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远志 焦前奖
在隆回县鸭田镇一个山清水秀的小山村里,住着一位91岁高龄的老人,名叫陈美莲。在她的堂屋神龛上供奉着丈夫的骨灰盒,整整22年了。这位老人向我们娓娓道来,述说着她那感动海峡两岸的不老的爱情故事……
情真意切,两地相思萦一梦
1921年,陈美莲出生于新化县槎溪镇一个偏僻的小山窝里。其祖父勤劳耕作,有良田二十余亩,在当地可算小富人家,其父于黄埔军校六期毕业即投身北伐,后为国捐躯,由国防部追授营长军衔,并由黄埔军校发给一笔可观的抚恤金。其时,陈美莲刚满8岁。陈美莲16岁时,己出落得像美女西施一样,亭亭玉立,人见人爱。不久,由大外祖父做主嫁给他的学生谭里和,谭里和20岁,一表人才,虽家贫如洗,但陈家并未嫌弃,且以丰厚的嫁妆陪送美莲出嫁。
谭里和在妻子家乡槎溪镇一所小学教书,陈美莲在家料理家务。小俩口生活虽然过得清贫,但两人相敬如宾,小日子倒也和和美美。8年恩爱弹指一挥间,陈美莲从娘家带来的东西已变卖殆尽,生活日渐艰难。加上谭里和生性刚强、正直,因而招至当地富豪之家的排挤打击。谭里和无奈,意欲另谋他业,出人头地。
1945年农历二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花烛夜,谭里和夫妇相拥相抱,久久才挥泪作别。一月后,日本兵侵犯槎溪镇。当时,陈美莲正怀着第二胎在娘家,只得腆着肚子带着父母,牵着一对幼儿逃进深山老林投靠亲戚躲避日本鬼子。一天夜幕时分,陈美莲正倚门思念丈夫,看见一个人拄着拐杖一步一步地走上山来,发现竟然是丈夫找来了。一家人悲喜交加,原来谭里和得悉家乡正遭兵患的消息后,他急忙日夜兼程从芷江步行回家寻来。
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谭里和迫于生计,思忖再三,又选择农历二月十五花烛日再度外出谋职。天蒙蒙亮,陈美莲就为丈夫煮好饭。俩人相拥离别,泪眼相视,只得相互祝福,其时,陈美莲还只有25岁。
谭里和到达南京后,一时找不到事做,旅资告尽。陈美莲得知消息后,立即卖掉4只皮箱将钱汇去,又写信嘱他将她藏在其棉衣里的金戒指卖掉以渡难关。一月后,谭里和终于谋职于南京教育部。此后两年间,他每月按时将工资汇回家,且每月至少有五、六封书信寄到陈美莲手上。陈美莲和他的丈夫一样做着美好的梦:只等工作稳定下来,两人就会重温往日爱情生活的柔情蜜意。然而,1948年年底,谭里和被迫随教育部迁往台湾,从此海峡两岸断书信,两地相思梦一场。
生死两茫然,誓死化碟永相随
1949年10月,槎溪、鸭田等乡镇相继解放,陈美莲上要赡养丈夫之父,下要抚养三个幼儿。她在艰难困苦中煎熬度日。1951年9月,她被推荐成了一名代课教师,经济上总算有了一点转机。
陈美莲人如其名,仪态庄重,清丽温柔,曾引得许多男人追她,意欲与她结婚。但她的心里除了谭里和外,再也容不进第二个男人。她要等着她的丈夫平安归来,哪怕是等到死也无怨无悔。此后,陈美莲在历次政治运动中,她因为背着“地主阶级”和“海外关系”的双重罪名,受到许多苦不堪言的打击和迫害。
1971年4月,谭里和的老父病世。自丈夫外出后,陈美莲尽心尽孝,赡养了26年,让老人快快乐乐、平平安安活到了80岁。老人临终之际,对她只说了一句话:美莲啊,你是一个真正的孝媳妇。
1970年9月以后。海峡两岸关系开始解冻。1975年12月,喜从天降,丈夫从台湾寄来了第一封信,陈美莲握着这离别了近30年的迟来的丈夫的信,百感交集,一夜未眠,未曾动笔早已泪满信笺。更令陈美莲感动的是,谭里和在台数十年,官至空军中校,享尽荣华富贵,却一直未婚。她和陈美莲一样,虽远隔天涯海角却共守着38年前新婚燕尔的那一轮明月。
从此,鸿雁传书,两情相悦。在信中,他和她相互鼓励,他们坚信:大陆和台湾终会和解统一,月圆人聚指日可待。
然而,1976年12月底,谭里和因病逝世,客死台湾。他没能等到两岸亲友相聚的那一天,陈美莲悲痛欲绝。1990年,陈美莲终于将丈夫的骨灰接回家,那夜,她抱着丈夫的骨灰盒在怀里直至东方发白。
2011年9月,陈美莲以丈夫的名义捐出丈夫遗留给她的一笔美金,在家乡修建了两座桥,取名“思乡桥”、“回归桥”,以为永志。陈美莲的心愿是:她百年后,将与丈夫在黄泉路上,化蝶双飞永相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