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喆(1906—1979),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生于邵阳城东(今邵阳市双清区鸡笼乡光辉村),仅读了3年私塾,后打柴放牛,耕田种地。民国15年(1926),全国农民运动蓬勃发展,姚喆被选为横塘乡农民协会主席。他带领广大农民打土豪分田地,成为有名的农民首领。大革命失败后,遭反动派通缉。民国17年4月,姚只身逃到南县,加入黄公略、黄纯一领导的湖南独立第五师随营学校。同年7月,参加彭德怀、黄公略领导的平江起义。民国1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姚喆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班长、排长、营长、团长、师参谋等职务,参加了艰苦的井冈山保卫战,打长沙、攻赣州,转战湘赣闽,和保卫中央苏区的一、二、三、四、五次反“围剿”。共参加过大小战役200 多次,先后五次负伤,多次受到通令嘉奖,中共中央军委曾授予他三级红星勋章。
民国22年冬,中央苏区为发展革命根据地,向福建和武夷山方向发展。红四师攻打福建沙县,由红十团担任主攻任务,时任团参谋长的姚喆同师团指挥员拟订作战方案。民国23年1月25日深夜,红四师向沙县县城发起猛烈进攻。城墙被爆破一个口子后,姚喆随主攻营迅速出击,在突破口,他指挥部队多次打退国民党军的反扑,又向城内纵深发起进攻。当时天黑,姚喆嫌提灯的通讯员动作迟缓,接过马灯冲在队伍前头,在街巷转角处,冷不防跳出一名敌军,举刀猛砍其头部,姚喆一闪身,刀锋顺耳跟一直划裂到嘴唇,顿时鲜血直流,扑倒在地。伤愈后,刀痕一直留在左脸颊上,从此“姚一刀”成为大家对他尊敬的称呼。这次沙县战斗消灭国民党军两个团,荣立一等功。
在抗日战争中,姚喆历任旅参谋长、大青山抗日支队参谋长、大青山骑兵支队副司令员、司令员、塞北军分区司令员、绥蒙军区司令等职。民国27年7月29日,李井泉、姚喆率领大青山抗日支队从晋西北的五寨县出发,冲破重重
阻力,于9月初到达大青山。9月6日,姚喆率领支队攻入绥远陶林县城,一举歼灭守敌。10日又攻克绥北重镇乌兰花,全歼守敌100余名。
为了团结抗战,姚喆努力做好蒙古族上层人员和宗教界爱国人士的团结抗战工作。部队明确规定,不准向蒙民摊派粮草,不准索款索物。号召那些开明绅士、富农、牧主捐弃前嫌,共同抗日,做到有钱出钱、有马出马、捐资捐物,报效祖国。激发蒙汉民兵的抗日热情,吸收2000多名蒙汉青年入伍,扩大了抗日队伍,改步兵为骑兵,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
民国31年秋,日本侵略军汇集在绥远的各路兵力,并配有飞机大炮,共3 万余众,对大青山根据地发动空前残酷的“扫荡”,实行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姚喆充分利用大青山根据地有利地形和深厚的群众基础,亲自率所属本部三团教导队和直属支队两个连,声东击西,穿缝钻隙,使日伪军损兵折将,疲于奔命。在摄氏零下30多度的冰天雪地里,姚喆又将小股部队化整为零,白天钻桦林,黑夜下平川,转战大青山中,经过半年多艰苦卓绝的斗争,彻底粉碎了日伪军的“扫荡’’,巩固了根据地。
民国34年春,姚喆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并任绥蒙司令员。
解放战争时期,姚喆任西北野战军第八纵队司令员,率领绥蒙部队,继续坚持在大青山周围的广大地区浴血战斗。同国民党军队奋战,歼灭了国民党董其武的一个师,投诚和俘获达1万多人。民国38年,姚喆派人与国民党绥远军政长官董其武进行多次秘密联络,促使董其武于民国38年9月19日脱离南京政府,投向人民怀抱,和平解放绥远,实现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用“绥远方式”解放绥远的指示。
1951年6月,姚喆调任二十三兵团副司令员。9月,二十三兵团奉命出兵入朝,担任奉川、院里和南市三个飞机场的兴建任务,姚克服重重困难,保证了工程如期峻工并交付使用,得到中共中央军委和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常务委员
会的嘉奖。1952年1月,姚喆奉命到南京军事学院学习,毕业后,1955年2月,调任南京高级步兵学校第一副校长,校长,9月,被军委授予中将军衔。在步校期间,姚喆是人民解放军中较早注意军事理论研究,注重现代军事装备技术研究的将领之一。
1961年初,姚喆调任武汉军区副司令。1969年,中共武汉军区党委分工他负责军队生产,决定围垦荒草浩淼的沉湖。他率领10万军民,经过8个多月的日夜奋战,将围垦出的40万亩荒草滩,变成旱涝保收的富饶良田。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姚表现出一个久经沙场考验的老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操和大无畏精神。
1979年春,姚喆赴北京参加全国第五届政协常委会后,在返回武汉途中突然休克,医治无效,于1 979年5月27日,在北京逝世,终年73岁,骨灰盒安放在大青山革命烈士陵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