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省新农村建设十大新闻人物李万千
发布时间:2007-10-19   来源:  作者:邵阳记者站

李万千


  李万千,男,汉族,1967年10月出生,祖籍邵阳县,大学文化。1986年7月参加工作,1992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中共新邵县委委员、常委、书记。1983.09-1986.07江西省万年师范学校中文专业学习毕业;1986.07-1989.07江西省乐平市接渡二中教师;1989.07-1990.08邵阳县十一中学教师;1990.08-1991.05邵阳市水泥制品厂人事秘书保卫科干部;1991.06-1992.12邵阳市建工局政工科干部;1992.12-1993.09邵阳市建工局政工科副科长;1993.09-1995.12邵阳市建委政工科副科级干部、办公室副主任(期间:1992.09-1994.04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湘潭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学习毕业);1995.12-1996.03邵阳市建委系统机关党委正科级委员、办公室副主任;1996.04-1998.04中共邵阳市委办公室秘书科正科级秘书、主任科员;1998.04-2001.08中共新宁县委常委、组织部长(期间:1996.08-1998.12中央党校经济管理专业函授本科毕业;1998.05-2000.05湖南大学研究生部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科程班学习毕业);2001.08-2002.08中共邵阳市委市政府接待处主任;2002.08-2003.01中共邵阳市委办公室副主任、市委市政府接待处主任;2003.01-2006.04中共邵阳市委副秘书长、市委市政府接待处主任;(期间:2003.02-2003.04湖南省委党校处干班学习)2006.04至今任中共新邵县委书记(期间:2006.10.08-2006.10.18中央党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县委书记培训班学习)。

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要事迹

  李万千同志担任新邵县委书记以来,他团结带领全县干部群众,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目标和要求,以满腔的热情、进取的精神、扎实的作风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了新邵农业农村工作的较快发展,赢得了广大干部群众的一致称誉。现将其主要事迹简要介绍如下:

李万千和村民亲切交谈
李万千和村民亲切交谈

  1、科学决策,努力创新新农村建设思路。思路决定出路。新邵作为湖南省扶贫工作重点县,是典型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在新农村建设中基础差、起点低、困难大、任务重。在新邵经济社会承前启后、开拓未来的新起点上,新邵如何才能把握国家新农村建设发展机遇?新邵新农村建设的路子究竟怎么走?怎样才能确保新邵新农村建设取得成效?成为新邵新一届县委领导班子需要迫切解决的重大课题。带着这些问题,李万千同志在担任县委书记的第二天,就轻车简从,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工作第一线开展调查研究。通过学习、调研和思考,掌握了大量丰富,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很快熟悉了县情。同时,他还就新农村建设问题广泛争取方方面面的意见。在此基础上,他及时提出了符合新邵县情、具有新邵特色的新农村建设思路。一是把新农村建设列入全县“四做”战略之一。推进新农村建设,首要问题是解决认识问题。但新邵在刚提出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时,有部分干部群众、部分单位和部门的思想认识还不能完全统一,对新农村建设持消极和怀疑态度,认为新邵是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还比较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时尚早,新邵的发展关键是要全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安排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抓新农村建设,会严重影响抓工业和抓城镇的实际效果,因此,搞新农村建设只要抓几个示范村就行。为高度统一思想认识,李万千同志多次主持召开县委常委会议和全体县级领导会议,并召开了千人规模的新农村建设动员大会。李万千同志掷地有声,“新农村建设和工业化、城镇化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整体,必须紧密结合起来,推进新农村建设并不是说不重视工业化和城镇化,更不是要放慢做强工业、做大城镇的步伐,而是要充分发挥工业对农业的促进作用、城镇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新农村建设对工业化、城镇化的基础性作用,实现农村现代化、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同步推进,使工业和农业、城镇和农村协调发展”。广大干部群众的认识统一了,新农村建设在新邵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也确定了下来,在他提出的新邵今后五年“做强工业、做大城镇、做新农村、做旺旅游”的“四做”战略设想中,新农村建设被列为“四做”战略之一。“四做”战略提出后,在去年县委第十次党代会上确定下来。实践证明,这一战略完全符合新邵实际,对新邵的又好又快发展有着重大意义,是需要长期坚持的发展路子和战略。二是创造性地提出了新农村建设“十个好”目标。李万千同志坚持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他多次强调,推进新农村建设是一项艰巨而庞大的系统工程。作为新邵这样欠发达地区而言,由于情况不同,条件有限,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必须要紧扣实际,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创新方式,稳扎稳打,有效推进。他明确要求,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讲求实效,不要形式主义,宁可任务定少些,内容要实在;宁可速度放慢些,成效要明显。他在严格按照中央“二十字”方针的基础上,紧密联系新邵实际,提出了新邵新农村建设要达到“十个好”目标,即“一个好规划、一项好产业、一套好灌溉系统、一条好路走、一口好水喝、一灶好气烧、一个好风尚、一个好村貌、一个好班子、一个好社会环境”。老百姓都说这“十个好”,既符合上面的政策,又贴近农村实际。

李万千在晒谷滩电站检查工作
李万千在晒谷滩电站检查工作

  2、亲历亲为,倾力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发展农村经济。只有农村经济发展了,才有真正意义的新农村建设;只有富民产业发展起来了,农民增收致富才有保障,才能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持久推进。”李万千同志是这么说的,也始终是这么做的。他勤政为民,恪尽职守,亲力亲为,促进了新邵农村经济的较快发展,2006年,全县农业总产值实现14.92亿元,同比增长5.6%;农民人均纯收入2190元,同比增长8.6%。2007年1-9月,全县农业总产值实现9.15亿元,同比增长3.6%;农民人均纯收入1249.7元,同比增长15.3%。一是在推进农业产业化上取得突破。一方面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紧紧围绕林竹、药材、蔬菜、食用菌等优势产业,通过“公司+基地+农户”和“公司+协会+农户”等新型农业发展模式,高标准建设基地,努力扩大高效经济作物面积,形成了“东部果蔬、南部粮油、中北部林竹药材”的发展格局。另一方面突出发展农产品加工。李万千同志十分注重发展农产品加工,提出要采取以奖代投、财政贴息、融资引资等形式,集中支持现有一批市场前景看好的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做大做强,着力新办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农产品加工企业,只要企业有困难找他,他总是有求必应,尽全力帮助支持。近两年来,他共召开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协调会和现场办公会议33次。正是由于他的辛勤工作,新邵农业产业化大力推进。目前,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424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0家,广信造纸、湘林人造板、红日生物3家企业已进入省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二是在发展劳务经济上取得突破。针对新邵人多地少和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普遍不高的现状,李万千同志始终坚持“民生为本”的理念,把劳务经济作为一大产业来抓。去年以来,他先后主持召开4次县委常委会议,专题研究劳务经济工作,把劳务经济列入目标责任管理,并提出要把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作为发展劳务经济的重中之重,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培训,促进全县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合理有序地流动,形成大培训、大转移、大增收、大发展的格局,促进全县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在他的大力倡导和积极支持下,全县劳务经济蓬勃发展,近两年来,共免费培训农村富余劳力8000人次,新增外出务工人员1.31万人,实现劳务经济增长20%。三是在扶贫开发上取得突破。在扶贫开发上,按照“围绕产业,分片开发,突出重点,区域实施,整体推进”的二十字方针,李万千同志始终坚持“四个带头”,即带头帮扶建设扶贫村,带头修改扶贫开发规划,带头联系扶贫资金,带头为扶贫村兴办实事。并建立了“县级领导挂帅、机关单位包村、工作组驻村、党员结对帮户”的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去年以来,共投入扶贫资金2700万元,为扶贫村兴办实事326件,建设扶贫村呈现出“基层组织坚强有力、村域经济快速发展、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村容村貌大为改观”的良好局面。去年,新邵被评为“全省扶贫开发工作先进县”,李万千同志挂帅的扶贫村雀塘镇叶家村被评为“全国扶贫整村推进先进村”。

县委书记李万千和县长董康明在潭府、太芝庙乡调研,了解乡镇经济发展情况和灾区重建工作
李万千和县长董康明在潭府、太芝庙乡调研,了解乡镇经济发展情况和灾区重建工作

  3、争资跑项,着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完善的农村生产生活设施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标志。但一直以来,新邵农村基础设施十分落后,农田水利设施方面,新邵农田水利设施大多建于上世纪50~60年代,且达到规定使用年限,老化失修严重,全县共有79座中小型水库需改善加固保安,2500多口山塘蓄水困难,水利续建和改造任务十分艰巨。交通方面,全县公路等级低,路况较差,道路网络尚未形成。特别是90年代撤区并乡后,一些被撤并的乡镇,其道路原为县道,现属乡道,既不在通乡油路工程之列,又不在通畅工程之中,存在建设“真空”,如该县原有34个乡镇,现撤并为15个,原下源、五星、言栗、小南等10个老乡镇未通油路,共计150余公里。电力方面,截止2005年底,全县尚有273个村未覆盖到位,而且主网变电站布点少,布局不合理,造成部分用户电压质量达不到要求。基础设施的严重滞后是制约新邵新农村建设的瓶颈,也是广大群众急盼解决的焦点问题。李万千同志深知,要知民心,得民意,办民事,就必须狠下功夫使农村基础设施有根本性的改观。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投入,从新邵当前的财力来看,在短期内要对基础建设有大量的投入既不现实也不可能。为破解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难题,李万千特别注重与上级部门沟通协调,积极争取上级支持。担任县委书记近两年来,他亲自带领有关部门同志数十次进京、赴省、到市跑项争资,只要有项目、有资金,他心甘情愿委屈,拉下面子讲小话,经过他的不懈努力,去年以来,该县尧虞塘和红领巾水库除险加固、新邵资江二桥、塘口大桥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成功进入国家和省计划笼子,争取了一大批建设资金。在向上积极争取项目资金的同时,他积极主张广开渠道,多腿走路,多方出力,采取“村集体和农民出一点、政府补贴拿一点、有关部门和包村单位帮一点、动员社会力量筹一点、市场运作省一点”的办法,进一步加大了投入。去年以来,该县累计投入乡村公路建设及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5亿元,农村落后的基础设施面貌明显改观,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在农村道路建设方面,完成通畅通达公路建设总里程336公里,为预计目标任务的3倍多,全县所有乡镇通了油路或水泥路,98%的行政村通了公路。在农田基本水利建设方面,通过狠抓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续建配套、防洪、中低产农田改造、人畜饮水、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土地复垦等工程建设,进一步增强农业防灾抗灾能力。累计完成水利工程15200处,2006年,水利建设被省人民政府授予“湖南省‘芙蓉杯’水利竞赛先进县”荣誉称号。在农村清洁能源建设上,积极推广沼气、秸秆气化、小水电、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技术,重点普及户用沼气,全县新增沼气池1896口。在农村电网和信息化工程建设上,着力加强农村电网改造,广播电视、电话、宽带网络建设,特别是狠抓城乡有线电视联网工作。目前,全县农村用电实现了城乡“同网同价”,行政村通电话率达到100%,广播电视履盖率达95%以上。同时,针对绝大部分村的村级活动场所破烂不堪,不能使用的状况,李万千紧紧抓住国家和省里的政策,积极争取了97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项目,在短短一年时间内,97个村级活动场所全部竣工并投入使用,整个工程进度和工程质量得到了省市组织部的高度评价,经验做法在全省得以推介。

  4、选准重点,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乡风文明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李万千同志在调研中发现,虽然近年来新邵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城乡居民收入有了较大提高,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改善。但随之而来的是,部分干部群众在红白喜事上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盲目攀比之风开始盛行。全县农村红白喜事单场操办最高消费达10余万元,最低的也有8000余元,全县每年操办红白喜事开支高达3亿元。红白喜事大操大办不仅给不少家庭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还导致讲排场,比阔气,铺张浪费之风盛行,影响败坏了社会风气。对此,李万千同志果断提出“抓新农村建设必须抓乡风文明,抓乡风文明必须从红白喜事抓起。”他多次主持召开会议,亲自参与研究制定了《关于倡导乡风文明加强红白喜事管理的实施意见》,亲自主持编印下发了20万册《新邵县乡风文明建设三讲》,通过媒体集中宣传发动和组织腰鼓队、民乐队等民间文艺团队,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以红白喜事新办为重点的乡风文明建设宣传到千家万户,营造浓厚氛围。在此基础上,重点推行五项制度,即领导办点制度、报告备案制度、理事会代办制度、限时限额限员制度以及在城区大力推行殡葬改革,一律实行火化制度。通过一系列有力措施,全县红白喜事俭办、新办蔚然成风,涌现出了一大批好的典型。目前,全县90%的村和所有机关事业单位都建立了红白喜事理事会,90%的红白喜事开支比过去节省5000元以上,全县每年可节约开支1.5亿元以上。同时,他坚持“三个结合”,即坚持推行红白喜事新办与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紧密结合,与村民思想道德建设紧密结合,与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紧密结合,在整体推进全县乡风文明上取得了较好成效。中宣部舆情信息、省委宣传部内参、《新湘评论》对该县的乡风文明建设的成功经验进行了推介。

  5、加强教育,切实提升农民素质。李万千同志深知,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持之以恒地加强对农民群众的宣传教育,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是顺利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不仅十分重要,而且刻不容缓。他担任县委书记以来,做得最多的是如何让惠农政策一项项落到实处,切实维护好民生民利,谈得最多的是,如何持之以恒地加强对农民群众的宣传教育。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李万千同志更是把农民教育工作摆在了突出位置。围绕惠农政策、惠农成果及农民义务三个重点,他亲自主持编印了《新邵县农民教育三篇》,向全县广大农民群众发放了20万册,组织开展了每个乡镇一场惠农政策巡回宣讲演出等“六个一”活动。把党和国家在农村基础设施、民生民利等各个方面出台的农村公路建设、取消农业税、实施种粮补贴、退耕还林补贴、免费就业培训、移民后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义务教育、农村低保等等一系列支持农业、扶持农业,关心农民、关爱农民的优惠政策原原本本宣传给群众,并把通过实施这些优惠政策,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有效解决了农民长期以来行路难、就医难、上学难等问题,而且农民负担得到大大减轻,农民收入得到明显增加等这些惠农政策成果集中展示给广大农民群众,使他们真真切切体会到党和国家对农民的恩泽。春风化雨润民心,饮水思源情犹深。通过农民教育活动的开展,大大激发出了农民群众爱党爱国的强大热情,树立起对党的感恩之心、感激之情,消除了农民“等、靠、要”的依赖思想,调动了农民投身到各项农业农村工作中去的满腔热情,增强了农民遵纪守法、履行义务的自觉性,提高和转变了干部的素质和工作作风,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减少了社会矛盾,促进了社会稳定,有力地推进了新农村建设。
  6、攻坚克难,致力构建和谐新邵。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障。李万千同志始终坚持“稳定压倒一切”和“治新必严”的方针,在新邵维稳任务艰巨、压力很大的情况下,较好地维护了社会稳定大局。在他就任新邵县委书记的前几个月内,新邵曾先后出现了几起围攻市委、市政府大门的集访事件。面对艰巨的维稳压力,他亲自制订维稳方案,亲自部署行动,在全县成立了27个维稳包案领导小组,并多次亲临现场与上访人员对话。两年来,他主持召开了大大小小协调会议、听取情况汇报近百次。在他的身体力行、带头实干苦干下,彻底扭转了信访稳定工作比较被动的局面,特别是在集体访控制上,取得了实实在在成绩,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今年以来,该县无进京赴省集体访,被评为全市信访工作先进单位。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方面,始终保持对犯罪分子的高压态势,深入开展了“两抢一盗”、“命案追逃”、“打黑除恶”、“天网二号”等一系列专项整治活动,打掉了一批恶霸势力,严惩了一批犯罪分子,实现了社会治安状况的持续好转。去年,该县被评为“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县”,平安家庭建设和“双联双送”工作经验在全省得到推广。同时,李万千同志高度关注困难群体,切实解决特困户、五保户及灾民的生产生活问题,到目前为止,全县城镇参保人数达7968人,农村低保人数达13559人,被评为“全省民政工作先进县”。
  7、率先垂范,倾情新农村示范点建设。在全力推进全县新农村建设的同时,李万千同志十分重视和关注示范点的新农村建设。他的新农村示范点是严塘镇湾里村,近两年来,他带领县农办、县水利局、县劳动局、县农业局等4个联点单位进驻该村,紧紧围绕规划目标,充分依靠全村群众,共投入资金97.5万元,取得了新农村建设的显著成效。一是基础设施大为改善。筹资16.8万元修建了“五室两站一校一场”的村级活动中心;筹资54.8万元,投劳2286个,修建了3.5公里的村级水泥路,在公路两旁装上了路灯,并开通每日三趟至县城的中巴直通线路,建成4000多米高标准水泥渠道和2000米防洪大堤;筹资26.6万元,建好了日供水120立方的自来水工程,使村民用上了清洁卫生的自来水;筹资8万元,新建了村小学教学楼,配齐了相关设施;筹资6万元,修建了10个垃圾堆放池和16个果皮箱,新增净化炉10口,新建沼气池47口,新增太阳能热水炉5口,60%的村民落实了“五改”。同时,全面完成了农网改造,实现了用电城乡同价。二是村级经济快速发展。通过招商,引资100万元创办了新邵县亮西东鞭炮厂,解决40多名劳动力就业,员工年均收入达7000多元。瞄准市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引导村民建起了300亩无公害大棚蔬菜基地、20亩鱼塘和年出栏300多头生态养猪场,年产值达600多万元,解决就业劳动力600余个,为村民直接创造收入近20万元。同时,立足本村地理优势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积极鼓励和引导群众兴办服务业、运输业、建筑业等经济实体,目前全村从事个体运输业12户,商业饮食业23户,加工业11户,制砖瓦7户,建筑业25户。从事第三产业的农户占村民户数的40%以上,有效解决了全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增加了群众收入,目前,全村人均收入达到4500元。三是文明乡风不断形成。制定出台了《湾里村乡风文明建设“五破五立”》和《湾里村红白喜事实施办法》,成立了红白喜事理事会,对村内的红白喜事严格实行统一代办制、标准限额制、捐赠奖励制等三个制度。制度实行以来,全村15起红白喜事,全部按规定操办,开支控制在5000元以内,累计节约资金45万元。去年75岁村民夏宝芝老人病故,其儿女从丧事省下来的资金中拿出5000元捐给村小学,用于奖励优秀学生和资助贫困学生,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在当地传为佳话。在李万千同志的倾力支持下,昔日贫困闭塞的湾里村,如今呈现出“民营企业效益明显,大棚蔬菜产销两旺,沼气能源方便生活,活动中心充满生气,人畜饮水清洁卫生,村组公路连通院落,文明新风蔚然成风”的可喜局面,成为了全县新农村建设的样板村。
  总之,李万千同志身上闪现着一种开拓创新、扎根基层、不畏艰难、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和恪尽职守、勤政为民、不计名利的无私奉献精神。他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情系农村发展,心系农民冷暖,他以实际行动实践着“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切实起到了骨干带头作用。他不愧为新农村建设的忠实实践者、模范领头雁。

邵阳新闻

湖南新闻

名企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