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何进成:36年写下58本村情日记
    发布时间:2009-07-07   来源:  记者:邵阳记者站

    本报记者 谭登 通讯员 石颂军

          60岁的何进成,先后担任新邵县陈家坊镇杉木村文书和村党支部书记36年。他从当村干部之日起,写“村情日记”一天未断,如今整整写了58本。一本本样式不同、封皮发黄的日记叠起来,有将近1米高。这些日记记录民事、村事、国家事,成了杉木村的民情簿、发展史。翻看他的日记,依稀可见我国农村36年的发展轨迹。

    上任之初:记工分,调解村民扯皮吵架

          1973年,24岁的小伙子何进成从部队复员回乡,当上了大队文书兼生产队长。何进成说,那时干完一天的活,回到家中第一件事就是要记下每位社员的工分,并记下第二天怎样带领社员造肥。他曾在日记中写道:“国家工业落后,化肥产量少,队里又穷,只能自己想办法积肥。”
          何进成的日记里记录了大集体年代的许多往事。当年,社员靠工分分粮食,扯皮吵架的事情很多。大队干部白天带领大家出集体工,晚上经常要下到生产队处理各种纠纷。1977年4月,正是农忙时节,第3生产队社员在田里插秧,一社员上田坎歇息抽烟,另一不抽烟的社员见状也上田坎歇息,并对他说:“你抽烟可以耍,难道我不抽烟就不可以耍吗?我又不能比你多记点工分。”两人因此发生口角,在泥里滚打,并声称“收工后还要再打”。收工后,何进成顾不上吃晚饭,找他俩谈心,两人重归于好。而何进成回到家,已是凌晨1时。
          从老何在困难年月写下的日记里还可看到,他用自己复员时部队发的80斤粮票,支援队里两位缺粮户半干半稀地吃了大半年。他去县里开会要走30多公里的泥巴路,还要自带被子、碗筷等。

    上世纪末:催公粮,开展计划生育工作

          翻开何进成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日记,收公粮、交提留以及计划生育工作、给村民送信等,占了大部分内容。“一到收公粮、交提留时,村干部就要带头交,还得挨家挨户催交。那时的工作真不好做。”老何说。
          1991年10月14日,村干部和镇驻村干部李某到村民何某家收公粮、农业税和村提留款。何家当时贫困,一时拿不出钱。镇驻村干部李某硬要何某交款,否则就抬他家的猪和家具。何某当场与李某大吵。当时任村文书的何进成把何某叫到一边,自己掏出480元,帮他交清了农业税、教育费附加等。何某感动得流下热泪。
          何进成在当天的日记里写道:“群众99%是好的。由于家庭贫困,对上交款项难以承受,干部应多做群众工作,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不能以势压人,这样,群众才会与干部心连心。”
          那时候,计划生育工作是“天下第一难事”。1992年3月,杉木村一位姓朱的妇女想生个男孩,计划外怀孕。村干部多次上门,耐心讲“生男生女都一样”、“少生快富”的道理。正值春耕时节,这位妇女的丈夫在外打工,何进成便与其他两个村干部帮她家翻耕了2亩多责任田。女村民很是感动,主动到镇计生服务所做了计生手术。
          当时村里还没有电话,村民与外联系主要靠书信。作为村文书,何进成经常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帮村民送信。他每天都把这些事记在日记里,10多年没有丢失一封信件。

    新世纪初:记录农村民生之变

          进入新世纪,农业税减免、村里通自来水、户户通电话、家家看上有线电视、水泥公路通到农家院落、看病能报销、读书免学费、互联网入农家……在何进成的日记里,一笔一笔记得清清楚楚。
          已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何进成,把村里生活困难的家庭,如孤寡老人、独生子女户、军烈属等,都记在日记本上,详细写下帮扶措施。村民罗秀英的丈夫患肺癌去世,子女年龄小,家庭生活困难。村民为她捐款5000多元,帮她一家渡过难关。这些都记载在何进成的日记里。
         近年来,杉木村发展很快,变化很大,先后被评为综合治理先进村、计生先进村、文明村。村党支部也被评为先进党支部。但何进成没有满足,他在2008年1月的日记里写道:“建设新农村一是要提高村民的文化科学知识水平;二是要修好村级公路;三是电力扩容,搞好村里的农网改造。”他和村支两委其他同志一起,带领村民艰苦奋斗,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2008年底,村农网改造全部完成。村里还办起了远程教育点,不少村民通过远教掌握了一至两门实用技术。今年4月初,村里又筹资50万元,修建了一条2公里长的水泥公路。
         走进杉木村,一排排整齐的小洋楼拔地而起,掩映在绿树丛中。如今,村民们的生活变好了,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何进成的日记里,也开始记下一幅幅新农村的美丽画卷……
       
    (稿源:7月7日湖南日报)

    邵阳新闻

    湖南新闻

    名企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