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新宁县委书记 秦立军
新宁县位于湘西南,辖18个乡镇474个行政村,总人口63万。境内世界自然遗产崀山享有“丹霞之魂、国之瑰宝”美誉。近年来,我县坚持生态理念统筹城乡发展,把建设美丽乡村与发展文化旅游紧密结合,让美丽乡村为生态崀山处处添景,给小康生活层层添彩。
一、造林增色,山河披绿装。倡导“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不断扩大森林覆盖率,努力建设绿色银行,培育生态宝库,实现绿满乡村。一是造林扩面。务实高效造林,三年共完成造林12.3万亩,建成示范基地65个;连续三年造林超省定任务的30%;连续三年森林覆盖率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现已达到70%。今年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县”称号。二是护林固本。出台了《关于加强林业生态建设的决定》和《新宁县森林防火办法》,每年投入封山育林专项资金600万元,县乡村三级分别成立护林机构,聘请355名村级护林员。全县新增封山育林面积66.5万亩,连续三年全县没有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三是活林强基。“不砍山也能富”。将珍稀苗木产业发展与“三边”、“四旁”绿化相结合,建立珍稀红豆杉大苗基地3万余亩,县林科所纳入全省10个珍贵树种苗木培育示范基地。全县厚朴种植面积达10万亩,群众每年获利2800万元。推动铁皮石斛产业化,面积达320亩,每年产值1.1亿元。
二、城乡同治,家园变花园。坚持城乡生态一体化、城乡治理同步化,全面改善城乡人居环境。一是城镇美容乡村化。把乡村自然元素融入城镇化,按照山水旅游城市定位打造美丽县城,将保护性开发2.1平方公里的古城区,拆除了两座在城区冒烟的工厂。县城建成区面积较五年前扩大了3倍,森林绿地扩大4倍,新增城市绿化面积65公顷,完成河道绿化23公里。实施城区环境整治“八大工程”,有效根治了垃圾乱飞、交通不畅、棚栏乱搭的“城市病”。二是乡村治理城镇化。把管理城镇的方法运用到乡村,发动10万名干部群众深入到各村组,清理垃圾,整治村容。各乡镇成立农村环境整治机构,每个村建立保洁员队伍,推行定置管理。把全国生态示范县建设、武陵山片区扶贫攻坚、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项目联合打捆,每年整合各部门资金3200万元集中投向农村环境整治。乡村环境变优美,催生了崀山和白沙两个湖南旅游特色名镇,打造了三星村、岩口村等14个全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三、文化活脉,乡村展新姿。新宁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丹霞自然文化、湘军楚勇文化、舜帝文化以及湘西南民俗文化是崀山美丽乡村的灵魂。一是旅游搭台挖掘乡村文化。崀山旅游的深度开发加快了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演艺公司、民俗表演团进村入寨开发文化节目,“采茶灯”、“哭嫁歌”、“打铜锣”、“祁剧”、“扁担戏”、“傩戏”等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节目走出乡村搬上舞台。抓好古村落和名胜古迹的保护,西村坊民居、白沙古镇、刘坤一宗祠地石田村等古村古镇借旅游扬名,成为旅游新热点。二是农民唱戏活跃乡村文化。把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作为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文化惠民政策建起了18个文化站、320个农家书屋、19个村级文化小广场,全面改善乡村文化设施,增加农文化活动场所。引导农民唱家乡戏,传承民俗文化。黄金、麻林瑶族乡村民演艺的《瑶寨音(竹)韵》节目进入全省“欢乐潇湘”文艺汇演决赛并获三等奖。三是文明新风净化乡村文化。率先实施文明新风“十进”农家活动,全面倡导“讲文明、改陋习、树新风”,深入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评选活动,两度荣获省级文明县域称号,涌现出全国道德模范人物唐中和、全国优秀志愿者蒋科、全国五好文明家庭黄锡等先进人物。高桥镇、黄龙镇三星村分别跻身为全国文明村镇行列,全县创建省级文明单位6个、省级文明乡镇3个、省级文明村(社区)2个。
四、旅游富民,绿色奔小康。积极寻求绿色路径,发展绿色经济,奔向绿色小康。一是树立绿色小康理念。不以破坏生态为代价推动经济增长,不唯GDP增长来考核干部政绩。把绿色小康的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城乡整治等重点工作细化成20条硬性指标纳入绩效管理。推行绿色招商,符合“两型”要求的项目优先落地,过不了环保关的项目一律不能落地。二是开拓绿色小康路子。把文化旅游作为全县战略性支柱产业来抓,以崀山生态旅游为龙头,挖掘乡村景观、民俗文化、优势产业等资源,把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作为新方向,推动农业园区向休闲景区转变,建起了永丰生态脐橙园、满师傅生态观光园等12家旅游接待点,发展125家特色星级农家乐,年接待游客10万人次,实现产值2.85亿元。三是形成绿色小康效益。绿色小康与美丽乡村融为一体,不断放大生态崀山的品牌效益。新宁先后被评为全国生态旅游百强县、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县、湖南省旅游强县、全省旅游发展十佳县。近三年以来,全县接待游客人数年均增长30%以上,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29.8%以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加快,全县经济总量、质量、均量大幅提升,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高于全省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