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北塔区打造农业产业联合体“航母”
    发布时间:2021-07-27   来源:华声在线  记者: 贺东华 孙英资 邓佳

    引模式通发展 引企业通销售 引智力通技术 引主体通生产

    北塔区打造农业产业联合体“航母”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7月27日讯(通讯员 贺东华 孙英资 邓佳)7月24日,邵阳市北塔区田江街道田江村蔬菜基地,搭建大棚的技术人员正在施工,一栋占地2000平方米的联动大棚已经拔地而起,周边8000余平方米的单棚与4.5米高的联动棚交相辉映,这里即将形成一片新的蔬菜基地,成为该村新的集体经济增长点,预计可为村集体经济年增收5万元。

      这是北塔区今年实施农业产业联合体建设后的一个成果。自2017年以来,北塔区久久为功坚持扶贫资金集中使用,在12个脱贫村力推“一村一社、一村一基地”产业发展模式,全区共计发展精品水果、油茶、蔬菜种植面积6000余亩。针对村级缺乏经验和人才,特别是今年村级班子换届后,新任村干部不熟悉基地管理,存在基地管理脱节、产业效益不佳的风险,北塔区把如何实现产业稳定运行作为巩固脱贫成果、衔接乡村振兴的“第一课”。该区区委书记肖平提出“建设农业产业联合体”的新思路,要求将全区所有产业项目分类组建蔬菜、精品水果、油茶、水稻+养殖四个联合体,推动全区扶贫产业实现行业联合、公私融合、产销闭合、技术整合,实现稳定运行,剪断财政输血“脐带”,倒逼扶贫产业从“财政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

      如何建设农业产业联合体?该区开展了“四引四通”产业发展的新模式。

      引模式打通发展通路。该区将产业联合体建设纳入党史学习教育范围,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的重要内容,肖平带队驻村开展调研,引导村“两委”转变经营思路,出台了《北塔区农业产业联合体建设实施方案》,将直接投入产业发展的财政资金改成奖补投入,每个联合体确定若干领办企业,根据企业对联合体建设的贡献度奖补3-10万元资金,将符合条件的产业管理合作社、单户发展的种养大户吸收成为联合体成员单位,按照联合体章程实行原料联购、品牌共建、资源互补,防止同质竞争。区政府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推动统一开展标准化生产、技术服务、技能培训、绿色防控及统一实施保底收购“五统一”服务模式,推动全区产业抱团发展。

      引企业打通销售通路。该区将销售企业纳入产业联合体领办企业,着力打通销售通路,以销售带动生产,引入了步步高湘西南食材配送中心等年销售额过亿的企业,与全区的产业基地建立“订单生产”“订单销售”的利益连接机制,解决农业产业发展的后顾之忧。区农业农村部门以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为切入点,主动服务销售企业,对建立利益连接机制的产业基地农产品进行“上岸检测”,配合收购企业开展“入库检测”,实现农产品“两次检测”再行上市,真正树立北塔果蔬绿色无公害的社会形象和社会共识。

      引智力打通技术通路。该区农业农村部门利用联合体建设契机,组织开展“栽培工”技能培训,提升经营主体发展内力,积极与湖南农大、市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建立了技术指导关系,引入了专门从事农业技术管理、绿色防控的技术单位,对各农业产业基地开展技术指导、绿色防控社会化服务,让村级合作社集中力量组织农业耕种,提升基地管理效率和水平,取得了明显效果。今年以来,由于技术指导合理,成功防控了黄桃流胶病、桑葚白霉病等病虫害,实现了“天灾稳产”,望城坡蓝莓、田江桑葚、李子塘杨梅等都实现了稳产增收。

      引主体打通生产通路。今年来,该区以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培育建设为核心,着力补上农业产业链条生产环节,对全区67家合作社进行了集中“体检”,不符合条件的全部清除销号,全区保留“有场地、有机构、有执照、有产业”的“四有”合作社20家,发展种植面积超5亩的“家庭农场”62家,形成了农业产业发展主体。通过主体流转土地4000余亩,全区产业规模在脱贫攻坚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并有效解决了村级有地流不出的问题。

      “四引四通”模式开展后,截至目前,该区26个产业基地全部成功纳入产业联合体,采取“企业+合作社”“企业+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合作社+农户”等灵活方式,实现基地规模化建设、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抱团应对市场,防控产业风险。在产业联合体的带动下,村集体管理的产业合作社与农民生产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同台竞技”,有效激发了村级合作社活力。部分村级合作社进一步创新,针对自身产业特点和村级资源打造科教研学、农耕体验、红色旅游等农村产业经营新业态,改变了以往“种桃卖桃、种李卖李”的单纯生产模式,增加了农业产业的附加值。


    邵阳新闻

    湖南新闻

    名企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