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亦斌 黄书云
在邵东县黑田铺乡中间坝村,只要一提起退休干部黄桂球的名字,男女老少都异口同声地称赞他是为群众谋利益的好党员。他热心公益事业,捐款5万多元,带领群众引自来水、修了3条路、架了2座桥,对困难群众扶贫济困,在群众中树立了共产党员的良好形象。
修通致富路
黄桂球是1956年入党的老党员,先后担任过大队书记、信用社干部。退休后,他到邵东县城打工,积攒了几万元。
2000年农历正月初一,黄桂球带着孩子回到老家拜年。他看到村里由于受自然条件所限,群众的生活还没有彻底摆脱贫困,心里就萌发了改变家乡落后面貌的念头。他想:自己是个老党员,不愁吃,不愁穿,只有想办法帮助村里搞建设、造福后人,才能对得起共产党员这个称号。“要想富,先修路。”他决定带领群众修路架桥,改变落后的交通状况,改善群众的生活条件。当年,他捐款3450元,和几个老党员一起,自发筹资,修通了积厚路。
黄桂球等老党员热心公益事业的热情感动了村里的群众。他们找到黄桂球说,该村7组所在的岩坪岭距山下的公路有1580米,山高坡陡,无路可行,70多名村民的生产生活全靠肩挑手提,山上的农产品无法运下山;村党支部于1999年冬季开始组织人力动工修建这条中岩路,但由于工程艰巨,资金缺乏,到2000年才完成一半的工程量,最后停了下来。他们要求黄桂球领头,带领大家把这条路修通,让岩坪岭的村民早日过上好日子。
群众如此迫切的要求,让黄桂球决心为村里办公益事业的心再次热了起来。他不顾自己身体不适,每天往返中间坝至岩坪岭三次,耐心做群众的思想工作,并带头捐款2000多元。在他的带动下,岩坪岭的几十个村民下定了“一定要修好路”的决心,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再次热火朝天地大干了起来。邻近的南木村被黄桂球和村民们修路的热情感动了,也主动送来1500元钱用于修路。
“人心齐,泰山移。”2005年,连接岩坪岭与中间坝的中岩路终于修通了。路修好后,岩坪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原来因交通不便而积压的农副产品一下子成了畅销货,村民的日子一天天好了起来。
架设连心桥
修了路,黄桂球决心再解决中间坝村村民心中的另一块“心病”--架设连接马金河两岸的桥梁,进一步改善交通状况。
中间坝村是个只有620多人的小山村,被一条马金河分成两半,河东的几个组因为交通不便,村民的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群众迫切期盼修建桥梁。
2003年,黄桂球决定首先架设中台桥,并主动捐款5450元。在他的带动下,村民们很快就筹集了修桥资金,大家利用农闲时间动工修桥。经过几个月时间的建设,一座钢筋水泥桥顺利竣工。
2006年冬季,黄桂球根据村民的意见,决定再在马金河上修建一座中上桥,解决4组群众出行难的问题,并又主动捐款2000元作为启动资金,并亲自参与设计施工。4组的群众被黄桂球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动,纷纷捐款捐物、投工投劳,很快,又一座钢筋水泥桥横跨在马金河上。村民们高兴地说:“如今中间坝,桥上响喇叭;物质用车运,人人笑哈哈。”
引来幸福水
经过几年的努力,中间坝村的交通状况变好了。黄桂球打算为村民解决吃水难的问题。
中间坝村坐落在马金河两岸,近一半的村民一直饮用河水,既不卫生,也不方便。黄桂球找到陈明桥、唐学华等村民商量如何解决吃水难的问题,大家提议引进岩坪岭的那股天然泉水,却担心引水工程投资大,担心搞不起。黄桂球先后三次实地考察,对整个引水工程进行了预算,并捐款2000多元,买了一车材料,亲自带领村民在灌木丛中挖坑埋管,苦战六个月,终于铺设了近2000米长的管道,修建了两个蓄水池,把岩坪岭的天然泉水引进了村里90%的村民家中,村民彻底告别了饮用河水的历史。
(编辑:肖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