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陈远志 陈明理
由于熟视无睹,平时的我对工作中的同事比较漠然,总以为身边没有太多的惊奇,也没有太多的感动。其实不然。在与退休教师蔡翠华进行多次接触之后,感觉他虽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迹,但正是透过这些发生在他身上的平凡小事,足以让我们感动。
今年63岁的蔡老师出生在隆回县金石桥镇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他未满20岁就参加了工作,在教育教学岗位上辛勤耕耘了42个年头。2000年5月份,蔡老师从高洲中学退休。因为妻子还没有退休,于是他便主动协助妻子担任了“副班主任”,管理班上学生的政治思想等日常工作。从此,他又与学校孩子结下了难舍难分的情缘。
和蔡老师共事多年的老校长郑一琴说,蔡老师是金石桥镇高洲中学的元老,在此从教了近30个年头,一直到退休。多年来,蔡老师发挥他写得一手好字的特长,义务为学校写宣传标语、出黑板报、教学生练书法、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兴趣活动,有口皆碑。 如今作为镇老协会员和学校家长委员会负责人,他一面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献计献策,一面为学校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及学生健康成长工作呕心沥血,操劳不止。
年轻老师们都说,蔡老师是我们学校一位有着多年丰富教学经验的语文老师,为人和蔼可亲,对待工作脚踏实地,是一个能严格要求自己和学生的好老师,平时也特别关心照顾他们年轻老师。在教育教学方面,蔡老师也时常教导年轻老师们,要他们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多听老教师上课,学习老教师的长处。蔡老师还主动邀请年轻老师们去听他的随堂课,传授他多年的教学经验。
有一件事,年轻老师们印象比较深刻。有位刚分来的教师教学时需要一根米尺,于是到处找米尺,办公室里找,仪器室里找,无果,最后她抱着试试看的心理询问蔡老师有没有米尺。蔡老师几经周折最终帮她找到了米尺。蔡老师说,如果没有米尺,学生就不能亲身感受,就不能很好的建立对“一米”这个概念的认识,那么这节课还不如不上。“磨刀不误砍柴工”,因此,每节课,都要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蔡老师这种认真执着的精神一直感染着年轻的老师们,让他们明白,一定要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不打没有准备的战役,注意每一个小细节,从而真正提高课堂效率。
一位曾是蔡老师学生的家长说,蔡老师对学生严而有度,与学生真诚相处,用爱沟通。在学生眼里,蔡老师既是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令人尊敬的长者,又是值得信赖的挚友。课堂上,他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平等讨论,课堂气氛活跃,真正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蔡老师的带动下,学生的参与性也很高,总能围绕问题,积极思考,踊跃发言。
蔡老师对孤儿和特困学生的爱心善举,令人动容。特困学生郑林,父亲在广州打工时遭遇工伤致残,使这个贫寒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蔡老师获悉这一情况后,当即与学校沟通协商,减免了这位学生的大部分学杂费用和生活费,他自己还捐出一部分工资解除了郑林同学的日常生活之忧。2008年,郑林参加对口高校招生考试,被一所大学的计算机技术专业录取。特困学生李丽读初二那年,母亲患白血病去世,家境贫寒的李丽一度想放弃学业。蔡老师获悉情况后,立即与学校联系,帮其减免了大部分学杂费用。李丽考上高中后,蔡老师又赶到学校与校领导沟通,最终依靠社会方方面面的资助,完成了高中学业。特困学生罗海波在蔡老师的资助下,顺利读完职高,现在南京武警部队服役,成了一名熟练的军人驾驶员。
在蔡老师家里,有一间象模象样的家庭文化活动室,里面有蔡老师自费购置的数百本青少年读物、法制刊物及书法类书籍,供学生阅读。 为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蔡老师自编自写法制案例、革命故事等20多篇,他还根据史料编写了魏源、袁吉六、彭述之等当地名人故事。
正是爱,才使蔡老师的人生那么丰富,他热爱学生,热爱生活,更热爱教育。有一首诗最为动人,那就是师德;有一种人生最为美丽,那就是老师;有一种风景最为亮丽,那就是师魂。作为退休教师,蔡老师还是这样默默无闻地为学校的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着,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诠释着教师这个光荣称号,在家乡教育事业这片沃土上实现着他的人生价值。
蔡老师在自己的日记里这样写道:“我要用平凡的人生谱写出不平凡的感动”,这是蔡老师心灵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