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珊 刘宇
“只要看到她那张笑脸,我们的心里就特别暖和、舒畅!”这是双清区火车站乡敬老院的老人们发自肺腑的感慨。
今年49岁的戚晓华,现任火车站乡莲荷村计生专干、火车站乡敬老院副院长,曾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脱贫致富带头人、市“三·八红旗手”。
孝敬父母 感人肺腑
说起戚晓华,80岁的婆婆肖根英露出一脸幸福的微笑:“要是没有这么好的儿子、儿媳,我这把老骨头前几年就没喽!”
那是2000年的除夕,临近吃年饭时,搀扶肖根英到餐厅吃饭的孙子发现老人突发高烧。高烧达41摄氏度的老人很快就昏迷了,并出现大小便失禁等症状。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全家上下当即请附近一位医生赶来救治。医生翻了翻老人的瞳孔,发现已经有点放大,且气息十分微弱,就婉转地说:“你们还是做好心理准备吧!”看过一些医书的戚晓华并没放弃,她赶紧用酒精为老人擦拭身子降温。全家人忙了一个多小时,老人的体温逐渐下降到39摄氏度,人也慢慢清醒。次日,戚晓华又请医生为老人验血、打针、开药,每天花费一千多元的医药费,终于使老人化险为夷。
2001年,肖根英患了腰椎突出症,除了服药、打针外,还得每天按摩。戚晓华在医生的指导下,每晚为母亲按摩,陪她说话聊天。过了几个月,老人身体康复了。肖根英告诉笔者,她爱吃鱼,儿子和媳妇总会细心地去掉骨刺,将鱼肉送到她嘴边。戚晓华十几年如一日,每天早晨为她冲蛋汤喝。原来,自从公公去世后,戚晓华一直主动承担起赡养婆婆的义务。她每天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婆婆跟前问寒问暖、端茶送水。闲暇之时,还说些外面的精彩故事,让老人开心。碰上老人生病住院,戚晓华往往在床前搭个便铺,昼夜守护,从无怨言。肖老太看着儿媳,又要为村里的工作操心,又要照顾自己,总是劝她请个保姆。可戚晓华说:“妈,您就别担心我了,侍候您是我们应尽的义务。再说,请保姆侍候您我还不放心哩!”
在戚晓华夫妇的精心照料下,80岁的肖根英老人如今身板硬朗,耳聪目明,有时清闲还能飞针走线,缝缝补补。老太太说:“我能有今天的好日子,一是托共产党的福,再就是生了个大孝子,娶了个好儿媳!”
热爱事业 无怨无悔
2005年,在市、区领导的重视与关心下,火车站乡党委、政府决定在莲荷村内修建火车站乡敬老院,让乡内的老年人能“老有所乐”、“老有所养”,为老年人谋取福利,并任命戚晓华为敬老院副院长。
“万事开头难”。戚晓华得知这一消息之后,深感身上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但是很快,她便进入了工作角色,配合乡里的干部将有关事宜理清,便风风火火地忙碌起来,着手进行院址选点,做好征地准备,联系施工人员,购买建筑材料,工地上总能看见她忙碌的身影。记得那是一个炎热的下午,烈日当头,戚晓华仍在工地上忙碌着,豆大的汗珠从额头上往下滴,衣服早已湿透。突然,她两腿发软,一只腿跪在地上,一只手吃力地扶着石砖堆。“情况不对,戚晓华可能中暑了。”在一旁的村干部谢荣华立刻将她扶到通风的地方坐下休息,买来十滴水立马服下。半个小时后,戚晓华苍白的脸上才有了血色。下午,烈日西下后,戚晓华不顾大家的劝阻,又跑到工地上干了起来。她总是说:“没事,敬老院能早一天完工,老年人就能早一天搬来安享晚年,多好!我这点付出,算不了什么!”
施工完毕后,戚晓华与乡民政办的干部一道,将全乡辖区内的五保老人一一接到敬老院居住。老人们一看到戚晓华那张笑脸,就像见到了亲人一样,是那么的贴心、那么的亲切。
照料老人 传为佳话
戚晓华长期孝敬、照顾、侍候老人,在当地传为佳话。本村有一困难户——黎哲秀老人,她经常帮老人义务洗衣服、打扫卫生、种些新鲜的蔬菜,有时自己掏钱为老人添置生活物品,每逢过节总要送些可口的菜肴。黎哲秀老人总是赞不绝口,逢人便说:“晓华是个大好人,比自己的孩子还要亲。”
现在,戚晓华长期居住在敬老院,每天晚上都要起来查看几次,询查每间屋子,看是否有哪位老人有病疼。2006年5月的一天晚上,哑巴刘上生老人,突发急性阑尾炎,痛得在床上打滚。这时已是深夜12时多,戚晓华在查房时第一时间发现后,立即扶起老人,敲开村卫生室医生的房间,使老人在最快的时间里得到了救治。第二天早上,在缓解疼痛之后,戚晓华立即陪同刘上生老人到市第二人民医院进行检查、诊断,住院治疗,11天后,刘上生老人康复出院。
说起戚晓华,陶老太太热泪盈眶。原来,老人因病摔倒,导致下肢瘫痪已有几年时间。住进敬老院后,戚晓华无微不至地照顾老人,帮她端屎倒尿,清洗脏衣裤,每天帮老人擦洗身子,将热饭热菜送到老人手里,让老人在敬老院里安享晚年。戚晓华总是说:“老人们一辈不容易,吃了很多苦。做晚辈的应该出自真心的对老人好,好好孝顺老人,关心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