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打破“年龄”门槛 广纳“高龄”贤才
发布时间:2021-04-01   来源:华声在线  记者:童中涵

童中涵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得人之要,不拘一格。今年两会全国人大代表、温州大学人文学院研究员蒋胜男建议取消国家公务员报考35岁以下的年龄限制,放宽年龄至40岁,引发了广大网友的关注与讨论。 为什么这一议案一曝光,瞬间就上了热搜,并被党中央采纳,笔者认为是群众有期盼、实践有经验、现实有需要。

  降低公考年龄门槛,群众有期盼 。党的干部选用政策应顺应人民群众呼声。1943年,毛主席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阐述: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如果说在制定干部选用政策时倾听群众呼声是从群众中来,那么贯彻执行群众所期盼的政策,就是到群众中去。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引用“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等经典,指出我国历朝历代都重视官吏选拔和管理,在吏治方面留下了很多思想和做法,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三字经》有云: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说的就是宋朝有个梁灏,在八十二岁时才考中状元。可见自古以来,年龄不是国家用人的唯一标准,老当益壮不易白首之心的人就值得录用。

  如今放宽公考年龄“群众有呼声、网络有热议、两会有议案”,可谓是人民群众的殷切期盼。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路线是我党的法宝。党中央本着“民有所盼,政有所应”的原则,对放宽公考年龄议案予以采纳,正是对群众路线的生动诠释。

  降低公考年龄门槛,实践有成果。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国在历年公考中对硕士以上学历、优秀村(社区)干部、在职事业编将招考年龄放宽到40岁。实践证明这批“高龄”新干部“逢人会讲、材料会写、遇事能做”,成为了党的政策很好的宣传者、贯彻者和执行者。

  对比从“家门”到“校门”再到“公门”的“三门干部”,这批干部的优势有二:一是更有一线工作经验。多年在基层的摸爬滚打,让他们积累了对人民群众丰富的感性认识,从而对如何服务好群众有了深刻的理性认识。这样的考生一旦成“公”,便能“即插即用”,工作方法更能切合群众需要。二是更有扎根基层的责任感。习近平总书记在回忆起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生活时常说:“我是黄土地的儿子,有着深厚的‘农民情结’”。最近网上有一名大学生的感慨呼应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我走出大山,不是为了摆脱贫困的家乡,而是为了让家乡摆脱贫困。他们对家乡的感情就如作家艾青在诗中写到的一样: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他们来自于人民,热爱人民,并致力于服务人民,所有对扎根基层更有责任感。

  降低公考年龄门槛,现实有需要。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一定历史时期有它独特的使命和任务,站在“两个一百年”的交汇点,这就要求我们对干部录用这种关乎国家盛衰的政策进行调整。而党中央主动适应新时代变化,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阶段的新需要,对干部录用政策微调,就是对唯物史观的生动实践。

  2021年是乡村振兴开局之年,而在这一战略的二十字方针中, 产业兴旺排在重要位置。这就需要有“懂农民、知农时、晓农事”的干部,实施好这项利国利民的好政策。而大批大学生村官、返乡创业者由于“超龄”被公考拒之门外,导致本该是乡村振兴的“领头雁”折翼考场。“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如果公考年龄放宽,他们必将带着资金、人脉、技术扎根乡村,并反哺乡村、建设乡村、振兴乡村。这批“高龄”贤才必将成为乡村振兴急先锋中的绝对“主力军”,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新时代“筑梦人”,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强有力建设者。


邵阳新闻

湖南新闻

名企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