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部收录中华著名烈士书中的烈士邓益事迹
邓益烈士墓位于邵阳市北塔区田江街道田江村,墓地山林掩映,墓前硬化了水泥路,安装了路灯。
革命烈士邓益之墓
邓益(1907年—1928年),原名邓清贞,字淑华,1907年出生于宝庆府城武圣街(现大信街)。她自幼聪慧过人,因母亲去世得早,身为私塾先生的父亲邓涵池视为掌上明珠,予以悉心培育。她幼小年纪就能背诵《幼学琼林》《四字女经》《唐诗》《四书》中的大量诗篇,并擅长刺绣,写得一手清秀的毛笔字。
她16岁那年考入了爱莲女校职业部学习缝纫技术,后因成绩优异,升读师范部,并自己更名为邓益,立志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邓益的嫂子也早早就去世了,她自己从小失去母爱,因而对嫂子留下的三个侄儿侄女视同己出,一边求学,一边还要料理侄儿侄女的生活。同学们对她很敬佩,给她取了个有名的外号“益母”。
1926年,革命声势浩大,爱莲女师成为邵阳妇女解放运动的摇篮,邓益被选为学校学生会委员。她将自己的头发理成与男人一样的西式头,常带领同学参加各项社会活动,在城乡宣传妇女解放。这年10月,邵阳各界集会,反对英帝国主义,会后举行游行示威,她与同学们一道奔赴邵水河畔的南岳庙石侧,将英商福记煤油公司囤积在那里的三百吨煤油放火烧光。
1927年,邓益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共湘西南妇女委员会委员。“马日事变”后,白色恐怖甚嚣尘上,邵阳的党组织转入地下活动。苦于无合适地点召开秘密会议,邓益自告奋勇,将自己的卧室作为地下党组织的活动场所。每次开会,她都叮嘱侄子侄女说,若是有外人来找我,就说姑姑不在家。那段时间的夜晚,她经常戴上一顶鸭舌帽上街散发革命传单。
国民党县党部为了扩大反共宣传,曾举办了一期青年培训班。受中共党组织指派,邓益打入这个训练班中搜集情报。任务完成后,她又接受党的安排,去邵东灵山寺小学担任教员,秘密从事革命工作。当时,她的亲人劝她不要冒着生命危险独自离家革命,还托人给她介绍对象。她对兄长说:“我立志于革命,不想嫁人,免得受他人拖累,也连累了别人!你的三个孩子也就是我的孩子。”兄长见她革命意志如此坚定,只有嘱咐她小心谨慎。
1928年3月,邵阳地下党组织遭到破坏。因为判徒的出卖,端午节后的一天,邓益被捕,关押在邵阳女监狱。她入狱后,她的小侄女邓攻白天负责给她送牢饭,夜晚与她作伴同睡。据邓孜回忆,在狱中,邓益面对敌人的种种酷刑,宁死不屈,英勇顽强,与战友们互相关怀,表现出忠贞的革命情谊。
邓益在狱中一共关了十天。在狱中的第六天,她第三次受审,从中午一直受审到傍晚。夜晚,邓孜要为她打水洗澡,她说不用洗,抹个背就行了。年幼的邓攻看到姑姑背上血渍模糊,凸起了很多的红杠,心痛得哭了起来。邓益安慰小侄女说,“没关系,革命总是要流血的。”第七天,押进来一位身穿白连衣裙的女青年,邓益与她一见如故,两人热烈地拥抱在一起,无话不谈。来者就是邵阳另一位爱莲女烈士李芬。因李芬没有亲人送饭,邓益叫侄女以后每天多送一份饭菜。
邓益和李芬这对革命姐妹同狱只有四天,便同时被反动派杀害。此次为革命壮烈牺牲的共有六人。就义前,邓益被反动军警从县府(即现在的邵阳市政府第一招待所所在地)押往清乡司令部(即现在的市四中所在地),途径她自己家门口。她一边高喊革命口号,一边步履如常、神色自若,向悲痛欲绝的亲人频频点头,表现出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邓益与雷瑜、李芬、梁湘芸并称爱莲四女杰。其中,邓益年龄最小,牺牲时,她刚刚21岁,她的遗体被安葬在邵阳市原城南乡九十亭凤凰山。
20世纪50年代左右,凤凰山一带进行城市建设,需征占烈士墓地。在政府与田江村邓氏族人的支持协助下,邓守安家人将邓益烈士的墓地迁移到同族的田江村邓氏坟山,与烈士父亲等亲人同眠在此。
2011年,邵阳市人民政府竖立邓益烈士纪念碑,碑上刻记邓益烈士事迹。墓碑字迹重新描红,墓地虽简洁,但庄重、肃穆,让人油然而生敬意。
北塔区在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动员大会后,组织党员干部前往田江村瞻仰烈士邓益之墓,重温入党誓词,接受红色洗礼,并硬化3米宽水泥路、安装路灯到墓地。同时计划修缮烈士墓,建成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教育后人前来瞻仰、缅怀先烈。
“等明年春天,再种上草坪,栽上松柏,环境会更好。”据田江街道党工委书记王永红介绍,该街道将继承邓益烈士的坚贞不屈、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着力推进基层党建、乡村振兴、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等重点工作,助力田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李忠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