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
湴塘村“变形计”
——湖南省妇联“娘子军”驻村帮扶隆回湴塘村侧记
记者 尹建国 陈志强 陆益平 通讯员 罗健康 曹良海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怎么也不会相信两个柔弱的省城女子从进村帮扶的那一天起,就把真情与大爱绵延不断地洒向山村和这里的百姓,这个“山不山,水不水,田不田,土不土”的村子就是隆回县司门前镇湴塘村。
弱小的身子,纤细的小手,晒黑的脸庞,帮扶一年来她们把汗水变成了蓝图:连村到户的水泥路、拔地而起的栋栋新楼、齐备的文体娱乐设施、生机勃勃的绿色产业、温良恭俭的乡风文明……村变民富,鱼水相亲,眼见耳闻满满的都是生机与活力,温馨与感动。
变化在眼前,幸福在身边。说起村里的变化,当地的百姓会不约而同地告诉你:这一切的一切搭帮湖南省妇联及驻村扶贫的两个“娘子军”,我们的亲人谢海蓉和李玉婷。
邵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周迎春(原省妇联副主席)在湴塘村调研
【人心变】
“你不相信他们,他们就不相信你”
湴塘村地处隆回县司门前镇西北,距隆回县城60余公里。全村总面积1.5平方公里,水田425亩,山林1110亩,旱土80亩。人口350户1280余人,其中留守儿童44人,留守妇女144人,贫困户67户254人,目前全村人均年收入不足1600元。
2016年8月,在广东东莞打工的阳征松到家乡。车行村口,夜幕降临,眼前不再是以前漆黑一片的景象,而是如大城市般的明亮,崭新的LED节能路灯散发出的光芒,静谧而又温暖。
令阳征松惊喜的远不仅于此:门前的臭水沟疏通硬化了;水泥路面延伸至了村组;家家户户连上了自来水;分类垃圾桶随处可见,村民屋前屋后变得干净整洁多了;网络实现“户户通”了……印象中脏乱差的家乡哪去了?
惊喜之余,学会微信没多久的阳征松,配上几张新拍的村貌图片,写下了“告别泥巴路、告别木材房……我们的穷村变成了小城镇”。
这些改变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事情还得从2015年讲起——
当年3月开始,由刘立军和陈骥组成的省妇联首批驻村扶贫工作队,开始了在湴塘村的扶贫工作。
一年后,有着丰富基层工作经验的省妇联办公室主任谢海蓉与《今日女报》记者李玉婷组成新一轮驻村扶贫工作队,接过扶贫接力棒。没有适应期,没有缓缓劲,两人一头扎进了村里,走村入户,访贫问苦,问需于民,问计于心。
湴塘村如何脱贫?省妇联党组多次召开会议研究商议,制定了《省妇联驻湴塘村2015—2017年三年扶贫实施规划》,瞄准脱贫攻坚目标,聚力“六个精准”,将基层组织建设、产业发展、民生改善以及村风文明建设等工作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结合起来,将湴塘村的精准扶贫工作做准、做精、做实。一条独具省妇联特色的扶贫之路正式确定。
贫困户危房改造、全村亮化工程、通组公路延伸、山塘清淤和水渠硬化工程、排水沟清淤硬化工程、农网升级、网络光纤“户户通”……一场以改善村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美化生活环境为主的扶贫仗在这个偏僻的山村打响。
正在修建的村文体广场
采访中,有村民告诉我,其实省妇联扶贫工作队进村后,村民们对“娘子军”前来扶贫并不看好,认为“娘子军”手不能提,肩不能扛,能力有限起不了什么大作用。
可事实并非如此,村里一天天在变化。“你不相信他们,他们就不相信你。”在村办公室谢海蓉在向记者们介绍村里情况时说。
谢海蓉与李玉婷先后组织召开村支两委、组长、党员、群众代表大会20多次,充分征求村民意见,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完善村党建制度,落实“两会一课”和“四议两公开”等各项规章制度。积极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组织开展专题党课学习讨论活动10次,提高党员的政策水平和政治意识。
切实加强村支两委班子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培养村级后备干部2名,村致富带头人2名,培养预备党员1名,发展入党积极分子2名;成立党员志愿者服务队伍,组织开展党员志愿服务活动10余次,如组织党员到冬枣基地义务清理排水沟、除草、杀虫、施肥,到残疾贫困户家中义务大扫除,到村公共区域搞卫生大清理等活动。成立村级妇联组织,选出执委15名,妇联主席1名、副主席2名,充分发挥妇女在村风文明和家庭建设中的独特作用。
真情在山村播洒,大爱在这里流淌。
湴塘村1组村民孙君元,因突患脑溢血致全身瘫痪,并丧失语言功能。时任省妇联主席的杜亚玲,亲自请湘雅医院脑科专家给孙君元看病,多次为其买药。如今,孙君元的病情明显好转,能拄着拐杖慢走,并能进行简短交流。
湴塘村1组小斌,7岁,孤儿,几个月大就由70多岁的奶奶一手带大。谢海蓉多次给小斌买奶粉、牙刷牙膏、衣服鞋子、棉被,还时常关心小斌的学习情况,教他读书认字。这些举动深深地感动了小斌奶奶,她立下孙辈们必须称谢海蓉为“姑姑”,儿子必须称“姐姐”或“妹妹”的规矩。谢海蓉在老人的心里已是家人,“她对我比亲生的还好呢”,老人不停地称赞。
“村民如对我们省妇联帮扶工作队有家人般的亲切感,那我们的帮扶工作才算见成效。”说起湴塘村帮扶工作,谢海蓉信心满满地说。
【村貌变】
“完善各项设施,让村民有幸福感”
连组进户的通村公路
“你是我的小呀小苹果……”深冬的严寒,这个偏僻的山村显得寒气逼人,但音乐一响,村民活动中心广场上自发而来的大妈们便摆动起腰肢,跳起了广场舞。
“以前村里基本没有娱乐活动和场所,天一黑路上很少有人行走,各自在家里忙活,村里冷冷清清。”
为进一步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为村民开展活动提供场地,在2015年已建成的“五保之家”项目的基础上,该村完善和拓展其功能,将村民休闲健身、技能培训中心、留守儿童之家暨村图书室、妇女之家、志愿者服务站等纳入到“村民活动中心”。修建宣传长栏,设立“儿童快乐家园”活动室,配置电脑、电视机、儿童玩具、儿童读物。“知心屋”项目的落户,改扩充村农家书屋,增添电视、阅览桌椅等配套设施设备,图书总册数已达4000多册。
乡风文明宣传栏
在全村开展“好家风好家训”征集活动,每家每户制作家风家训牌;在全村开展“最美”系列评选活动,评出了 “最美家庭”、“最美婆婆”、“最美媳妇”、“热心公益之家”、“最清洁家园”;为村民健身队购置腰鼓;为巾帼志愿者服务队购置志愿服、帽及标识;为环保小卫士购置环卫服、帽及标识;组建了党员义务服务队,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成立治安巡逻队,定期开展治安巡逻活动;成立互助救济基金会,发扬邻里互信、互助友爱的良好风气。扶贫工作队发挥妇联扶贫的优势,开展村风文明建设,在精神上拔穷根。
“完善各项设施,让村民有幸福感。”谢海蓉带着我们看村貌建设,边走边介绍说。如今的湴塘村,新建了集休闲健身、技能培训、妇女之家等于一体的村民活动中心,扶贫工作队邀请了舞蹈、腰鼓、编织等方面的老师,给村民上课培训。同时设立了儿童快乐家园活动室、儿童阅览室……小孩子也有了好去处。
“村风文明建设让我们的观念有了180度大改变,现在人人争当文明户,邻里关系更加和睦。”湴塘村的村民说。
村民跳起了广场舞
【产业变】
“等我们走了,村民就不会穷了”
村民在冬枣基地除草
湴塘村精准扶贫怎么搞?产业如何发展?当地百姓靠什么脱贫致富?从工作队驻村以后,该村帮扶工作就一直牵挂着省妇联领导的心。
2016年6月30日,原省妇联副主席周迎春来到湴塘村,开展“巾帼心向党”群众性主题教育活动,调研精准扶贫工作开展情况。
周迎春一行来到湴塘村,看望了4位女党员、慰问了3位困难党员。在座谈会上,周迎春详细听取了村主任邹宗杜、书记邹喜玉、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谢海蓉以及司门前镇党委书记对今年驻村扶贫工作情况的汇报。周迎春对湴塘村的扶贫工作给予了肯定,认为今年的扶贫工作思路清、措施实、效果好,从内到外给人带来耳目一新的变化。
周迎春还对湴塘村的精准扶贫工作进行了走访调研。调研中,周迎春实地察看了村民活动中心建设,妇女之家、留守儿童之家、培训学校等室内布置。在村部二楼,考察了手工编织培训情况,周迎春询问学员的学习情况,仔细看了学员的手工产品,认为手工编织可以带动农村贫困妇女居家灵活就业,实现巧手脱贫;之后,还到第三村民小组现场察看精准扶贫安全饮水工程,引水管道铺设现场和修建的蓄水池。最后,还去了第六村民小组村民种植的猕猴桃基地,考察其挂果情况。
为了心中的那份牵挂,原省妇联党组书记、主席杜亚玲、省妇联党组副书记王邵刚、省妇联副主席龚建等领导先后到湴塘村调研精准扶贫工作,同当地干部群众一起算扶贫账、谋脱贫计,给困难群众送去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只要真心帮扶,就能换来真情。从驻村到回访,省妇联与村民群众间这份鱼水深情,越久弥浓……
1月17日,春节临近,村民邹朝晖正在猪血丸子的临时加工厂里忙着,而在兴建的加工厂也正抢抓进度。
“我们这里从祖辈开始做猪血丸子,这也是我的拿手活。” 邹朝晖高兴地告诉记者,通过扶贫资金带动、村民入股的形式,村里成立了猪血丸子加工合作社,主要加工猪血丸子、腊肉等农产品。他立马辞去了在外地的工作,第一个报名入股了合作社。“在家门口做事,能赚钱又能照顾家人,再好不过了!而且我们只管做好产品,扶贫队已经对接好了电商平台负责销售。”邹朝晖脸上笑开了花。
谢海蓉与李玉婷在了解村民猪血丸子生产情况
在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谢海蓉看来,扶贫工作不仅要着眼当前“打基础”,更要放眼未来“管长远”。“产业扶贫,才能彻底改变一个贫困山村的命运。”除了猪血丸子加工合作社,湴塘村还成立了手工编织协会、大蒜种植合作社,建立果蔬套种基地、冬枣基地、黄桃基地,产业发展紧紧围绕着村民,不少村民和贫困户参与合作社,不但出资入股,还能在家做产业。不但有入股分红,还有务工收入。
村水果基地的冬枣苗成活率达到90%以上,各种果实三年后挂果投产,预计实现村集体年收入约50万元;在家的妇女参加手工编织培训,如今已供不应求;今年种植80亩红皮香蒜,有90余户村民直接入股,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形式直接带动贫困户脱贫……一场真正变“输血式”为“造血式”的扶贫攻坚战正在持续上演。
“选准产业,为村民增收拓宽渠道:成立大蒜种植合作社、猪血丸子加工合作社;启动冬枣、黄桃、果蔬套种基地;成立手工编织协会,带动妇女在家灵活就业。等我们走了,村民就不会穷了。”在该村黄桃基地边,谢海蓉手指这一片产业基地深情地说。
一个产业发展、村容整洁、邻里和谐、乡风文明的幸福村庄正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