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博士后挂职当村官:青春激情挥洒在乡村田野
记者 尹建国 陈志强 陆益平 戴瑾盺 通讯员 关杨博
吴易雄(左一)与泻油村科技示范户交流农业生产技术
一个有着畜牧学学士、遗传学硕士、管理学博士、经济学博士后、管理学博士后、教育学博士后等殊多学术帽子的高材生,2011年从省城来武冈市湾头桥镇挂职锻炼并兼任泻油村党支部第一书记至今,带领村民发展现代农业,带动村民致富,使该村发生了巨变。他就是湖南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湖南广播电视大学研究员、2010年被湖南省委组织部选派到该镇挂职镇党委委员今年38岁的吴易雄。
一心愿:不改变村面貌,就决不收兵回营
都说人往高处走,可他却像水一样流向低处;都说农村生活波澜不兴,可他却在田间地头干得风生水起,将带民致富的责任揽在肩头。一位博士后为什么要到这偏僻的村子里当第一支书?这还得从5年前说起。
2010年,吴易雄以公务员身份被湖南省委组织部选派到武冈市湾头桥镇挂职镇党委委员,联系村便是泻油村,并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
第一天到村里了解村情,乡亲们没觉得他是个书呆子,倒更像精力充沛的农家子弟:他身材敦实,脸庞黝黑,一口浓重的塑料普通话,语速飞快,浑身洋溢着激情。
还没来湾头桥镇前,当地村民就侧面地了解知道吴易雄是个小有名气的“名人”,这个从省城来的“吴博士”有知识有能力,而且脾气好。
一年时间里,他走遍了全村21组586户,与当地老百姓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2011年,吴易雄为期一年的挂职锻炼结束后,老百姓舍不得他离开。在2011年和2014年的换届选举中,吴易雄两次以全票当选为泻油村党支部第一书记。而出身贫寒农民之家的吴易雄也渴望改变农村,如今,利用这个机会,泻油村不仅成了他观察研究农村的样本,还成为他施展抱负的一块“试验田。”
“我本来就出身农家,现在回到农村,完全有信心沉下心、扎下根,把我所学派上用场。当上这个村的支书,就不能徒虚名要干实事。我到该村的第一天就暗下决心,不改变村里贫困面貌,就决不收兵回营。”吴易雄说。
二决心:发展现代农业,帮村民脱贫致富
吴易雄(右二)在村里与村民坐谈
泻油村地处武冈北大门,是个有着2300多人的江南典型丘陵村落,院落分散、交通不便,传统产业只有水稻和玉米,生产方式较为落后,村民仍然沉浸在传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耕作模式中。这一切,从该村新来了一个村支书而发生了巨变。
在泻油村,只要你一提起博士后吴书记,村民们对他就有说不完的话题。
通过几天在村子日夜走访,他感受到村民百姓那一双双充满脱贫致富期盼的眼神。吴易雄回到镇政府宿舍,便暗下决心:一是要发展现代农业;二是要帮助村里百姓尽快脱贫致富。
一个星期后,吴易雄召开他任村支书的第一个会议,参会人员有村党员干部,村组长及群众代表。
当71岁的唐友才听说政府派来了新村支书召开第一个会议,他拖着重病的身体慢腾腾地挪动着双腿,在妻子的掺扶下走了近一个小时,脸上的汗水顺着皱纹滑下,他一定要到会听听会议讲什么。
头一天的晚上,唐友才就决定参加第二天的村支部会议。他隐约感觉到这或许是他最后一次列席会议了,半年前他被医生告知“只有半年的生命”。他睡觉前还告诉老伴,其实最想的是在生命弥留之际最想听听吴书记的强村富民计划。
唐友才的出现,显然令正在村部准备开会的吴易雄措手不及。他箭步上前,扶住老人安排他坐下。
会议开始,简单的开头语后,他宣布了2011至2013年泻油村发展规划——修建新的村委办公楼,发展现代农业,互联网进村,引进电子、玩具、花卉苗木基地等开发项目带领全村百姓发家致富……听着这些村里人想都不敢想的新事物从天而降,会场顿时掌声一片。
坐在旁边的唐友才听完吴书记的兴村规划后脸上露出了满意的微笑,顿时眼前闪现出几年后泻油村巨变的美丽画卷。
最让老支书刘孙易难以忘怀的,还是2011年的那个冬天。吴易雄刚担任村里的第一书记,就碰上了50年难遇的大雪。大雪造成了村里断水断电,通讯也临时中断。当刘孙易七点钟赶到村部的时候,他看到村部前面的雪地上有两行脚印,心里非常纳闷。原来吴易雄清晨就从镇里步行8公里赶过来,比刘孙易还早到。“跟你去村里转转,看哪些村民受灾了!”刘孙易还没进村部吴易雄就拉着他的手去察看灾情。
吴易雄就和刘孙易迅速组织村民和党员自救,吴易雄又自掏腰包向村民购买结实的木材做电线杆并开始架线通电。忙到下午一点多钟他只简单吃了一碗泡面,又和刘孙易一起先后走访了9个五保户和3个困难户,向每户人家发放了100元慰问金。一直忙到傍晚,吴易雄才匆忙赶回镇里。
为尽快让村里发展有起色,吴易雄每周至少4天在村里,和村民同吃同住,晚上在村部工作到12点是家常便饭。他从不叫苦叫累,一心扑在泻油村的建设上。村民们常见他早餐就是随随便便的一碗面,衣服口袋里经常放几个馒头,中午忙到一两点饿了就拿出来吃。
三板斧:调结构兴产业,项目如雨后春笋
出身贫寒农民之家的他渴望改变农村,如今,学有所成,村庄在他眼里像一块尚未雕琢的璞玉。
“破解传统,可以为中国农村发展做一点探索。”在组织村干部开了几次会后,吴易雄开启了村庄一系列现代化改革之举。
村上70%的村民的能源利用主要是柴禾和煤炭,既污染环境威胁村民身体健康,甚至造成火灾事故。吴易雄很快从武冈市能源办争取到沼气建设项目,村民只需花500元,就可以造一口沼气池。到目前为止,一半以上的村民都享受到了这项实惠。
泻油村的水渠年久失修,干旱的时候水不够用,涨水的时候水淹没农田,而交通运输的困难更使泻油村的经济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吴易雄从省里争取到300万资金,修建了1条长1200米的水渠、3条农田机耕道和近1公里村级公路。
围绕“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吴易雄还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泻油村建立了1个100亩连片双季稻高产创建示范区、1个300亩连片金银花、吴茱萸药材基地,发展养兔专业户、养鸡专业户和养猪专业户6户。
经过几年努力,泻油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村域产业呈现多元化发展势头。特别是2014年,吴易雄和村支两委班子共同引进企业投资5000万元,利用村里2200多亩荒地,布局种、养、加工“一条龙”的生产链条,打造花海、林木、草地、四时水果、特色畜禽的休闲观光农业,预期每年能为村民创收400万元以上,就地解决200名村民就业,彻底改变泻油村的传统生产方式。目前,该项目已完成土地流转工作,养殖场建设也已启动。泻油村村民人均收入从2010年的2300元,增加到现在的4000多元。
吴易雄的妻子,湖南女子学院英语教师黄晓玲的话或许能印证了这一点,“我跟他一起6年,他还未陪我逛过街,他的空闲时间都在读书,工作。”尽管挂职期间很少回家,但黄晓玲理解吴易雄,“我会一直支持他追求自己的理想,但是我担心他太拼命。”
“村里的发展不能没有他.”刘孙易眼见吴易雄挂职结束,想方设法向吴的原单位湖南省农业厅“借人”。刘孙易开玩笑地向一位处长试探,结果对方毫不客气地拒绝了,刘孙易于是想到通过村支委换届选举的机会留住吴易雄。在全村选举会上,吴易雄又满票当选村第一支书。当了30年村支书的刘孙易告诉记者。“吴易雄在这一年顶得上我十年、甚至二十年的努力.”
吴易雄的改革试验被镇党委书记尹放平称为“鲇鱼效应”,刺激了沉闷而传统的湾头桥农村固有发展模式.刘孙易更是感慨:“吴书记还真有三板斧,他的努力付出让我们村的发展至少提前了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