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武冈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惠民生
发布时间:2022-01-18   来源:华声在线  记者: 刘光辉 柳茹芸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1月18日讯(通讯员 刘光辉 柳茹芸)“城乡供水一体化惠及了农民,原来我们喝水用水都靠天下雨,如今政府在我们家门口修了个大水厂喝水用水都不用发愁了。”1月17日,秦桥镇东路村民沈云礼紧紧握住前来调研的武冈市水利局领导的手感激地说。东路村原为秦桥镇高原村历属自然干旱村,素有“好女莫嫁高原郎”之说。自从高原水厂建成后,这里就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喝上了自来水,灌溉庄稼也是自来水,粮食自给自足,经济也发展起来了,村民生活富裕。这是武冈发展城乡供水一体化惠民生的一个缩影。

  武冈地处衡邵干旱走廊东部、湘西南中心,辖18个乡镇、街道办事处,299个行政村、16个城市社区,总面积1549平方公里,总人口84.5万。自2017年以来,武冈筹措资金11亿余元,建成人安饮水项目1215个(其中建成日产水1-10万吨的骨干水厂4个),解决了水资源分配不均、部分地区水资源缺乏、秋冬干旱时段局地季节性缺水以及乡镇之间、水厂供区之间供水不平衡、个别水厂水质不合格等饮水难、饮水差的问题。解决了困扰武冈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难题,实现了“同水、同质、同网、同价、同服务”。各类水厂日产水量已达18万m3/天,全市饮水安全覆盖率达100%,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已达87.5%,供水保证率达92%以上。武冈的成功经验被省政府确定为“先行先试”县市,城乡供水一体化被省水利厅冠名为“武冈模式”在全省推广,主要做法有:一、全域规划,统筹资源。为了千方百计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水、幸福水,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高规格领导小组。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专门班子负责落实”的工作格局。分乡镇下达目标任务,分期分批挂图作战。通过东边缺水西边供、南边缺水北边供,按照“不落一户,不漏一人”的要求,做到精准施策,统筹谋划。分三种工程模式保障饮水安全。一是“互联互通”模式,以威溪水库等4个中型水库水源为支撑,建成4处日产水2-10万吨规模水厂,铺设600余km供水主管到村到院落,解决水源单一和人口密集区季节性缺水风险较大的问题。二是“提质改造”模式,以22处“千吨万人”工程为基础,采取完善设施设备和管网延伸的办法,解决供水质量不高和196个村的自来水覆盖问题。三是“水池水井”模式,以原有取水点和新开辟水源为手段,按需建尽建原则采取改建或新建水井、水池的办法,解决边远偏僻山区农户的饮水安全问题。二、创新机制,融资建设为破解资金难题,安全饮水采用“BOT+ROT”的PPP融资方案,确定了8个亿的融资规模,市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报市人大常务会通过。编制可研、环评、水资源论证、财政承受能力评估、物有所值评估等报告,完成项目入库并报财政部审批。武冈整合第一自来水公司、城市供水有限公司(第二水厂)、第三水厂组建武冈市城乡供水有限公司,作为政府出资方。2018年,通过招标落实合作方,签订《PPP框架协议》及《合资协议》。与合作方一起组建项目公司,注册资本金2个亿,其中武冈出资方比例为25%(约0.5亿)。2018年9月,PPP项目启动,遵循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以“城乡供水一体化、区域供水规模化、工程建管专业化、运营管理智能化”“四化”模式,为建管指导观念,探索农村饮水、城乡融资发展新路。优选设计单位,突出了“一个水厂、一个景点、一个地标”的设计理念,选用了现代风格、古典风格、欧美风格等多种建筑风格,力求与城市、农村的当地环境资源相融合、相匹配,让每个水厂成为城市和农村景点、亮点和地标。三、建管并重,以水济水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护”的建管思路,确保城乡供水共建共管共享、融合发展。2021年上半年,实现4处骨干水厂与乡镇22处千吨万人水厂并网连通,670公里的供水管道从城市从每个骨干供水工程延伸到城乡每个院落,建成城乡供水一体化水网。武冈先后出台《武冈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暂行办法》、《农村水池、水井建设奖补实施办法》等文件,武冈率先建立“三长三员”水源保护机制在人民日报推广,明确乡镇主要负责人为饮用饮水行政责任人,农业服务中心主任为水厂饮水安全行政责任人,村长为水池水井管护行政责任人;逐水厂明确技术员、安全员、监督管理员。全面推行农村水厂企业化管理,全面落实供水水价,落实维修养护机制,每年安排100-300万元的管护经费,确保工程良性运行,并经发改部门审批,全市供水水价在2.5-3元/吨之间,建立了以水济水的良性循环管理运行机制。全面实施“智慧水务”,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科学管理制供水流程,将大水厂制、大管网供的安全水,与全市原有22处千吨万人乡镇集中供水水厂管道连通、资源互补、成果共享,相互应急补水,真正实现城乡供水“同水同质同网同价同服务”。


邵阳新闻

湖南新闻

名企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