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湘大学子塘田三下乡:乡村振兴走前头,校地共建当先锋
    发布时间:2023-07-18   来源:华声在线  记者: 伍钰栋 李岚

    图片1.jpg

    图片2.jpg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7月18日讯(通讯员 伍钰栋 李岚)为了进一步了解邵阳县塘田市镇对河村“带头人”如何运用红色文化实现乡村振兴,切实感受湘潭大学如何与对河村密切合作实现“校地共建”,近日,湘潭大学法学院赴邵阳县塘田市镇对河村调研团来到了对河村党支部,与村党支部书记周元保展开了交流。

      对河村是塘田市镇的先锋示范村,成员们以对河村红色旅游、红色研学开发为核心,以文化、经济、民生为视角,充分了解了近年来对河村依托红色资源,踔厉奋发,谋求发展的复兴之道。

      增强红色“引领力”,让精神火焰“燃”起来

      塘田战时讲学院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党员的研学胜地,更是塘田市镇村民们的红色血脉的渊源。

      塘田战时讲学院培养了几百名抗日干部,以“一元钱精神”为代表的模范精神带动了周围的村民,乃至全国各地。以文学家张天翼、文学史家谭丕模、语言学家曹伯韩、哲学家李仲融、作家王西彦、国学家吴剑丰、科学家陈润泉等为代表的大家,毅然放弃每月几百大洋的高薪,前往塘田战时讲学院授课,积极投身抗日活动,即使每月只能领取一块大洋也毫无怨言,这就是“一元钱精神”的来源。

      “我来对河村做党支部书记也是受到这种无私奉献精神的感召,我的孩子们已经参加工作有些年头了,我自己早些年也是创业的,物质追求对我来说已经不重要了。一个人富不代表我们这个地方富,要带动整个对河村大家富起来才是真正的富。”周元保说。

      释放红色“生产力”,让群众生活“富”起来

      短短三年内,对河村换了新面容,有了新气象:挖掘了塘田战时讲学院的红旅资源、建起了文化长廊,塘田战时讲学院旧址焕然一新;开辟了红旅新路径,吸引了越来越多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共党员慕名前来研学;旅客数量从寥寥无几到如今客流量越来越多、从不愿停留到愿意多住几天;《烽火塘田》电影顺利录制,已经成功试映……

      周元保认为,“对河村的村民们要想富起来,必须充分利用好红旅资源,做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红色走廊周边的土地已经征收完毕,正准备建设商铺,今年下半年建不好,明年之内一定要把它建好,让人民群众方便做生意,过上好日子。”在党组织的领导下,村民们的日子过得蒸蒸日上,人民的精神生活不断得到提升。百姓的“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渐渐满起来,“钱袋子”渐渐鼓起来,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也不断提高。

      唤醒红色“凝聚力”,让校地共建“兴”起来

      “在一次会议上,我积极向湘潭大学的老师们阐述了那时塘田市镇对河村的情况,非常希望他们能够来帮助塘田市镇对河村的人民群众,改善民生。”当前,湘潭大学的樊军书记、董曙光老师和李明老师驻扎在对河村,助推校地共建、实行定点帮扶。

      今年暑期,湘潭大学的老师和同学们在对河村进行实地考察时发现了对河村存在路灯少、夜间行走不安全的问题,因此,湘大的老师们筹集了部分资金,土木专业的学子们也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进行勘测,算出所需路灯的总数量,为后续路灯建设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湘潭大学土木专业的学子们还利用自身专业优势和敢吃苦的精神,无惧酷暑,直奔山间地头,在老师们的指导下,科学规划农田灌溉用水线路,为解决对河村村民生活用水和农业灌溉用水严重不足的问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湘潭大学对对河村的帮扶不仅体现在这些看得见的方面,还体现在一个虽然看不见的、但却是最根本的方面——教育。在湘潭大学法学院赴对河村暑期调研团的帮助下,对河村顺利开展了第一期公益学业辅导活动,帮助当地的中小学生答疑解惑,得到了对河村村民们的热烈支持。这样的公益辅导将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每年暑期前往对河村调研的湘大学子将进行线下帮扶,线上的辅导将一直持续,作为常态化的项目。

      对河村的乡村振兴需要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大学生,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活力。据了解,湘潭大学会继续和对河村密切合作,开展帮扶工作。一批又一批的湘大学生也将在老师们的带领下,继续为对河村的发展建言献策,以红旅资源为核心,贡献青年人的智慧,成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审:尹建国、肖毅彪 二审:陈志强 三审:陆益平

    邵阳新闻

    湖南新闻

    名企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