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依托本地优势:邵东“小产品”做成“大产业”
发布时间:2007-09-12   来源:  作者:邵阳记者站

  一个扳手、一个打火机、一件毛衣、一个书包、一个机械配件,看似普普通通,却能做成大产业,闯出大市场。在邵东县,像这样的“小产品”几乎成了当地的一张张“名片”。同时这些“小产品”也造就了两市镇的皮具加工基地、仙槎桥镇的五金基地、周官桥镇的打火机出口基地、火厂坪镇的机械配件基地等一批全国有名的小商品生产基地。
  在这些专业镇里,企业的发展多数是依托本地传统产业和良好的商贸基础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同时邵东人浓厚的商品意识和灵活的经商头脑,为专业镇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天然的土壤。这些镇级企业绝大多数以非公有制经济占主要成份,原先的农业镇随着一家家工厂的创办,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有的农民甚至自己办起了工厂。不少专业镇刚起步时,都是“夫妻店”、“兄弟档”式小打小闹的家庭作坊,后来,逐步变成以家族为基础的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分工越来越细,协作越来越紧密,不经意中形成了产业链条。
  仙槎桥村素有“五金之乡”之称。民国初年,当地老百姓生产的剪刀、菜刀、剃头刀(俗称“三刀”)因其钢火好、美观大方、耐用好使而闻名云、贵、川、桂等地。上世纪70年代,当地政府利用资源优势在这片土地上建起了县属国营邵东五金厂,小五金生产的机械化程度明显提高,产品质量更上档次。邵东“三刀”曾一度与北京的“王麻子”、杭州的“张小泉”齐名媲美。现在该村生产的五金产品畅销全国,远销东南亚、欧美等15个国家。全村222户村民从事五金加工的在90%以上,70%的农户年纯收入在5万元以上,10%的农户纯收入超过10万元。村里的产品种类已由单一的锤子生产向刀剪、钳子、扳手多样化发展,生产工艺由过去的以翻砂玛钢件为主过渡为以冲压钢件生产为主,销售渠道以依靠进出口公司代理出口,发展到自营出口。
  目前,小五金、打火机、机械配件、铝制品等传统产品已成为邵东县的优势产业,年产值均超过10亿元。注塑打火机年销售量50亿只,为全国之最;小五金加工企业1500多家,年纳税3000多万元,其中扳手系列产品占全国市场的三分之一;皮具、服装、鞋类等新兴产业也正在向优势产业转变,年产值均过亿元,其中皮具销售总量占全国市场的二分之一,牛仔服产量占全国市场的四分之一。

                        (编辑:肖歌  作者: 袁 枫 申湘东)

邵阳新闻

湖南新闻

名企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