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李邵隆:种药材开药铺拓宽致富大道成“药王”
    发布时间:2011-12-15   来源:  记者:陈远志 廖雄鳌 陈汉卿

    陈远志 廖雄鳌 陈汉卿

      “八月十五赏月光,冬瓜南瓜煮成汤,红薯茄子喷喷香,餐餐吃得精打光。”这是八十年代流传在小沙江镇的一首顺口溜,也是对当时小沙江镇群众生活的真实写照。小沙江镇居委会二组居民、县政协委员、人称隆回瑶山“药王”的李邵隆,每当听到这首顺口溜,仿佛又回到了那难忘的岁月。

      种药材 , 铺就一条致富路

      小沙江镇地处雪峰山脉中段,平均海拔 1350多米,年平均气温11℃,雨雾天气多,日照时间短,冰冻时间长,山多耕地少,粮食产量低,群众生活十分困难。然而,小沙江镇的气候、土壤十分适宜金银花等中药材的种植,群众抱着金山却挖不出“金子”。面对广阔的山地,看到缺衣少食的群众,历来不“守规矩”的李邵隆的心久久难以平静。为此,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改变山区瑶汉群众的贫困面 貌。

      1976年,李邵隆因公出差到山东省平邑县,看到平邑药材市场出售一斤中药材能换十几斤甚至上百斤稻谷,他的心动了,并突发奇想:家乡有着丰富的山地、旱土资源,具备适宜中药材生产的气候条件,我何不利用家乡的土地种植中药材,发“药财”呢?于是,他利用出差的机会,主动向山东的药农请教,学习种药技术。他白天同当地药农一起种药材,晚上把所学知识做好笔记,通过一个多月的学习与实践,初步掌握了金银花、白术、天麻等十余种中药材栽培技术。回家后,多方筹措1000多元重返平邑,购回了20余斤白术、牛膝、桔梗、红花种籽,种了1亩8分地。同时到深山老林中挖回了百余株金银花栽在自留地里。他的举动引来不少人的议论,有说他神经不正常的,有说他糊思乱想的,家里人对他更是不理解,尤其是他的老丈人当着他的面直骂他是穷疯子。在重重压力下,他曾想过要放弃,但一想到家乡的贫困现状,瑶汉群众的困苦生活以及自己的梦想,他咬牙坚持了下来。经过几个月的精心呵护,白术、牛膝、桔梗喜获丰收,金银花长势喜人,当年获利3000多元。这在当时是个很了不起的数字,比种旱粮的效益翻了八番多。初次尝到种药材的甜头后,他决心大干一场。当年冬天,他动员全家上山苦战一个多月,将4亩疏残林全部开垦成了标准的梯土。次年春,全部种植了太子参、党参、玄参等10余个短期中药材品种,又新栽了黄柏、杜仲等长期药材,随着银花出产和白术等短期药材的丰收,第二年收入突破了10000元,一举成为小沙江有名的万元户。他的家庭生活也因种植药材有了明显改观,率先买起了黑白电视机、录音机和缝纫机等三大件,吸引了众多群众羡慕的目光。

      李邵隆种药材致富的消息不径而走,乡亲们对他的评价也是180度大转弯,不但没人说他是疯子了,还争相仿效他种起了药材。看到自己的努力有了成效,乡亲们转变观念开始大力发展药材了,他一方面继续往返山东充当“小学生”学技术,回家后自办培训班,免费向群众传授施肥、喷药等种植技术。在他的影响和带领下,小沙江地区迅速掀起了种药高潮。通过三十多年来的努力,小沙江几乎户户都种植了金银花、白术等中药材,中药材种植面积达9万亩,其中金银花种植面积近7万亩,年产值达2亿多元,近80%的种植户仅药材一项收入就在1万元以上,其中年收入在5万元以上的种植户达到了25%。

      开药铺 ,拓宽销售大渠道

      在中药材生产的初始阶段,药材销售都是依赖邵东及山东等地的药商前来收购,价格完全掌握在外地药商的手里,药农增产但不增收的现象十分普遍。为破解中药材销售难的问题,他先后10余次到广东、山东、广西、邵东等地考察药材市场。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 1980年,他第一个在小沙江镇开设了一家药材购销店,以信誉取信于药商,以优质、价平招揽药商,吸引广东、广西、山东三省60多个中药材购销商前来购货,当年销售中药材400余吨,交易额180多万元。为了拓宽对外销售渠道,及时掌握市场行情,1981年他还把大女儿安排在广东清平药市开了一家中药材购销店,在破解小沙江中药材销售难问题的同时,他自己也收获了巨大的财富,年均销售利润近20余万元。在他的影响下,有条件经营中药材的群众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了出来,小沙江中药材销售队伍日益壮大,经营能手日渐增多。

      目前,小沙江镇已在镇城区建成了中药材一条街,有金银花购销有限公司3家,中药材购销门面300余个,专业销售人员1100余人,在山东、河南、广东等二十多个省市设立了上百个销售窗口,药材产品远销全国20多个省市,年销售中药材近2万吨,其中金银花9000吨,中药材总销售额近3亿元。如今的药市街已成为小沙江财富的象征,60%以上的药商年收入都在10万元以上,总资产在500万元以上的药商有近20余人,小沙江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金银花集散中心。

      建基地 ,搞好科学示范

      上世纪90年代,小沙江药材生产、销售已初具规模,中药材产业已成为小沙江的主导产业。但在推进中药材产业化的过程中,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了出来:金银花植株老化,品种单一,产量不高;种植加工方式粗放,产品质量跟不上市场需求。作为中药材产业的发起人,他敏锐地感觉到了这些问题背后所蕴含的危机,也充分意识到了推广金银花品种改良和标准化种植已迫在眉睫。

      1996年,他争取到县科协的支持,投资100余万元在小沙江镇文明村太湖凼租地600余亩建成了一个金银花标准化种植基地,主要从事金银花苗木培育、品种改良并积极推广标准化生产。为推进品种改良,他多次聘请县科技、农业、林业等专业技术人员到基地现场指导,相继培育出了“金蕾一号”、“太湖”、“银针”等金银花优良品种,年供应良种苗木100余万株,年产值近200万元,带动全镇年均品种改良面积达5000余亩。在他的示范带领下,小沙江中药材协会会员先后建好了崇木函、响龙、岩背等十余个中药材苗圃场,成功培育出了“太湖系列”、“湘蕾系列”等优质品种;名贵药材天麻繁殖也有了新的突破,从室外搬进了室内、地窑繁殖,产量效益成倍增长。在标准化种植上,他以太湖凼标准化种植基地为平台,示范引导广大药农积极推进金银花标准化种植,实现无公害化生产。目前,小沙江镇建有白银、太湖凼、龙坪、杉木坪、岩背5个金银花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基本杜绝了使用剧毒农药的行为,药材质量、药效有了明显提高。太湖凼种植基地多次被评为市、县“优秀科普示范基地”,2007年还被评为“湖南省优秀科普示范基地”。

      抓监管,打造药材高品质

      随着中药材产业的不断发展,小沙江中药材的种植面积、产量都有了显著增加,销售队伍也日渐壮大。极个别药商为了个人利益对金银花等中药材掺杂使假,严重损害了小沙江中药材的对外形象,导致很长一段时间内部分客商一谈起小沙江中药材就直摇头,药材价格也直线下降,严重制约了中药材产业的发展。

      为突破中药材产业的发展瓶颈,2000年,在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他牵头成立了小沙江中药材协会,吸收小沙江镇、麻塘山乡、虎形山瑶族乡等地174名药农、药商为成员,协会以“服务药农、发展经济”为宗旨,他则被广大会员推选为协会会长。为确保药材经营有序,他带领协会成员主动配合工商、公安等部门,重拳出击,打击掺杂使假行为。他自己则当起了药材市场的 “义务监管员”,坚持每天都到药市街走一走、看一看,查处掺杂使假行为。2005年,一药商将药厂金银花废渣运回小沙江进行掺假,他获悉后,立即上报工商、公安等部门,组织中药材协会成员对其进行查处,焚烧了12吨劣质金银花产品,价值20余万元。事后,许多不法药商曾威胁、恐吓他及他的家人,许多朋友也劝说他:你既不是政府工作人员,又不是工商干部,何必这么较真得罪人。他听后斩钉截铁地说道:我是药材协会会长,打击掺杂使假行为是我的份内之事,只要有人掺杂使假,我就要坚决对其进行打击,我绝不能容忍几个不法奸商毁了小沙江整个中药材产业。据统计,自2000年以来,他共参与打假行动10余次,查处劣质药材近30余吨,总价值100余万元。通过近几年来的努力,掺杂使假现象得到了有效整治,药材质量明显提高,小沙江中药材在市场上也逐渐行销起来,广受药商亲睐,药材价格也一路上涨,金银花从以前的10元一公斤上涨到了32元一公斤。2003年非典期间,小沙江金银花价格曾一路狂飙至80元每公斤,广大药商都收获了巨大的利润。事后在税务部门征收个人所得税过程中,他主动上缴个人所得税,并积极动员其他药商上缴个人所得税共计32万余元,其中他家就上缴了10万元。在他的领导下,小沙江中药材协会多次被评为省、市先进单位,2008年、2009年分别被评为“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

      天道酬勤,通过多年的努力,他已拥有资产上百万,中药材面积600余亩(租赁),四个女儿分别在广东、广西、黑龙江开设了有一定规模的药材店。小沙江也已建成为全国第六大中药材生产基地,并享有“南国药乡”、“中国金银花之乡”的美誉。已年逾花甲的他,虽然已不再是小沙江最富有的药商,但依然是中药材种植和销售的领头人,他为小沙江中药材产业发展所倾注的心血、付出的汗水以及做出的贡献将永远深烙在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史上,他那“药材大王”的美名是任何人都无法撼动的。

    邵阳新闻

    湖南新闻

    名企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