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李海云:一名乡村医生十七年的守望
    发布时间:2014-07-21   来源:华声在线  记者:刘少林

    通讯员 刘少林

      李海云,女性,35岁,中专学历,199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7年至今一直担任新宁县飞仙桥乡杨柳村卫生室医生和村计生专干妇联主任。十七年来,她扎根乡村,无怨无悔,在最艰苦、最基层的乡村医疗卫生岗位挥洒热血和青春,守护着村民健康。她凭热忱服务、崇高医德、精湛医术,为病人解除痛苦,赢得广大村民信赖和赞誉,多次受到省市县卫生主管部门表彰,其事迹多次被省市县多家媒体报道。

      从小立志做一名乡村医生

      杨柳村地处湘西南边陲,是典型丘陵地带的小山村,全村10个村民小组1200多村民,分散居住在数十平方公里六个大小不同的山沟,当地村民就医要走五六公里山路才能到达乡卫生院,条件异常艰苦。李海云看在眼里,放在心上,她从儿时就立志要好好学习,当一名乡村医生,帮助当地群众解决就医难题。1997年7月,为实现自己理想,李海云从新宁县卫校中专毕业后,放弃去大都市务工和公立医院端“铁饭碗”的机会,毅然决定回家乡当一名乡村医生。靠父母帮助,她自筹并贷款2万多元,添置简易医疗设备和药物,开始她乡村医生生涯。在这平凡岗位,李海云一干就是十七年,白天为群众看病,晚上学习业务知识、整理处方和资料,尽可能地学好和掌握医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她在专业上要求自己精益求精,对疑难和一知半解的问题请教上级医院的老师。由于她不懈努力和热忱服务,这个穿白大褂的“黄毛丫头”很快赢得群众的信赖和拥护。

      临危之际挺身救治病人

      疫情就是命令。医生是没有硝烟战场上的战士。2003年“非典”时期,大家谈“典”色变,李海云依然坚守一线,每天为从广东返回的村民和发热病人测量体温。经筛查杨柳村有一例从广东返回的发热病人须隔离治疗,县、乡卫生相关部门来了几台专车和专业人员,当时不少村民产生恐慌,阻止医疗车辆和病人通过。关键时刻,李海云不顾个人安危,只身前往患者家里,把患者送到车上,及时给患者家里和沿途消毒,化解群众的恐慌和事态发展。2011年6月,邻近戴家村戴某带着3岁的孙子凌晨3点钟敲开李医生村卫生室的门。这时李海云自己也因多年胃病,痛苦不已,但她依然坚持起床接诊,发现该患儿面色蜡黄,口唇发绀,四肢冰凉,疑似患有手足口病并已有肺部出血体征。李海云初步确诊患者病情后,一边叮嘱患者家属立即往上级医院,一边向有关部门汇报情况,并主动帮助联系上级医院。在李海云悉心帮助下,患者家属及时将患儿送往邵阳市中心医院,经过几个月的治疗,患儿痊愈出院。当地村民啧啧称赞李医生的精湛医术和周到服务。

      无怨无悔悉心关爱群众

      十七年来,李海云医生接诊和上门服务的病人不下10余万人次,没有收取病人一分钱诊疗费,有一本记录不完全的金额总数近6万元的厚厚账本。只要哪里需要,哪里有病人,不论天晴下雨,白天黑夜她都会及时出现在群众身边。记得2005年冬天的一个晚上,李医生在睡梦中被邻乡祥元村李海花的紧急求救电话惊醒,丈夫看着她心痛地说:“都半夜了,明早再去吧!”“病人在痛苦中,不去我怎么睡不得着。”话未说完,她已骑着自行车向四公里外的祥元村出发了,通过一系列的治疗处理,病人的痛苦明显改善,天已微微发亮,记不清这是她十七年中多少个不眠之夜。2009年,在上级党委和政府的关心下,财政投入资金4万元,她自筹资金6万元修建起全乡唯一标准化的村卫生室,极大改善群众就医条件。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以来,乡村医生工作量明显增加,工作更加繁重,张家生孩子需产后访视、李家大爷要做高血压糖尿病随访、王奶奶的孙子要接种疫苗。李医生心里都装着一本帐,总会及时上门为他们服务,每次都有相同的声音在耳边响起:“李医生,感谢你上门服务,感谢你的关心······”李海云总是笑着说,“这没什么,要感谢就感谢党的政策好,作为乡村医生这是我的本职工作”。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李海云毫无怨言每天重复枯燥而繁杂的工作,心里只有一个信念:作为一名乡村医生,就要好好地为乡亲们防病治病,让他们远离病痛,健健康康奔小康,幸福快乐地生活。 每当李医生看到一个个病人通过自己的诊疗恢复健康,父老乡亲接受公卫服务后欢笑离开时,李海云心里就油然升起了一种幸福成就感。看着全村儿童茁壮成长,老年人在村头巷尾聊天漫步时,她由衷地笑了。

    邵阳新闻

    湖南新闻

    名企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