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马晶
石崇斌老人正在接受记者采访
提起城步南山,如今已是享誉全国,绵延八十里的绿色草原,风光旖旎的紫阳峰、茅坪湖,文化底蕴深厚的老山界、高山红哨,每一处风景都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可要说起开发八十里南山的坚守者—“108将”,估计没有几人能说出这段不能忘却的历史。在即将迎来的南山牧场建场60周年之际,记者对原南山牧场党委书记、首批开发创始人、“108将”之一的八旬老人石崇斌进行了专访,听他讲述了那段令人热血沸腾的艰苦创业史。
950名青年进军南山 双手垦荒建牧场前身
1956年2月上旬,由湖南省农业厅、团省委及共青团长沙市委、邵阳地委、团地委、城步县团委等单位派遣15人组成南山荒地勘查工作组。通过15天的勘查,工作组获得了南山荒地面积、气候、土壤和农作物等情况的详细资料。勘查结束后,工作组向省地县党委、政府以及团委写出了《八十里南山荒地勘查勘查报告》,报告中明确提出,南山可以大力开垦。
1956年3月,省、地、县三级党委政府向全省发出号召,向南山荒地进军,随后有来自长沙市、邵阳市、新邵县、邵东县、武冈县共计950名有志青年组成青年志愿者垦荒队,分三批进军南山荒地,石崇斌随第一批垦荒队到达南山。1956年3月24日,第三批598人的大队伍一边高举青年垦荒队红旗,一边高唱着《青年垦荒队之歌》上了南山。
“那时从城步县城到南山120华里路,没有通车,全是上下坡的羊肠小道,每人担着自己的随身生活用品,还有锄头、耙头等生产工具,走到铺路水时要沿着红军长征过的老山界往上爬,这时有的同志坚持不住,想丢掉担子空手上南山,在这紧急关头,我要曾参加过淮海战役的号兵曾国华同志吹冲锋号,我在前面大喊,同志们加油!南山快到了,冲啊!冲啊!就这样,我们这一行大部队冲上了老山界,登上了大南山。”
1956年3月26日,在邵阳团地委的指示下,南山牧场前身“邵阳地区第二青年集体农庄”正式在南山大坪成立,950名青年垦荒队员被编成12个中队、48个小队,并分地点安镇扎营,同时成立了4个党支部,并对6名专职干部作了具体安排。随后,青年垦荒队打起锣鼓、高举红旗开始全力垦荒。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垦荒队员们只得在阴雨连绵的茅草棚睡觉,身上长满了虱子,手上磨起了血泡。可尽管如此,大家都没有打退堂鼓,都觉得开垦南山很光荣,“当时我们还编了一首顺口溜,白天生产披蓑衣,晚上睡觉打雨伞,身上虱子爬不停,手上血泡数不清,这是我们当时生活的真实写照。”石崇斌说,在艰苦磨练中,青年垦荒队员们都积极上进,先后有42名青年在南山入团,12名青年在南山入党。
就这样大干3个多月,青年垦荒队种植了3000多亩玉米、1000多亩蓖麻子。就在大家以为可以在南山迎来第一个丰收季时,由于受到雨水影响,加之其他各种因素,3千多亩玉米大部分失收,1千多亩蓖麻子颗粒全无。“这个时候,从领导到队员,大部分都认为开发南山前景一片渺茫,先后有26名队员逃离了南山,农庄党总支也连续向上级打了两个报告,要求火急撤离南山。”1956年7月16日,由省地县15名领导干部组成的工作组赶到南山,经过几天的调查,最终形成初步共识—南山气候条件恶劣,难以种植经济作物,没有开发前途,所有青年垦荒队员全部撤离。
108将坚守建设南山 24年艰苦创业如一日
1956年7月22日,工作组召开干部会,征求6名专职干部的意见,其余5人先后赞成全部撤离,石崇斌经过深思熟虑,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当时我认为,南山开发是个难题,但它有独特的地理优势,我们当时是对它缺乏认识,没有开发经验。所以有决心留下来的,还是可以留下来继续开垦南山。”会议开到晚上12点,最终工作组领导同意了石崇斌的建议。
散会后,石崇斌急忙找到了陈远康、王永福、罗光旭三位指导员,带头写了坚持留在南山搞开发的决心书,“为了表决心,我是刺破了食指用血写了决心书,我也把我原来的名字石满山改成了石崇斌。”在这4人的带动下,最终108名队员写了坚持开发南山的决心书。随后,800多名青年垦荒队员撤离了南山。
1957年7月27日,108名留下的青年垦荒队员召开大会,石崇斌带领大家一起宣誓表决心,“我们当时就一个想法,团结一条心,团结一条心,黄土变成金,不怕艰难险阻,不向困难低头,要在南山生根长叶、开花结果,为建设南山共青城而奋斗!”7月28日,在城步县委的指示下,邵阳地区第二青年集体农庄重新调整了干部安排,石崇斌被组织安排为党支部书记。8月2日,城步县委下文设立南山乡,邵阳地区第二青年集体农庄和南山乡两块牌子一套管理班子,同时将邵阳专署园艺场南山分场(胡家坪)并入南农庄,将南山境内的南田山、两河口、大河边、蕨枝坪、玉河溪等地的农户归南山乡管辖,石崇斌被任命为南山乡第一任党总支书记。9月25日,时任邵阳地委副书记专员的李前义赶到南山,和留在南山的108名青年合影,“他高度赞扬道,我们坚持开发南山是好样的,过去水浒梁山有108好汉,现在我们就是开发南山的108将!”就这样,“108将”的名号开始传扬八十里南山草原。
开发南山的艰苦创业史就此拉开序幕。由于经济困难,108名青年垦荒队员每人每月只发2元工资,可108人却产生了空前的团结力和战斗力。“我们108人亲如兄弟姐妹,在建设过程中从来没有发生过争吵打骂,就是这2元工资,大家都是相互推让不肯用于自己,女同志让男同志拿去买烟抽,男同志则提出留给女同志作为零用,虽然只是2元钱的工资,可这也让大家充满了干劲。”
由于道路不通,南山所需要的生产生活资料和基建材料都需要一担担地从红军长征的老山界上挑上南山,这样肩挑背驼一晃就是24年。
1957年冬,修建老场部和湖南省高空气象站时,毛益、何汉理等12名青年到离南山40华里的地方挑石灰,每人挑两担箩筐,采取猴子搬崽的办法,一天挑两担,往返160华里,午饭就是自身带个饭菜粑和一块豆腐乳。
1958年冬,修建南山水电发电站时,田成业、曾国华、赵忠新等16名青年以蚂蚁啃骨头的精神,跋山涉水,三步一走,两步一移,在羊肠小道上把一台4.6千瓦的发电机从城步抬上南山,青年队员曾国华被压得口吐鲜血,可眉头都没皱一下,第二天继续工作。
为了通电,农庄妇女主任柳国英带领陈玉梅、何兰芳等10多个女青年,到离南山35华里的江头司木冲抬木电杆,一天抬两转,往返140华里。
从1956年至1980年的24年间,先后有6批共计3117名青年上山下山,最终坚持留下南山搞开发建设的仅有290人。24年里,尽管道路曲折,可“108将”带领所有的青年垦荒队员始终坚持开发南山,大家对南山的未来充满信心,24年如一日,不离不弃。
再上南山圆梦想 总理视察获肯定
1984年3月,石崇斌(左)在南山上向时任国务院总理赵紫阳汇报工作。
1979年10月,已在城步县丹口区任职区委书记的石崇斌突然接到了县委通知,县里决定成立湖南省南山种畜牧良种繁殖场,调任石崇斌主持全盘工作,“当时我心里激动啊,我就向党委政府表态,我50年代在南山搞建设,大部分设想没有实现,离别南山19年后又有机会重上南山,我决定大干一番。”石崇斌第二天就上了南山。
经过一个多月的调查,石崇斌提出,南山的畜牧业之所以无法快速发展,主要是由平均主义和大锅饭造成,从而导致南山年年亏损。1979年12月,南山牧场党委认真学习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坚定改革决心,决定在全场实行四改:一改平均主义,实行多劳多得,有奖有罚;二改招固定制为合同制,签订了50名合同工;三改等级工资制为联产承包责任制;四改国家干部的固定工资制,实行留20%的浮动工资,并提出“坚快打碎铁饭碗,换来金饭碗,向平均主义开刀”的口号。
为了落实“四改”工作,随后两年间,石崇斌都没有回家过年,而是选择大年三十、初一一边登门向牧场职工拜年,一边做群众的思想工作。通过两年的抓“四改”落实,南山牧场于1981年一举摘掉连年亏损的帽子,还清了历年贷款,当年就实现盈利2.08万元。
1981年,石崇斌被派遣到澳大利亚的维多利亚州和新兰维尔州,学习澳大利亚农场主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回国后,石崇斌向县委、县政府提出,落实“改善品质、改良饲料、优化配种、改进挤奶、加强疾病防疫”五项工作,大力发展南山牧业、奶业。此后,南山牧场总产值、税利和职工收入年年实现大幅增长,多项工作业绩位居全县第一。全国畜牧工作现场会也先后两次在南山牧场召开,石崇斌在大会上作经验介绍发言,南山牧场的建设成就获得了全国农业畜牧业部门领导的高度认可和赞赏。此后,全国各地先后到南山来参观种草养畜的达30多万人次,南山牧场成为中国南方最大的现代化山地牧场,成为了中国南方的呼伦贝尔盟大草原。南山奶制品远销全国21个省市,被评为省优、部优产品。到2006年,南山牧场累计为国家纳税达6亿多元。2007年,南山乳业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为县财政创利税6300万元。
1984年3月,迅猛发展的南山牧场迎来最大一件喜事,时任国务院总理的赵紫阳同志亲自视察南山牧场,时任国家经委副主任的朱镕基同志等96名各级领导人陪同视察。一连三天,赵紫阳一行先后察看了南山牧场职工的生产生活条件、奶业的发展规模、奶粉的生产过程以及牧场的发展前景等。
石崇斌代表南山牧场向赵紫阳总理作了工作汇报。听完汇报后,赵紫阳对南山牧场改革开放后的发展给予充分肯定,并指出,南山牧场是开发中国南方十亿亩草山的典范。赵紫阳总理临行时,南山牧场600多名工人站队欢送总理一行,表示将坚持开发南山,为实现几代人的南山梦继续努力奋斗。
1986年11月,赵紫阳总理在广西视察时,石崇斌再次被邀请到广西就南山牧场的发展进行工作汇报。
“回顾历史,倘若56年没有‘108将’的坚守,今日的南山也许就和城步的十万古田一样,还处在荒芜之中。八十里南山能有今天这巨大的变化,是几代南山人经过六上六下艰苦创业的结果,是党和政府坚持重视南山开发建设的结果,这段历史值得人们永远铭记。”采访最后,石崇斌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