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坚 李国荣
“学好技术,依靠科技,做大规模,赚钱就有保证。” 8月3日,笔者采访新宁县安山乡大桥村大水江库区种烟移民王小华时,他深有感触地说。
王小华从2008年开始从事烤烟种植。 2013年,他种植烤烟100多亩,产烟300多担,年收入超过60多万元。他的烤烟成为湖南芙蓉王烟的主要配方。依靠科技,他种植烤烟致富的道路越走越宽,也带动了整个库区移民种植烤烟致富。
回乡创业,掘到烤烟种植“第一桶金”
王小华是新宁县安山乡大桥村大水江库区的移民第二代,因为家穷,初中毕业就辍学打工。可他不想让自己从“移二代”变成“穷二代”。2005年,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和更好的照顾家里的父母孩子,在家人和朋友的支持下,他毅然辞职回家创业。创业路上很艰辛,他包过工程,建过养鸡、养鸭场,但都亏本了。面对这些,他没有退缩,不断的寻找好的项目。2008年,新宁县委、县政府积极推广烤烟种植项目,县移民局也为移民种植烤烟出台了一系列的奖励措施。经过认真调研,咨询专家,他将创业目标锁定在烤烟种植上。他动员家人把家里的近10亩耕地全部用来种植烤烟。可在这一年,他种植的烟叶遇到了俗称“烟叶癌症”的青枯病、黑茎病,损失惨重。可他并没气馁。2009年初,为了攻克“烟叶癌症”这一技术难关,他到湖南农大向专家请教,并通过实践,终于找到了在苗床、起垄、栽苗、追肥等各环节预防解决的办法,同时订阅多种杂志,翻阅大量书籍,认真专研《烤烟种植实用技术》、《烤烟田间管理技术》、《烤烟病虫害防治》等烤烟种植技术,县、乡和烟草部门举办的每一场烟叶生产技术培训班他都参加,既学习技术,又与烟农们交流烤烟种植中的实践经验。在烤烟种植过程中,从培肥、育苗、移栽、田间管理、采摘、分级扎把、绑杆,到烤房烘烤,他都做了详细的记录,这为他以后的烤烟生产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也增强了他做大做强烤烟种植产业的信心,当年,产烟30多担,收入达18万多元。
规模种植,走上烤烟种植致富路
王小华从掘到烤烟种植中的“第一桶金”后,全家人的心是暖洋洋的。2009年11月,乡烤烟生产总结动员会召开后,他的劲更足了,决心用学到的烤烟种植技术干出一番事业来。
王小华琢磨着,小家小户的传统种植方式,不仅费时费力,而且效益不好。只有规范化、标准化的规模性种植,才能实现较高的经济效益。2010年,他承包了村里的120多亩土地用于种植烤烟,并率先采用全地膜的种植方式,其它烟农纷纷效仿,采用新技术种烟,为移民发家致富、增收增效打好了坚实的基础。在他的带动下,2011年大桥村500多亩烤烟全部实现了地膜种植方式。同时,他自建了三个密集式烤房,采取监控自动化的操作,节省了大量的烘烤时间而且烘烤出来的烟叶质量更好,烟叶破坏率更低,并总结了一系列的烘烤经验。这几年,在县移民局和县烟草部门的政策扶持和技术指导下,他先后购买了小货车,种烟用的起垄机、培土机、喷灌一体机等烟用机械,把种植烤烟花费最大的人工成本节省了一大半。到2012年,实现规模化种植后,他的烤烟产值达到6000元/亩,除去租金、人工、肥料等成本3000元/亩,实现纯收入3000元/亩,当年盈利达38万元。
情系乡邻,成为烤烟种植致富“领头雁”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王小华并不满足于自己种植烤烟致富,在自己的烤烟种植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看到村里其他烟农因为种植观念落后,设施条件不好,导致种植效益不高。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主动去移民种烟户家里传授经验,讲解种烟技术,对那些没有烘烤烟叶经验的新烟农,还会去烤房没日没夜的为他们烘烤烟叶,传授烘烤经验。为了改变移民种烟“靠天吃饭”的局面,他利用自己县政协委员的身份积极向县相关部门争取资金,在他的积极努力下,2013年,全村建成了31个密集式烤房,3个山顶小型蓄水池。一个人的力量有限,集体的力量才会无穷大,为了帮助更多的移民种植烤烟发家致富,在他的倡议和发动下,安山乡大水江库区成立了“富农烟叶专业种植合作社”,积极吸纳种烟户参加。合作社组建农机队、育苗队、植保队、运输队、分级扎把队等技术小分队,为社员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和现场指导,实行统一调度、统一管理、统一维护。目前,合作社共有社员368户,移民达152户。现在,大水江库区烟农基本实现了大型机械翻地、起垄、夹肥和小型机械刨掩移栽、覆膜、中耕培土、追肥、配药等技术环节上的机械化作业,王小华与烟农们一起享受着机械化给他们带来的高效和轻松。如今,大水江库区“富农烟叶专业种植合作社”烤烟种植面积达1800多亩,可望今年秋创收990多万元。烤烟种植不仅是王小华个人的产业,也逐步发展成我县大水江库区移民群众的主导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