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刘力平:把整颗心都献给乡村教育
    发布时间:2016-09-18   来源:华声在线  记者:王建云 王振华 赵志明

    通讯员 王建云 王振华 赵志明

    2刘力平老师在给四年级的同学们上课.JPG

    刘力平老师在给四年级的同学们上课

      崇山峻岭间,蜿蜒村路旁,一座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的院落里,不时传来琅琅的读书声和快乐的嬉戏声。隔水抬头望,巍巍九龙岭,山势高耸,众峰连绵;过垄数十步,浩浩黄家坝,波光潋滟,白鹭纷飞。

      这就是离县城30公里,位于邵东县九龙岭、邵阳县郦家坪、邵阳市黄草坪三地交界的九龙岭镇高桥小学。18年来,用整颗心守望着这块热土,把整个家扎根于这所学校,以无私爱呵护着这群孩子,凭满腔情带领着这些教师的,就是高桥小学校长刘力平。

      我的家,就在高桥小学

    1邵东县九龙岭镇高桥小学.jpg

    邵东县九龙岭镇高桥小学

      现年43岁的刘力平,生在九龙岭下的回龙寺,家与世界级音乐巨匠贺禄汀的故居、新闻怪才严怪愚毗邻。1995年师范毕业后回到家乡,成为廻龙小学的一名普通教师。

      1998年8月31日,九龙岭镇联校领导找到了工作出色的刘力平,希望他能去高桥“支边”。得知丈夫要“从米箩跳到糠箩”,妻子李美英当即亮明了态度:不同意。

      是呀,廻龙小学交通便捷、工作顺利,妻子超市生意不错,闲暇时刘力平也可去帮帮忙。如果调走了,她一个人根本忙不过来,更何况她当时又有了身孕。

      更让刘力平揪心的,则是放不下自己的母亲。父亲过世得早,是母亲含辛茹苦一手把他拉扯大,老人家在1997年被确诊为肝癌。为方便照顾她,刘力平特意将老母接到学校住,自己若调离,意味着照顾母亲的重担也得全部压在妻子身上。

      面对家中的实际困难,刘力平没有回避,也没有过多争辩。而是晓之以情,动之以情,最终还是得到了她们的谅解。

      当刘力平清点好物品,准备去上任时,看到被病魔折磨得痛不欲生的母亲时,他的泪水夺眶而出。刘力平轻步走到母亲面前,双膝下跪,握着母亲干瘪而颤抖的手,哽咽着说:“娘,我对不起您。”

      不忍看到母亲的伤心,刘力平擦干泪水,强扭过头,独自骑着摩托车飞奔而去。望着儿子熟悉的身影逐渐消失在漫天飞扬的尘土里,年迈的老母亲无力地躺在椅子上,不停地叹息和流泪。

      老母亲没曾想,儿子这一走,就把根扎在了高桥学校。

      2003年,“老校长”到龄退休了,高桥学校只剩刘力平一位公办教师了,优秀的代课老师又“一师难求”。万般无奈之下,他想到了在镇上开店的爱人。妻子高中毕业,口才又好,基本素质不错,当代课老师还是可以的。

      “不可能!”刘力平刚一开口,李美英便干脆地回答。她生气地说:“代课才六百块钱一个月,我现在开这个店,少说每月也有三千多块钱。你想想,老母亲每个月治癌病的两千多元药费从哪来?还有儿子的学费、家里的开支,从哪里来?”

      为了学校的工作能正常开展,为了孩子们能有一个放心的人守护,刘力平放弃男人的自尊,整天缠着她,笑脸陪足,好话说尽,道理讲穿。

      夫妻本是同行鸟,乡村校园比翼飞。最终,妻子李美英被刘力平的诚心、爱心、真心打动了,关掉生意红火的超市,跟在丈夫身后,走进了高桥学校,当了一名平凡的代课教师。为照顾方便,他们索性将老母亲也接到高桥学校。直到如今,13年过去了,妻子李美英一直在学校代课,夫妻们过着节衣缩食、相扶相伴的“山中神仙”生活。

      “日子这么紧,工作这么累,也不是没怨过他,也不是没怪过他。但一想到乡里的孩子们那么需要我们,一看到孩子们学到知识之后的快乐与满足,呷(吃)什么样的苦都值得了!”能和丈夫一起坚守在乡村的三尺讲台上13年,妻子李美英对这份虽清苦却高尚的工作,颇感自豪:“其实,我们真的是幸福的人,至少,精神上是的!”

      “这么多年,也曾有离开高桥的机会,但都因为舍不得孩子和乡亲们,而放弃了。因为,我们的家,就在高桥小学。高桥小学,就是我们的家。”刘力平充满感激地看着妻子,语气坚定地说。

      一个人,改变一所学校

      “没有围墙,没有操场,连个像样的教室也没有!哪里像个教室!”周边的老百姓总是这样描述当年的高桥。

      “当时,除了两栋低矮破旧的土砖房子,就是遍布丛生的杂草。天晴见阳光,下雨把伞撑,冬天刮北风,夏天自然凉。” 翻看着曾经的老照片,刘力平不禁感慨万千。

      面对破旧的办学条件,面对渴望摘掉“穷帽子”的乡亲,刘力平下定决定:“建新校舍!”

      说起来简单的四个字,一旦付诸行动,何止万般难。

      没有钱,就找上级领导要,找乡邻乡亲筹。从2000年起,每到开学期末,每次参加会议,刘力平就粘着中心校领导、镇党委政府领导不放。每逢寒暑假,瞅准节假日,刘力平厚着脸皮,壮着胆子,拉上村干部,奔贵州、上云南,费尽口舌,踏破铁鞋,四处化缘。

      2004年清明节,刘力平通过和村干部反复做工作,说动了一位老板答应捐资。过了一个月,钱还没到位。刘力平独自赶往怀化找到了老板。“你每喝一瓶啤酒,我就出一万!”豪爽的老板对喝酒的朋友情有独钟。因为对酒精过敏而从不喝酒的刘力平憋足了劲:“好,我喝!”一咬牙,一闭眼,一仰脖,一瓶啤酒往肚里倒。什么时候喝完的,刘力平不知道。醒来后,他拿到了装满一万元现金的大红包。

      2005年,在他的极力奔走与努力之下,上级政府拔款十二万元,社会各界捐资五万多元,历经半年多时间,一栋两层、六间的混凝土房取代了破旧不堪的老式土砖房。教学楼落成的那天,刘力平这个壮实的汉子,和孩子们一样乐开了花。

      来不及喘口气,刘力平继续着对学校基础设施的提质改造。

      “为了找到修学校的钱,我把周边村子的人都找了个遍,只要有些名气的,我都跑了好几次。”被刘力平的执着精神所感染,年少时举家外迁的原邵东县委副书记、邵阳市计委主任王庆华全家出资20万元,于2011年建好了学校的围墙、校门、厨房和图书室。他还当起了刘力平的“联络员“,发动一位老板捐款5万余元,修建了厕所,并将校门口到乡村公路的连接路进行了硬化,让师生们不再踩着“黄泥巴”进出校门。

      18年来,在刘力平的奔走下,共筹集到40多万元用于学校建设。现在,一所硬件设施基本齐备,配套设施基本完善的乡村小学,耸立在山峦之间,师生们的生活、学习条件大为改善。乡亲们都说:是刘力平的“蛮力”,改变了这所学校。

      “下一步,我准备把校园里的草地修整好,建成一个‘名人雕塑园’;把围墙好好粉刷粉刷,做成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诗词墙’;添置一套多媒体教学设备,让山里的孩子也能在‘云端’看世界……”从刘力平描绘的高桥蓝图里,有更美的高桥校园,更好的乡村未来。

      整颗心,全部献给孩子

      高桥学校生源地的三个村,都是黄家坝水库库区村,五水四山一分土。交通一闭塞,经济便落后,学生们大多穿着破旧的衣服,身材相比山外的孩子尤显瘦小。

      出校门往东约一里路,有一条宽约20米的小河,是绝大部分学生来校的必经之路。河上没有桥,只有一个个稀疏的石墩,供人们踩着走。每当暴雨来临,洪水上涨,有时只露出桥墩的黑影,有时连影子都看不到。以前,也曾发生过村民被洪水冲走夺去生命的惨剧。一到涨水,许多家长担心学生安全,便不让孩子上学。

      为不耽误孩子们学习,每逢下大雨,刘力平便早早地赶到河边,脱下鞋子、挽起裤脚,一个一个地亲自背孩子们过河。每次,刘力平都让孩子们抓紧他的衣服,小心翼翼地跨过一个个若隐若现的石墩,不敢有半点闪失。放学后,又一一把他们背到对岸。

      18年的以背为桥,18年的生命守候,没有一个孩子因为下大雨耽误过上学,没有一个孩子因为过河受过伤害。许多孩子的祖辈逢人就说:“刘校长是我家的大恩人,是他让我们的孙子孙女闯过了上下学的‘鬼门关’”。

      高桥学校的孩子几乎都是留守儿童。“现在的84个学生,只有两个父母都在身边。”刘力平伸出两根手指,忧心地说。生计所迫,他无法改变,只能把本该由父母肩负的职责尽心尽力地挑起来。

      一些家境贫寒的孩子,刘力平更是把他们当“亲崽”一样看。住在横板村“山冲冲”里的小斌兄妹,家徒四壁,父母多病,根本无力承担学费。刘力平不仅帮两姐弟支付了全部学杂费,在小斌考上军校时,还送上几百元的生活费。如今,大学毕业后在部队工作的小斌,逢年过节都要给刘力平发短信,打电话。

      “每次接到小斌的来信,我就觉得,我在乡村这么多年的坚守,再苦再累也值得,也划算。”刘力平翻看着小斌的祝福短信,满脸洋溢着幸福。

      “这里山穷水回,经济落后,需要帮助的孩子还有很多,靠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面对极需帮助的孩子们,刘力平内心很焦急。

      于是,刘力平把求援的希望投向了慈善机构和志愿服务者。2016年3月份,刘力平把生活困难、学习优异的学生材料整理好,分别寄给邵阳市仁善志愿者协会、长沙益家仁慈善协会等多家慈善组织,最远的,寄到了北京的一家公益慈善组织。

      几经联系,这些慈善组织的志愿者先后到学校实地察看。短短数天时间,志愿者纷纷慷慨解囊。通过微信转账和现场捐款,共捐得8万多元。此外,长沙益家仁慈善协会的志愿者还为学校捐赠了旗杆、图书、90套课桌椅等物资,并解决了8名特困生今后所有学习费用。

      暑假期间,作为“一对一”帮扶对象的小云等八名特困留守儿童,被长沙的“好心人”接过去,和“家人”们一起共度充实而精彩的暑假。当刘力平看到小云由“爱心妈妈”带着参加舞蹈培训班的照片时,他心里高兴极了:高桥的留守儿童们,也能享受家庭的温暖了。

      让刘力平更开心的是,从2016年9月起,邵阳市慈善协会将为89名师生提供免费午餐,并承担工友工资、食堂设备采购等相关费用。现在,刘力平正在抓紧修缮食堂,打扫卫生,准备材料,希望早点“开火”。

      “再过不久,我们都可以吃上香喷喷的饭菜了。孩子们呷得好,身体也就能长得更好!”说到这,刘力平显得格外兴奋。

      18年的坚守,把整颗心都献给乡村教育的刘力平,见证了高桥小学的沧桑巨变;18年的青春,把整颗心都献给乡村教育的刘力平,谱写了乡村教师的大爱之歌。

      “作为一名普通而又平凡的乡村教师、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我20多年来一直扎根在偏远的乡村小学,为农村的教育事业燃烧自己的青春,我无怨无悔!”2016年9月10日,在隆重的“邵东县最可爱乡村教师”表彰大会上,上台作典型发言的刘力平,满脸红光,内心既激动又倍感幸福。“因为,我把整颗心都献给高桥的教育事业了!”

    邵阳新闻

    湖南新闻

    名企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