程,对应乡村建设的实际需要设置,突出了生计教育、卫生教育、文艺教育和公民教育。制定了以乡村改造为主题的“学校实验办法大纲”,首倡并践行师生与社会打成一片的社会化教育。学生修业期内必须完成6项中心课程,即社会研究、军事教育、民众教育、小学教育、农业教育、乡村建设等。
“欲化农民,须先农民化。可是农民化不容易,必须先明了农民生活”(晏阳初文集)。衡山乡村师范的学生,录取的条件除了学识与身体外,还必须具备服务社会的精神,教育者的良好态度,进修不懈的习惯,改善人民生活的实践和在乡村工作的决心等五项条件。学生入学的第一年就深入衡山师古乡开展农村社会调查,学生与农民同吃同住几十天,调查农家1486户,教过1865个小学生,训练民众15322人,对师古乡区域自然与人文状况进行综合考察,探讨改变面貌、改善民生的方法。学生在学习与实践中,“养成服务社会的人生观,获得服务民众的能力”(汪德亮社会化教育演讲录)。学校迁新宁后,全校师生赴白沙一带的山区访问农民,规定每人交一位农民朋友,帮农民解决困难。为帮农民打破土匪恶霸对食盐的封锁,师生经常分批冒着危险把食盐送往山区农民。学校在县城附近开办平民夜校多所,推广优良品种与栽培技术,组织交流生产经验,定期举办农产品展览与评比,农民优胜者获得学校颁发的锄头等奖品。同时还组织乡村游艺竞赛等。师生与当地乡村民众融为一体。学生有众多的活动小组,如国文组在蒋海澄(艾青)老师的指导下,主办了《扶夷江周刊》,培养教育了学生、也影响了当地一代民众。
晏阳初说,对于中国人,有没有一个好皇帝并不重要,但是,是不是有一个好县长却是大事。由于在乡村建设中取得的成绩,晏阳初于1943年与爱因斯坦等被美国一百余所大学和科研机构评为“现代世界最具革命性十大伟人”。
1945年晏阳初在一次与蒋介石的会面中说:“我们人民遭受了二十一年的内战,他们流尽了鲜血。现在该是为农村的大众干一些事情的时候了。”蒋介石说: “你是个学者,我是个战士。”他说,等他消灭了对手之后,要聘晏阳初为全中国乡村改造运动的领导。晏阳初说:“委员长,如果您只看到军队的力量,而看不到人民的力量,那么你会失去中国。”
在说服蒋介石无效后,晏阳初偷偷来到纽约,他在美国最高法官威廉?道格拉斯的引导下,“走后门“潜行到杜鲁门总统的办公室?因为前门有许多蒋介石的密探。杜鲁门说:“这些年来,我收到的每一要求都是帮助这个政府、那个政府。”他说晏阳初提出的是他收到的第一个帮助中国民众的计划。杜鲁门对晏阳初说: “你看,这是一项悬在国会的议案,叫做‘1948年援助中国经济’,其总额为27500万美元。我准备建议所有这些钱都用于你的这个计划?这个为中国农民进行的平民教育和乡村改造计划。”
晏阳初大概一下子吓坏了,他忙说,我们不需要那么多的钱,我们有十分之一就够了。后来美国国会通过了一项叫“晏阳初条款”的议案,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次由一个外籍人士促使国会通过一个拨款条款。
1949 年以后,由于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和宗教信仰与共产党有出入,便转道台湾去了美国。在台湾,他说:“你们把中国最好的人才和这么多的钱拿过来了,台湾要是再搞不好,你们就要打屁股!”晏阳初只在台湾呆了一个礼拜就走了,但是后来台湾在改造和建设乡村的过程中大量借鉴了晏阳初的经验。据说,现在的台湾农村是世界上最好的农村之一。
1956年,晏阳初在菲律宾建立了国际乡村改造学院,这个机构一直工作到今天。
之后,晏阳初把他的平民教育推向其他穷国。泰国、印度、威地马拉、哥伦比亚、加纳等地均留下他的足迹。他被称为“国际平民教育之父”。
“三杆”教育——省立六师的坚持
学校迁武冈后,更名为省立第六师范。时值抗战最艰难时期,武冈成为了湘西南抗日第一线,学校的后勤保障十分困难。为抗日救亡、保家卫国,亦为磨练师生、度过难关,学校首创“三杆教育”。即传授文化知识的“笔杆教育”,教授农业生产知识、进行劳动实践的“锄杆教育”,掌握抗战所需的军事知识与技能的“枪杆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科学家的头脑、农夫的身手以及革命军人的意志,三者合一,领导国民改造社会的良师”。学校开荒种地200多亩,校本农场实现了战时物质的部分自给;实施学校军事化管理,军事训练成为必修课程。省教育厅高度赞扬学校在抗日战火中辗转迁徙教学不误、行程千里无一人掉队、逃亡办学自给自足、发动民众自治自卫的“六师精神”。六师时期的校长亲自握锄、带领师生在同保山开荒,丰收的粮食蔬菜引来大批村民前来观摩,并在当地首创生饲养猪、饲养的生猪存栏稳定在40头以上。学校教学用具师生一概就地取材,如生物教师章璜希,为了教人体解剖学、独自上战场背尸体、学校至今还存放着章老师制作的数件高矮不同的人体骨骼标本,学校数十种名贵乔木,也都是他带领学生漫山寻得、亲自所植。当时的武冈师范学校被确定为师范教育的省“示范学校”,“三杆教育”也在全国传为战时教育的典范。
武冈师范承前启后拓荒出新负重前行
1953年,学校更名为湖南省武冈师范学校,承担原邵阳地区小学师资培养任务。文革十年,学校受冲击,损毁严重,校园面积由400多亩缩小到百余亩。高考制度恢复后,娄邵分家、武冈师范招生范围逐步减小,邵阳地市合并后学校只承担湘西南六县(隆回、洞口、绥宁、城步、武冈、新宁)的小学师资培养工作。
1985年、1987年,晏阳初应全国人大周谷城副委员长邀请两度回国访问,在北京约见了武冈师范的领导和教师代表,其间听取了武冈师范的报告后对学校几十年立足农村办乡村教育盛感欣慰并大加赞赏,并在学校成立“晏阳初奖学金”、旨在奖教奖学,为学校办学提写了“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条幅、希望学校牢固民本思想,厚生立学。因为年事已高,无法到校看望师生,他委派他的助手颜彬生作代表、先后几次到武冈师范探访。
晏阳初博士倡导的“博士下乡”、“献身平民教育”的爱国爱民精神,是一代知识分子的典型;晏阳初穷其一生的平民教育实践,对目前解决三农问题仍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以及武冈师范八十年的平民教育传统,应该是一笔宝贵的文化历史遗产。1988年由武冈师范发起成立,并由周谷城副委员长任名誉会长且亲笔题写会标的“全国晏阳初教育思想研究会”,先后组织多次全国性学术研讨会议,出版《晏阳初教育思想研究》论文三辑,在海内外产生广泛影响。全国晏阳初教育思想研究会历任负责人有刘新森、陈白玉、刘正、朱俊杰、陈若海、刘孝听等。
在改革中探索——走出低谷
转轨中等职业教育,中师向中职过渡。
国家对中等师范教育的改革在持续进行中,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过渡、取消中师、小学教师起点学历为大专,教育部强力推行的改革举措。师范生不再统招统分。武冈师范步入了第一个低谷。
1995年5月,时任校长的申生龙委派副校长戴宏前带队,携学生科何富元、团委曹才力一行参观学习了零陵师范、东江师范、耒阳师范等学校,回校后由曹才力起草考察报告。考察报告的核心内容就是解放思想、推进改革、加快学校发展步伐。1995年武冈师范367中师班、368音乐班、369体育班就是学习兄弟师范经验后、通过与湖北的师范学校联合办学得到的招生计划。1996年湖南省中师由省管下放到地市管理,1997年开始,中等师范生不再包分配。国家政策倒逼中师学校走向市场经济,学校不得不进行人事分配制度方面的改革,1998年学校因为内部分配方案意见分歧而导致动荡,校长申生龙8月卸任。1998年年底,武冈市副市长李良时被任命为学校校长。市委组织部从学校内部提拔了团委书记曹才力同志任学校教学副校长,这是学校1988年之后,唯一从学校内部产生的校级领导,也是班子成员中唯一从学校内部教师中提拔上来的校级领导,上级的这一举措,一是加强了校级领导班子与学校教师的沟通、促进单位稳定,二是让知校情的人参与管理学校、有利于提高学校面向市场办学的生存能力。
1998年,省教育厅决定保留14所中等师范学校、作为大专层次小学教师培养学校,挂靠当地本科学校办初等教育专业,武冈师范不在此列。学校进入到第二个低谷期。
师范学校没有了师范生招生计划,学校往何处去?校长李良时多次找了邵阳市委市政府领导,希望得到学校发展方向的答复。2000年邵阳市元旦文艺晚会,武冈师范安排了两个节目,意在引起市委市政府的关注,尤其是诗歌朗诵“告别与眺望”节目,观众评价很高。2000年春,校长与书记到邵阳找到教育局长曾建屏同志做了就学校出路、招生等问题的请示,曾建屏同志提出了武冈师范的“三个不变”,即学校正处的级别不变、市直管理的隶属关系不变、财政拨款渠道不变,并对学校办学提出“保持传统办学优势、发挥教师培养特长、开辟新的中专专业,继续为邵阳教育做出贡献”的指导意见。
5月,市教育局曾建屏组织邵阳西部6县市教育局业务副局长在武冈师范开会,共同研讨、谋划武冈师范的招生工作与区域师训工作,并要求各县完成招生计划、帮助师范继续承担起区域师资培养特别是小学艺体教师的培训培养重任。
由于是非师范类专业、缺乏吸引力,9月开学、最后到校的学生仅仅170余人,一段时间后又流失50余人,学校办学规模迅速缩小。
2002年4月7日,三年级学生曾洪被外来青年杀死在学生宿舍,干部教师思想更加不稳定。学校进入第三个低谷期。
4月中旬、校长李良时同志调回武冈市政府任职,上级安排曹才力同志主持学校工作、提拔教务科长张书安为副校长、办公室主任钟明华为纪检书记。新班子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谋划让学校办学步入良性循环的机制。校长根据市场经济规则和社会需求、从专业设置、招生、教学、管理、推荐就业等各个环节进行了新的规划设计,更新观念前力改革内强管理,多形式多渠道办班外闯出路。2002年5月开始部署年度招生工作,并着手开办商务英语对口高考班、幼师班、电子电工班等新专业。教工则每人分担2至3名招生任务,干部教师分片区下初中学校做生源发动工作。学校系列举措、使2002年招生情况有了好转。学校起死回生。
五四中学的创立与发展
中职办学困难重重,高中办学却生源充足。
2001年7月,学校正式挂师大艺术附中牌招生,因为家长不认同,所以招生报名人数仅仅80余人、且分数不高,临近开学、接纳了三中高中班的20多名新生、他们的中考分数接近一中线,开学时、负责人胡金轩又加收了20多名低分择校生,合计130余名高中新生、编成3个班,其中低分学生集中编在3班即艺术班,九月一日如期开学。因招生状况没达预期目标,与师大艺术学院附中合作的协议书最终没有签署。
如何办好五四中学?长期办学的经验与教训让曹才力明白一个道理:公正是校长必备的品质,也是治校的真正利器。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没有公正、公平,就会出现“虽令不从”的尴尬局面。
为了公正公开选聘中学负责人,学校进行了在专任教师中公开选聘中学负责人活动,通过报名、演说、公投、党委研究,最后确定以胡金轩牵头、李慎胜、王其林参与的3人小组、以“经费包干、资源共享”的方式,担负中学的教学与日常管理工作。公开公平的选聘制度,大家心服口服。老师们工作的积极性更高了。
中学开学20多天后,学校干部教师对“办中学”开始产生种种顾虑、教工思想浮动,中学新生急需注册而五四中学办学许可证还没获批。曹才力同志不顾阻力,跑上跑下,向上级部门请示,向领导求情。精诚所至,金石为开。11月初,“邵阳市五四中学”正式获批。性质为“国有民办”、办学模式为武冈师范提供办学资源与负责管理,资金自筹、自负盈亏。2001年中学招生取得初步成功、共收新生500余人。2001年6月,“邵阳市五四中学”与“湖南省中小学骨干教师省级培训基地”同时在武冈师范举行挂牌仪式。
2001年秋季开始,五四中学相继出台了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人事管理与分配方案、教学评价与奖罚制度等一系列学校管理规程,提出了“一切为了学生”的办学理念;曹才力带领全体班主任实施每天对学生24小时的全程管理;进行教考分离、强调进步幅度的教学评价办法,即用上一期学生成绩做基数、与兄弟学校联考、以学生进步幅度来评价学科教师和学生;实现差异化教学、对优异学生实施“师傅带徒弟”的个性化辅导等一系列创新举措,全面转变教学观念,使办学逐步走上正轨、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同时招生措施得当,吸引了周边县新宁、城步、洞口、绥宁等地不少优质生源,生源质量逐步提高,到2002年秋,学校规模达到1300余人。到2005年,在校学生2000多人,2006年,高考本科上线近百人,初中班重点中学上线率达70%,学校发展到达新的高峰。
多元化办学格局的形成
中等师范办学目标是比较单一的,就是培养小学教师。转向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开设与教育教学必须面向市场需要。进入21世纪、学校在实现多形式多渠道办学方面进行了持之以恒的探索。
为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学校领导集中精力探索中职的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教学管理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办学模式的创新等,一是制定了学校中职专业建设规划,陆续新开办英语、文秘、电工、幼师、计算机等专业;二是加强了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如新修和改造升级了学生宿舍,增加了多个职业实训室等;三是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教师向“职业教育”转变,不断调整教师学科结构,制定名师工程,大力引进人才,同时聘请一批校外行业著名人物来校任教,如刘人岛、唐三超、沈绿叶、徐景绵等成为了学校的客座教授。四是改革人事分配制度,内部分配方案一年一小改、三年一大改。干部也年年有调整、5年一轮岗,制定了教工工作考核评价办法、教工升职晋级的量化考核办法等,全校教工的工作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为了强化专业建设、凸显职业教育特色,学校先后分设了三个部:幼师部、电工电脑部、文秘英语部,部长负责各部的教学与管理。
到2006年上学期,因为中学流失率高而升学率受生源质量限制、国家对幼教政策的空前重视,学校从当年开始、有步骤地压缩中学规模,大力发展中职。学校为打造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范教育品牌、有效形成“招得进、留得住、推得出”的良性办学循环。中职学生开始推行2+1办学模式、三年级学生赴校外顶岗实习,一、二年级学生开始尝试组织暑假工。2008年开始,学校分大中专部、中学部。
成人教育的兴办
武冈师范成人教育起步较早,八十年代就与长沙师范联合办幼师中函班,1987年与湘潭师院联合办了高函政治脱产班(大专)、高函历史脱产班;九十年代与湖南师大联合办“汉语言文学大专自考助学班”;2001年挂牌骨干教师省级培训基地后,开始承担省内语文、数学、计算机等多学科多批次的在职小学骨干教师培训任务。2002年秋开始与湖南一师联合开办了在职教师推荐入学的大专函授班。
2002年6月,武冈师范与怀化学院签订了中专学生报考怀化学院函授大专的合作办学协议,当年报考人数达到400多人。2002年秋,学校与湘潭师院签订合作协议,武冈师范成为湘潭师院“本科学历远程教学点”,2003年招收首批学员近200人。学校开通五年制高职大专班后(挂靠办学),2009年开始、学校又与怀化学院、湖南师大合作、组织了本科自考助学班。2013年与邵阳学院、邵阳电大也建立了成教合作办学关系。自2002年至2016年,有近万名学员通过学校的成人教育、获得了专、本科学历。学校相继获得全国“十一五科研先进集体”奖、“国家重点职业学校”等。
春江水暖鸭先知,时任学校校长的曹才力指出,“思考学校未来的发展,解放思想是先决条件,加快发展是价值取向,深化改革是根本手段;要以强烈的忧患意识,突破现有办学思想,增强人才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激发发展活力”。 他说,他是一个农人,在师范、职业教育的土壤里选择默默耕耘;他说,他是一个捡珍珠的人,在他眼里,职高的学生是一粒粒不起眼的沙子,他相信总有一天,沙子会变成珍珠。他是一位改革家,大刀阔斧,雷厉风行;他更是一位师者,在教育的土地上践行着自己的理想。
曹才力在学校工作了30多年,受晏阳初教育思想影响至深;前十多年当教师,带学生在农村小学实习、每年与农村儿童同吃同住一个多月;担任校长十多年来,骑着单车访农户劝学、跑遍城乡每个村落。说他是平民校长,打牌、钓鱼、抽烟、喝酒、唱歌、跳舞一样都不会,为推动学校形成“一切为了学生”的24小时全程服务观念,他身先士卒、把睡觉的铺盖都搬到教学楼,难怪老师们称其为“拼命校长”。十多年来,是他秉承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使学校在中师停招、濒临停办时起死回生,从年招生百余人到目前的年招千多人、学校固定资产年增值两位数以上;是教工们的拼搏与创新才让学校走出低谷,成功转型为今天的“国家中职重点校”、“国家科研先进校”、“湖南省中职示范校”、“邵阳市文明标兵单位”。
厚德树人--中职德育创新的奇葩
晏阳初是一位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留洋博士,堪称立德树人的“新孔子”。武冈师范历来坚持以德为首,以树德树人为衡量教育的第一标准。学校、社会、家庭教育三位一体,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毕业生能快速适应社会,口碑良好。近年来由于独生子女增多、农村留守儿童增多、社会不良思潮影响途径增多,使中职学校学生品德与习性存在缺陷的增多,学校德育面临严峻挑战。
为提高德育效果,学校在长期的探索与实践中,不断与时俱进、创新德育方式。其中2008年以来以传统文化为载体的“686”德育工程效果尤其显著,经过传统文化的强化熏陶,不仅中华传统美德在学生中传扬,而且学校师生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学校涌现出来的优秀学生代表付风娇,成为市道德模范、省“十佳道德模范”。学校德育课题被教育部评为一等奖,为全省、全国中职学校的德育创新提供了一个成功的模式。
厚生立学--教育改革与新农村建设一路同行
“厚生立学”的校训,诠释了学校为丰裕民生而办学的追求。武冈师范传承着近一个世纪的平民教育思想,具有鲜明的乡村师范特色——办学立足乡村、服务乡村,学生从乡村中来、回乡村中去,毕业学生的大部分在当地就业,直接服务于当地教育与乡村建设,办学80年,毕业了5万多名师范生,为湖南的基础教育和乡村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2000年全省中师停招,学校开始以学前教育为办学主专业,2001年定为“湖南中小学骨干教师省级培训基地”。2005年经省教育厅评估,确定为湖南省大专层次小学、幼儿园教师培养基地,2006开始承担五年制大专层次的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培养任务。现有全日制大中专在校学生3000余人,成教专、本科学生1000余人。附属中学1000余人,附属小学2000余人,2009年建园的附属幼儿园,在校学生200余人。学校每年还承担了上千人次的短期职业培训任务。武冈师范已经发展成涵盖国民教育全系列的上万人的教育集团,有力地支持了当地的社会事业发展与经济建设。
2006年邵阳市委表彰“十佳乡村教师”,其中武冈师范的毕业生就占了六位。今天,邵阳西南五县初中教师的50%以上、小学教师的70%以上、幼儿园教师的90%以上都是武冈师范的校友。
扶贫攻坚——学校的求索与作为
晏阳初推行“治贫”必先“治愚”,陶行知也认为“人民贫,非教育莫与富之;人民愚,非教育莫与智之”。武冈师范坐落在大湘西,生源区的六县市全部是国家级、省级贫困地。作为区域历史上的最高学府,武冈师范教育扶贫“治贫”义不容辞。为了帮助当地平民脱贫致富,按邵阳市委部署,学校制定了《武冈师范扶贫攻坚三年行动计划》:一是每年学校免费为各县定向培养100名以上优异农村子弟,传授农村建设技能,大专毕业后回农村任小学、幼儿园国家教师,并通过幼教、小教研究会等平台,免费发放乡村建设指导刊物、定期交流经验,引导当地发展,增强农村的持续造血功能;二是每年招收1000名贫寒子弟、在校免费学习2年,掌握致富技能,三年实现家庭小康;三是针对贫困农民,2016年新设电子商务专业,每年免费培训1000名贫困农民,实现“农产品+互联网”,引领农民快速致富;四是开展养殖、种植技术培训;五是建立名师工作室、支持特长教师与农民交朋友、共同研讨办企业建实体的途径,引导贫困人群用知识脱贫。六是以教“治贫”以点带面,学校从自筹的办学经费中每年不少于10万元现金直接支持扶贫点的农村项目建设。
教育精准扶贫正在进行时。
厚望致远——阔步走向教育现代化的明天
近些年由温铁军教授重建的河北“晏阳初教育学院”,(得到温家宝总理的赞扬)四川重建的“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正是对平民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弘扬。相比之下,晏阳初创办且一直连续办学的武冈师范,在传承历史文化遗产方面,只有更大发展,才能发挥更大作用。一位大师说过、没有半个世纪以上的文化沉淀,大学成不了“大学”,而作为武冈师范,三十年代就是娄邵怀区域的公立最高学府,历史上一直扮演着当地“本土大学”的功能。尽管中师下放地市后,武冈师范办学能力与基本建设已经很少得到省与国家的财政经费支持。但武冈师范面向市场自力更生的办学能力、立足乡村服务当地的社会功能依然与时俱进(如2011年新招学生达2923人,占邵阳中职总招生数的八分之一)。随着当地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越来越迫切需要一所大学引领当地的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服务于当地的社会经济。特别是国家对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视和《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战略的实施,在经济相对滞后的湘西南地区,无论是教育扶贫、增强贫困区域自身造血功能的需要,还是晏阳初平民教育的历史文化传承的需要,抑或是当地小学、幼儿园教师培养的急切需要,湖南省武冈师范成为湘西南的高校既是必要,也是历史的必然。2012年3月,省人民政府制定的湖南省十二五高校发展规划,武冈师范与邵阳师范整合升格为邵阳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已经正式列入其中。2012年7月,邵阳市委市政府正式成立高校筹建领导班子和工程指挥部。2015年幼儿师专新校区已经破土动工。厚生立学、厚德树人、未来的武冈师范,将以崭新的高校平台,搭上武陵山片区区域开发的快车,为当地的教育事业与新农村小康建设,再立新功,再谱新的历史编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