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魏先刚:德育天地的拓荒者
    发布时间:2011-06-19   来源:  记者:

    刘遵炳

      怀着对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的无限憧憬,怀着对国家的教育教学事业的满腔热情,怀着对社会的知恩感恩图报的深情厚意,他从师范毕业后,高兴的走上了教育教学岗位,先后担任过中小学班主任、教导主任、政教主任、现任隆回县司门前镇孙家陇完小校长的魏先刚同志短短的几年教学生涯,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十余次评为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获县嘉奖,参与的《开展三结合教育 提高育人水平》课题研究获国家级二等奖,主持的魏源思想文化研究课题获省级一等奖,2009年由于学校的德育工作突出学校评为国家级优秀学校,在司门前中学任政教主任期间率先启动感恩教育,关注留守学生,探索德育课题研究,唤醒了学生,让学生沿着健康、快乐、幸福的方向稳步昂首阔步。

      启动感恩教育

      长期以来,学校始终把感恩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线,他清醒地意识到:现在的很多学生生活条件太好,生活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中,要钱有钱,要吃有吃,他们把父母的付出视为理所当然,根本无视父母以及爷爷奶奶的辛苦付出,只知享受却不知回报,为此学校精心设计,他于是在学校全面启动“算算亲情帐,感知父母恩”主题教育活动,运用理念支撑,活动引领,细节渗透,文化熏陶等有效的策略,帮助孩子们找回感恩的心,领悟生命的真谛。

      首先利用国旗下讲话、主题班队活动,让孩子们知道什么是感恩,为什么要感恩。平时,加强学生的感恩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精心策划了丰富多彩的寓教于乐的感恩活动 :如收集温馨照、算算亲情帐、讲讲亲情故事、写写感恩信。孩子们把童年生活中父母、老师对自己关爱的照片收集起来,用文字记录照片拍摄时间、地点,以及简要的情节,并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这些定格的温馨照片,使孩子们瞬间找到了失落的感恩之心。他们逐渐明白原来平淡的生活中处处充满了爱的哲理。

      班级主题班会上,班主任老师邀请了部分家长也参加了主题班会,当学生当着家长的面,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达对家长的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时,家长情不自禁与自己的孩子相拥而泣,谁能说这样的德育工作没有意义、没有效果呢?随着感恩教育活动的不断深入开展,这类感动也层出不穷,“学生变得懂事了,也能体会到老师的一片苦心了,也能理解老师的教育行为,不盲目抵触了……”很多班主任都这样反映。

      为了让感恩行动看得见,摸得着,运用以小见大,以点带面的策略,提出了三项感恩作业,就是让孩子用一句话向父母表示感恩;用一个举动为父母消除疲劳;一天当家为父母分担家务。要求孩子们每星期至少做一次,并且能够持之以恒地做下去。最让孩子们受益的是,通过与父母交流他们开始关注父母的喜好,了解他们的心愿,记住他们的生日。孩子们会在不经意中给父母长辈送去最温馨的祝愿。他们还试着通过自己的努力给父母带去进步的喜讯、成功的喜悦。

      为了得到家长们的配合,学校还专门拟写了一份致全体家长的公开信,希望家长们能够督促孩子积极参加感恩活动,多给孩子赞赏和鼓励,多为孩子提供机会,培养他们知恩报恩的行为习惯;同时也希望家长们能做孩子的榜样,孝敬长辈,心存博爱,多带孩子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和爱心捐助等。还邀请家长讲有关孩子们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养育爸爸、妈妈的艰辛和爸爸、妈妈如何回报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养育之恩的故事,从而培养孩子正确的责权观:在付出的同时,要有意识地让孩子看到、感觉到,进而要求孩子也要尽相应的责任和义务,逐步让他们在享受拥有的同时懂得回报,养成感恩的心态和习惯。各班班主任把学校开展的感恩教育活动介绍给家长,家长们把孩子在家中的感恩活动记录下来,比如与父母道晚安、给父母夹菜、为父母捶背等。

      “感谢贵校对我孩子的精心教育,他现在比以前懂事多了,每次回家能主动帮我们做点事了,晓得了父母为他付出了很多,他还要求给我洗一次脚,我还真不好意思呢……”这是其中一位家长给学校的回信,也是对学校长期以来开展感恩教育的一份回馈吧。他把学校开展感恩教育的情况,连同学生写给家长的感恩之信一并汇给家长,很多家长收到信后百忙中抽出时间回信对学校表示感谢。

      在构建网络的同时,还大力营造感恩文化。组织学生观看《建国大业》《妈妈再爱我一次》、《漂亮妈妈》等感恩电影,并作观后交流,学生们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他还组织学生学唱感恩歌曲、诵读感恩文章、讲述感恩故事等等。感恩文化成为校园内最亮丽的风景线,成为校园内最和谐的生活篇章。一批批有感恩心的青少年茁壮成长起来。为了使活动有的放矢、落到实处,他精心的制作了月活动方案,并把工作详细安排到每一周。全体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共同营造的充满爱心的大环境中,从“接受爱”到“表达爱”,从知恩到报恩,逐渐形成了良好的道德品质,成为知恩图报、心存博爱的人。

      他在学校还开展了号召学生向老师献真情活动,自选“八个一”(写一封信,谈一次心,做一张贺卡,献一束鲜花,提一个建议,表一个决心,送一句话,写一首诗歌等)来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每年教师节,各班都举行形式多样的庆祝活动,与老师共度美好时光:有的班级学生捐钱买蛋糕与老师共度佳节,有的班以表演的形式祝老师节日快乐,有的班级学生还把父母请到学校参加庆祝活动。这样的活动不仅提高孩子们尊师重教的思想,同时也感动了老师和家长,让老师和家长的心灵产生了感激和爱,老师和家长又把这份爱回报给自己的孩子们。我们把每一年的教师节称之为我校的“爱的盛宴”。

      关注留守学生

      随着市场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效益的驱使,有许多年轻的家长远离家乡,外出务工、经商等,将子女托付给亲戚、朋友代管,从而形成了所谓的“空巢”家庭、留守学生。当前关爱留守学生的活动正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去年开始,他高度重视,不仅精心设计了此次家访方案,并成立了由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的专班,在去年2月1日对学校留守学生分布的班级的班主任进行了活动宣传,并与其签订了《司门前孙家陇完小关爱留守学生教师家访责任状》,让每名教师承载着学校的关注,带上爱心、知识、与祝福,走进留守学生的家庭,谱写了一曲动人的教育和谐之歌。

      家访是学校与家庭联系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学校教育构“三位一体”的重要纽带,是教师与家长相互沟通的一座桥梁,是教师送教育上门的有效方式,也是拉近教师与学生距离的有效手段。为了强化学校、教师的服务意识,努力实现“学生成才、教师成功、社会放心”的目标,树立广大教师的良好形象,学校领导十分重视这次家访活动。学校特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德育主任、各年级蹲点领导、留守学生所在班级班主任为成员专班。学校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为此次家访工作的筹备会,确立了“将爱心、爱意倾注留守学生群体”的活动宗旨,提出了“家访要注重实效,不走过场,要在认真、精细、实效下功夫”工作要求,提出了“在家访过程中,教师要态度和蔼,方法适当。对学生以正面肯定、积极鼓励为主,真实、客观地将学生的校表现反映给被访家长;家访时可请学生在场参与,便于教师、家长、学生三者之间的交流沟通。随后,学校向所有教师下发了《司门前孙家陇完小开展关爱留守学生教师假期家访活动方案》,并请每名家访教师同学校签订了《司门前孙家陇完小关爱留守学生教师家访责任状》,学校把家访活动作为教师强化服务意识,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水平和工作质量的好机遇。

      此外,学校专门为留守学生开设心理话信箱,设置心理咨询室,安排有丰富经验的教师进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消除孤独、自卑、胆怯、自暴自弃等不良心理。教师对帮扶的留守学生要加强心理沟通,及时解决他们心理上的困惑,解开他们思想上的疙瘩,不断增强关爱实效。

      家访行动在他的高度重视,全体家访教师的认真配合下,访问了学校现有的15个留守学生家庭,用爱心浇灌了缺失爱的这些孩子的心灵,用行动表达了学校对学生的爱。尤其一老师在家访活动中表现尤为突出,她不但认真落实了责任状中的各项要求,同时还自掏腰包为家长购买了有关家庭教育的书籍,并用半天的时间为学生检查寒假作业,并对其作业中的重难点进行细致的讲解,使家长深受感动,积极表示将在今后加强对孩子的关注,同学校携起手来,更好的培养和发展孩子。总之,留守学生是当前的一个社会问题,全社会都要关心、关爱留守学生,关注留守学生问题,学校更应该站在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政治高度,扎实解决好留守学生问题,为社会培养出一代合格的接班人。它留给学校的启示和老师们太多感触和思考,它将促使学校在新的学期更加重视对留守学生的关爱,开展更多有益的活动去传递爱,让每一个孩子都能身在一片蓝天下,共享幸福、健康的童年时光。

      探索德育课题

      一位学生问古希腊教育家、哲学家苏格拉底“怎样才能成功?”苏格拉底说:“我带你搞个试验,你感受感受。”于是,苏格拉底带这个学生走到河里,把学生的头按到水中,过了不到一分钟,学生已憋得受不了,全身猛地向上一拱,头露出了水面,苏格拉底问学生,“有什么感觉?”学生说:“水下没有空气,快把我憋死了。” 苏格拉底说:“这就对了,当你对成功的渴望像需要空气一样时,你离成功就不太远了。”如果学生问我们现在的老师“怎样才能成功?”我们的老师就会给他讲:要想成功就要从小事做起,要想成功就要有奋斗目标,要想成功就要刻苦学习等一番道理。显然,两种教育方式是不同的,前一种是用体验的方式让受教育者去领悟,教育者再加以引导。后一种是用语言传授的方式让受教育者去接受。在传统主题班会中,基本是以后者的教育方式为主。即使表面形式上是学生在演讲或发言,实际上学生说什么与怎么说都是按教师的旨意进行,只不过是将语言传授换了一种形式罢了。

      长期以来,中小学班主任利用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德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特别是在帮助学生掌握道德知识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传统的主题班会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即教育方式与学生道德学习方式还有不相吻合的方面。人类道德的学习可分为道德事实知识的学习、道德规范的学习和价值、信念的学习三种形式。在这三种道德学习形式中,前者属于认知性学习,而后两种则基本上是情感体验性学习。认知性学习十分重要、不可或缺,但情感体验性学习同样不可或缺,甚至更为重要。其实,中小学班主任利用班会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重点是进行道德规范的教育和价值、信念的教育,而传统主题班会缺乏的正是与学生后两种道德学习相匹配的“体验性”教育方式。

      魏先刚校长重点研究改进传统主题班会,为了凸显以体验为核心的知情意行整合的教育方式,将“主题班会”改为“德育主题活动课”,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德育主题活动课的课型。

      德育主题活动课是指班主任依据社会需要和本班学生成长需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思想品德形成规律,有主题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道德学习活动的一种课程形式。德育主题活动课不以传授系统的道德知识为主要任务,而是强调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丰富或调整原有的认知结构,探求在具体情景下的最佳行为方式。

      经过一年多的实验与推广,德育主题活动课已成为班主任对本班学生进行教育的有效载体。通过对学生问卷调查、访谈和班主任座谈所获取资料的整理,其效果主要体现在:

      1、激发了学生道德学习的兴趣。主题活动课给学生提供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空间,学生全员参与、全身心参与到课堂上来,表现出极高的积极性,使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去年调查学生对主题班会的态度,百分之六十的学生对主题班会感兴趣,今年调查学生对德育主题活动课的态度,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对主题活动课感兴趣。

      2、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传统主题班会缺乏“活动体验”的教育方式,因而难以引发学生的情感和自身经验,其结果会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学生掌握了道德知识却没有相应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另外一种情况就是学生在感觉到有约束的环境下,“不得不这样做”,在感觉到没有约束的情况下,就“自由自在”,因此,这样的德育可能会培养出知行不能做到统一的“人格分裂”者。主题活动课强调以活动为载体,培养受教育者形成与一定道德规范相一致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及道德信念等,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3、为学生积极地适应社会生活奠定基础。主题活动课创设的教育情景取材于社会生活及学生日常生活,学生在其情境中进行着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积累着对生活的理解和反思,掌握了积极适应社会生活的技能,学会在不同的情境中如何去正确行动。调查问卷表明:百分之九十的学生认为上这样的课有收获。有些学生在问卷中回答:“学到了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今后遇到这种情况我就知道怎样做了”。

      德育主题活动课的基本模式是:以创设情景为导入,诱发感悟;以分享交流为手段,提高认知;以导行为目的,促人格健全发展。

      该课的教育模式与学生道德学习方式基本吻合,通过活动体验统领学生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在学生自我体验和领悟、自主判断和选择以及道德实践的过程中教师给予恰当的引导,德育内容正是通过这一有效方式深深的植根于学生心灵之中。

      总之,德育主题活动课体现现代教育理念,符合学生道德学习特点,具有可操作性,通过在学校的推广,一方面使班级德育充分焕发了自身的魅力和影响力;另一方面,有效地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坚定的信念,不懈的追求,使魏先刚同志在德育工作中做出了突出成绩。现在他正以百倍的努力和更加勤奋的工作态度在司门前孙家陇完小这块沃土上辛勤耕耘,去开创德育教育教学工作的美好明天。

    邵阳新闻

    湖南新闻

    名企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