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开设扶贫车间、旅游带动就业等,新邵县易地扶贫搬迁户脱贫率达97.7%——
稳定就业脱贫快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见习记者 张佳伟
通讯员 肖山河 姚淑姣
一排排安置房整齐排列,安置区内干净整洁,区外一公里范围内学校、医院、超市、银行等一应俱全……这是8月27日,记者在新邵县一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看到的景象。
据了解,“十三五”以来,新邵县共实施易地扶贫搬迁2201户8821人。同时,该县不断完善后续脱贫产业配套,通过引进企业开设扶贫车间、旅游带动就业等,帮助搬迁户稳定脱贫。目前,除49户168人因大病、受灾等特殊情况外,该县其余易地扶贫搬迁户全部实现脱贫,脱贫率达97.7%。
扶贫车间开到家门口
在严塘镇绿杨安置点,记者遇到了从安置房楼上下来的搬迁户牟思思,她正要到安置点一楼的“常兴鞋业”扶贫车间上班。“每个月收入在2000元左右,孩子在镇上学校读书,搬到这里来既能工作又能照顾孩子。”牟思思高兴地说。
在绿杨安置点,像“常兴鞋业”这样的扶贫车间还有3个,共安排40多名搬迁群众就业,每人年均收入2.5万元。不仅就业赚钱,这里74户搬迁户还有门面租金分红,去年户均拿到了700多元。目前,安置点内74户269人全部实现脱贫。
搬迁户何又云在安置点内的二手车交易市场做保安,年收入2万余元。“感谢党和政府对我家的帮助,让我在家门口就能赚钱。”何又云激动地说。
为方便搬迁户就业、在家门口赚钱,新邵县投入近8000万元,将全县13个集中安置点安置房第一层全部设计为商业门面,用于开设扶贫车间或开办企业。目前,13个集中安置点已开设扶贫车间24个,共提供就业岗位1000多个,基本实现了集中安置点每户有一人稳定就业的目标,每户搬迁户每年增加就业收入2万多元。
目前,集中安置点就业岗位还在不断增加。新邵黄金皮具箱包厂老板黄福球租下潭府乡潭府新城集中安置点的门面开办箱包生产车间,将于今年10月投产,可为搬迁户提供就业岗位200多个。
同时,新邵县将门面租金进行分红,扶贫搬迁对象可享受安置点5年资产收益分红,已有1176户搬迁户获得分红。“目前,全县所有集中安置点的底层门面都已签订对外租赁经营协议,引进的各类企业已陆续投产经营。门面租赁收入全部归集到县扶贫部门指定账户,扶贫部门以安置点为单位按照‘物权量化分红’方式,将资产分红收入直接打卡给搬迁对象,可为搬迁群众每人每年增加收入近1000元。”新邵县发改局负责人段仁国介绍。
搬近景区吃上“旅游饭”
杨柳依依、溪水潺潺,传统仿古风格建设的安置房错落有致……靠近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白水洞景区的新邵县严塘镇白水洞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宛如一个旅游度假区。8月27日下午,记者来到这里,被眼前的“那房、那景”深深吸引。
安置点距离白水洞景区大门不到500米,是新邵县将易地扶贫搬迁与生态旅游开发融合的佳作。该安置点共安置严塘镇白水洞、龙脊2个重点贫困村高寒山区、地质灾害隐患区、生态脆弱区126户409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他们搬出穷山沟,搬近了景区,依托景区吃上了“旅游饭”。
今年57岁的曾凡治于2017年8月从原曾家村搬到这里。“原来住的地方没有公路,房子破旧。这里环境好、有事做,我很满意。”曾凡治告诉记者。现在他一家三口住在敞亮的100平方米的小洋房里,平时他在附近的月亮湖生态农庄打工,一年有2万元收入,轻松实现了脱贫。
为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帮助贫困户实现稳定增收,安置点将126户409人全部委托月亮湖生态农庄和家富三禾农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进行帮扶,每人每年可获返本及分红500多元;有近50人在农庄和公司做工,人均年收入2万元。现在,搬迁来的409人已全部实现稳定脱贫。
白水洞村干部罗宇晟向记者透露,安置点一层门面已整体出租给旅游公司,打造成集民宿、文创、美食、景观等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示范点。目前,该项目已启动实施。建成后,搬迁户既能拿到分红,又会有更多就业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