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上墙 干部上心 化解入地 满意入心
新宁推行问题上墙倒逼干部转作风
尹建国 杨坚 赵峰 周忠安
群众在“问题上墙”公示栏查看信访办结结果 尹建国 摄
“咱这反映的问题上了墙之后,乡里干部答复处理就是快。以后有扶贫领域信访问题还是来村里反映上墙,再也不外出上访了……”日前,湖南省新宁县麻林瑶族乡麻林村4组村民刘永义,面对记者采访,满脸羞愧地说。
经了解,刘永义妻子瘫痪在床,小儿子外出多年无杳无音讯,因家庭贫穷,在电改工作中阻碍执法,并多次独自外出上访。前不久他的诉求问题上墙后,帮扶责任人多次到家走访解释政策,给他报销妻子住院医疗费,支持他发展产业获得政策补助。见干部如此上心他深受感化,从此息访。发生在麻林村的这件小事,正是该县推行扶贫领域“问题上墙”以来的一个缩影。
从去年以来,该县持续加大扶贫领域突出问题的整改力度,但是随着工作不断深入,扶贫领域信访问题更加突出。如何改进工作方式,提高此类信访办结率,提升群众满意度?新宁县委县政府经过深入调研和思考,创新推出了“问题上墙”这一工作举措,利用这把“金钥匙”,成功打开了突出问题整改的“大门”。
“问题上墙”,就是把各类扶贫领域突出问题尤其是群众反映的信访问题,定人、定时、定责,写在板上、挂到墙上,实时更新、办结销号,有没有问题、是哪些问题、处理得如何、群众满不满意,都一清二楚。问题挂上了墙,“晒”在阳光下,干部有了压力,群众有了底气。
问题上墙干部上心 工作作风大转变
邵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县委书记秦立军在乡镇调研“问题上墙”工作推行
新宁是一个省级贫困县,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扶贫领域的信访量也一直居高不下。仅2017年度,就接到了来电来访152件,市办转办信访46件,省办转办信访86件。大量的信访案件,折射出来的是干部作风不实、能力不够,群众诉求得不到回应,“小”问题也就变成了“大”信访。
怎样解决农村老百姓的扶贫领域信访难题?实现信访矛盾解决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新宁基层干部在工作中积极探索,2018年在全县16个乡镇305个村(社区)创新推行“问题上墙”这一新方式,效果立竿见影。
黄金瑶族乡地处边远山区,过去扶贫领域突出问题和各种矛盾多,干群关系紧张。去年该乡推出“问题上墙”这一工作举措,在每个村设立信访工作站,每天专人值班接待群众来访,把群众反映的信访问题写在板上挂到墙上,接访人为责任人,立即答复或办理到位;需要进行调查取证的问题,驻村干部和村干部进行办理;重难点问题由分管党政领导和驻村干部和村干部为责任人,共同处理。
问题一上墙,干部就上心。乡村干部一改过去“怕”、“慢”、“假”、“庸”、“散” 等工作问题,变被动为主动,倒逼干部作风提升,群众反应的问题都一件一件的核查落实,按期办理到位,提升了群众满意度。记者从该乡采访了解到,去年该乡“问题上墙”共公布群众反应问题48件,目前已办理47件,落实率达到98%,没有一件上市上省越级上访发生。
在工作探索中,该县推行“问题上墙”,让问题“示众”,敢于“亮丑”,本身就是一种勇气。“问题上墙”,就是围绕群众满意度这个“晴雨表”,给广大扶贫干部做一本“错题集”,让他们不再是被动地接受问题,而是沉下身子去跟群众要问题、找问题,认真思考解决办法,接受群众的监督,以把问题解决为目标,找准工作的方向。
推行“问题上墙”,的确有利于扶贫干部作风的转变。倘若问题只挂在墙上、不落到实处,再时不时地溢出一丝“形式”味道,反而会给群众添堵。该县在实施“问题上墙”过程中,探索开发了“精准扶贫问题上墙系统软件”,让监督连上了网,反映人只需用手机轻轻一点,就能实时了解办理情况。同时,还将干部在处理问题当中的承诺兑现、整改实效等情况纳入了考核问效和责任追究机制,倒逼基层干部“说到做到”,像医生“销号问诊”一样直面问题,“诊断”群众的切身难处,将“病情”及时向群众反馈,共同“治愈”扶贫领域的突出矛盾和信访问题。
如果群众的诉求上了墙,回答不上、解决不了,问题就天天挂在墙上,“南郭先生”式的干部如坐针毡。大家为了把问题从墙上拿下来,把群众口中的“问题干部”变成大伙喜欢的“解题能手”,读政策、学业务、干实事蔚然成风。万塘乡为让问题少上墙、早下墙,还特意组织了扶贫业务闭卷考试,并将考试成绩公布于众,让业务不精、名不副实的扶贫干部无所遁形。
化解矛盾,解决问题,检验标准是群众满意,社会稳定。推行“问题上墙”, 各乡镇村出现的变化显而一见:干部作风变好了,信访量下降了,群众满意度提升了。
问题上墙化解入地 干部能力大提升
“问题上墙”公示栏格外引人注目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信访工作的首义,在于时刻把自己看成人民中的一员,把心贴近人民。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最基础、最根本的就是“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倾听群众呼声,解决百姓困难,在农村工作中,新宁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扶贫突出信访工作,时刻关注民情民意。
群众不上访,扶贫突出信访问题就地解决了,农村才稳定,百姓才能安居乐业,农村才能发展,乡村才能振兴。
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须在乡村治理体系建设上深入着力,从源头上预防社会矛盾的产生,增加社会的和谐因素。该县推进“问题上墙”,就是坚持与其堵不如疏的思想,做到群众有呼我有应,给上访群众提供一个说话的地方,让他们有发声的渠道,问题上墙了,群众的心头疙瘩解开了,自然就不上访了。
在巡田乡西江村,自实施“问题上墙”之后,驻村干部和村干部转变作风,把群众当亲人,认真接访答复办理,让每一个村民都感受到公平正义,通过问题张贴上墙、设立举报箱等方式,接收村民监督,逐步建立起依法依规办事的良好社会环境,如今干群关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以往成群结队的上访群众不见了,第二个月只有2人反映了新问题,到了第三个月更是没人反映问题了。
新宁的“问题上墙”,讲究“豆腐韭菜”、一青二白,凡是群众提的意见,不论口头的还是文字的,不论大事还是小事,都要记下来、写上去、办理好。既要正面典型,又要反面典型,合理的诉求,大家会拿着政策去监督干部落实好;不合理的诉求,大家也会对着政策来讨论、根据政策来评判,群众们的你一言我一语,更好的推动了精准扶贫政策的普及,形成良性循环。
该县借助“问题上墙”,正在逐步探索完善政策上墙、制度上墙和考核上墙,让这面墙成为干部工作的考核表、群众意见的抒发地、村内事务的讨论所,群众可以通过它来抒发情感、表达意志、参与决策,确立起鲜明的主人翁意识。党委政府也可以通过这面墙找到群众的“最大公约数”,让村民自治更加鲜活、更有生命力。
麻林瑶族乡水尾村3组雷润兰,中年丧夫,因未评议为贫因户向省里写信,乌兰副书记批示要迅速处理。乡镇接到信后,便把她的“问题上墙”公布,镇村干部多次上门找其谈话,并指出村评议不能通过的原因,帮助介绍她在学校打扫卫生,使其一边带女上学,一边工作,信访问题解决了,雷润兰从此息访。
“问题上墙”的有效推进,农村各类扶贫领域突出问题和群众反映的信访问题一一得到了落实解决。同时,还深化健全了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推进了平安乡镇、平安村庄建设,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唱响了发展主旋律,育成了农村新风尚。
问题上墙满意入心 农村和谐大变化
过去曾有群众就调侃道:“决心在嘴上,行动在会上,落实在纸上。”可见,群众对此深恶痛绝。如果“问题上墙”不走心,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将伤害群众的信任与期待,寒了民心。
该县乡镇推行的“问题上墙”绝不是“一挂了之”,而是提醒干部“上心”,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去,敦促问题早日得到解决。像医生“销号问诊”一样直面问题,“诊断”群众的切身难处,将“病情”及时向群众反馈,共同“治愈”破坏基层稳定、干扰基层发展、拖慢基层建设等不利因素。
推行“问题上墙”,倒逼基层干部说到做到,促进干部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公仆意识,把工作和视角的重心放到为老百姓干事创业上来,为群众谋取更多实惠,也融洽干部和群众的鱼水关系,凝聚了民心。
“漂亮的政绩不是在材料里,而是通过实实在在的付出,让群众从各项决策的实效中增强获得感。我们推行“问题上墙”更重要的是让干部上心,把群众反映的各类问题化解在村里和乡镇,使矛盾问题不出村不出乡镇。工作融洽了干部和群众的关系,使乡村更和谐”。 对推行“问题上墙”带出的实效,麻林瑶族乡党委书记黄泽耀感触很深。
麻林瑶族乡扶贫领域信访问题比较突出,去年推行“问题上墙”, 当地共解决扶贫领域突出信访问题19个,其中省交办的扶贫领域突出信访问题3个,市交办的扶贫领域突出信访问题1个,县交办的扶贫领域突出信访问题5个,乡本级解决的扶贫领域突出信访问题10个。其中见面率100%,办结率100%,群众满意度100%。
经了解,目前新宁县有305个脱贫任务的村(社区),共9大类3200余个扶贫领域突出问题“晒”上了墙,现办结3058个。自“问题上墙”实施以来,扶贫领域信访量逐步下降。广大群众交口称赞:“当年干部的好作风又回来了!”
把一件件群众反映的问题尽快落实,脚踏实地地为百姓办事,真心实意地为百姓服务,才能让群众满意。“通过‘问题上墙’我们村支两委的村干部也更加感到责任在肩,变过去的应付为现在的上心,如果村里群众反映的扶贫突出问题上了墙,挂在那里不及时解决自己脸上也无光啊!”高桥镇大富村支书邓顺光如是说。
“问题上墙”是带着基层智慧和泥土味的治村之道,真正让扶贫突出信访工作变被动为主动,让群众变抵触为满意,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