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我是时代的一朵浪花……”—洞口籍作家周后运小记
发布时间:2020-11-24   来源:华声在线  记者:谢定局

“我是时代的一朵浪花……”

——洞口籍作家周后运小记

谢定局

  小雪过后,气温骤降。远在广东惠州的洞口籍作家周后运收到邵阳市演讲与口才学会的邀请,11月29日,他即将在《榜样邵阳》第五期火热开讲。思乡情切的周后运难掩心中的澎湃激情:我此次演讲的题目是“我是时代洪流中的一朵小浪花!”为什么说我是时代洪流中的一朵小浪花呢?这要从一个小故事说起……

图片1.jpg

  周后运家的书房里有一个尘封的一个大纸盒,里面是满满一箱子的荣誉证书和照片:擎举北京2008奥运会火炬照片、“广东青年五四奖章”、“优秀统战信息员”、“参政议政先进个人”、“书香岭南”全民阅读模范个人等荣誉称号证书……

  一天,他年幼的小儿子一边翻看着这些荣誉证书和照片,一边天真问他:“爸爸,你这些证书里有普法维权的、有社会公益的、有文学创作的、还有参政议政的……那你到底是干什么的呢?”

  “被孩子猛然地这么一问,倒是让我陷入了沉思。”周后运说,当时他的思绪也被这一枚枚沉甸甸荣誉奖牌带进了那些艰难困苦的过往,往事历历在目。面对儿子的疑惑,周后运不禁问自己:“是啊,在祖国和时代面前,我到底是什么呢?关于这个问题,我之前从未想过。”沉思良久,周后运坚定地告诉儿子:“在伟大的祖国和时代面前,我只是一朵浪花……”

  生命是一朵浪花,在雪峰山下生根发芽

  1971年周后运出生在巍巍雪峰山下的洞口县黄桥镇。雪峰山巍峨雄奇,曾经孕育了魏源、蔡锷、袁也烈等对中国近(现)代史产生深远影响的历史文化名人,也曾经阻挡了日寇的疯狂进攻,是抗日“最后一战”的主战场。家乡人民曾积极投身于这场会战,为民族独立做出了很大牺牲,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解放前,周后运的祖父是一名中共地下党员。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黄桥古镇第一任党委书记,因革命工作积劳成疾,英年早逝。周后运父母在凄风苦雨中以耕田为生,家境贫寒。“家里的宅院为一间土坯危房吃饭睡觉全在这间土坯危房内,由于空间实在太狭小,无奈之下将床支在柴火灶上,后来导致妹妹刚生下不久就夭折了,据长者说是床支在灶上触怒灶神的原因。”周后运说,40多年过去了,老母亲谈及此事仍唏嘘不己。

  “蔡锷将军文韬武略,推翻帝制,再造共和;袁也烈将军是从黄桥走出去的……”家乡有很多革命战争时期留下的古迹,优良的家风以及蔡锷、袁也烈等英雄的故事伴随着周后运的成长。耳濡目染,他的思想里形成了浓厚的英雄情结。每当夕阳西下,少年周后运望着绵延起伏的雪峰山发呆,也暗暗下了决心:这座大山阻挡了乡亲们探寻外面的世界的脚步,我一定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看看山那边的世界。

  少年心事当拿云。1991年,周后运不顾家中反对,毅然决然投身军营,参军入伍来到邱少云的家乡四川铜梁,开始圆自己从小的“英雄梦”。

  在部队,爱好文学的他,一边刻苦训练,一边坚持读书写作。“艰苦的军旅生涯,锻炼了我强壮的身体,磨练了我坚强的意志,涵养了我磊落的品格,开拓了我求索的视野,丰富了我的学识和阅历。”周后运回忆,从那时起,人文邵阳的英雄情结和军营英雄拼搏精神,再次在心头激荡,也奠定了他一定要成为一名作家,为英烈树传、为时代放歌的远大理想。

  沧海横流见本色,风吹雨打都不怕

  “我是一朵浪花,开放在海角天涯,不怕风吹不怕浪打……”

  1998年12月,在军营摸爬滚打了7年的周后运因公身负七级伤残退役。他主动放弃了家乡安稳的工作,怀着报效祖国、实现人生价值的梦想,投身改革开放的广东。

图片2.jpg

  “八十年代看深圳,九十年代看惠州”。春风的吹拂下,他怀揣300元钱,一路风尘,来到惠州。“走出惠州市汽车客运总站的那一刻,攥紧口袋里仅剩不足百元的零散钞票,完全没有心思去理会美丽的西湖,如何能尽快找到安身之所?”

  如何能尽快找到工作?在人生地不熟的陌生城市里,周后运转悠了三天,却未能找到工作,身上的盘缠很快花光了。第四天,当他背着沉重的行李想去惠州的郊区工厂去碰碰运气,可是好运并没有降临,依然一无所获。当他沮丧地走回市区时,天已经黑了,看着都市的霓虹灯火闪烁,汹涌的人潮匆匆擦身而过……“当时感觉自己却像棵浮萍,没有定根,没有着落,不知要飘向哪里。”后来,他走到一座大桥下,找了一个背风的桥墩慢慢地坐了下,又累又乏的周后运竟然靠着水泥桥墩睡着了,醒过来时,已是次日晨曦。他揉了揉红肿的双眼,站了起来,只觉得浑身酸痛,一天一夜未进食引起胃部痉挛,走进附近的一个公厕,捧水洗了把脸,又猛灌了几口水聊以充饥。

  怎么办?不能就这样窝囊地转回家去!湖南人是出了名的“蛮”,这个不服输的邵阳伢子铁下心要在惠州立足扎根。主意既定,能屈能伸。白天,他满街捡废品变卖维持生计;晚上,睡在桥洞里,捡来硬纸板铺床,破旧的军大衣当被。

  这种“盲流”的日子持续了二十多天。周后运靠捡拾废品积攒到了20块钱后,便来到惠州圆通桥旁的一个职业介绍所登记。他在登记表的“特长”一栏内写了两个大字“写作”。因当时没有移动电话,隔天就跑职业介绍所询问。几天后,终于有了好消息:某报招聘一批记者。

  笔试通过后,周后运带着在部队发表过的作品,很快被报社领导相中,经过面试,口才极佳的周后运过关斩将被录用,完成了由一个流浪汉到大记者的华丽转身。“现在回想起来,是演讲与口才帮了我的忙呢。”在报社上班的日子里,周后运利用业余时间开始构思一部文学作品。“长期以来,我有一个梦想,就是当作家。”可好景不长,他供职的报社由于某些原因停办了。

  在一个同事的帮助下,周后运跳槽到一家港资企业当保安。上岗后,他主动要求上夜班,因为晚上事务较少,可以静心写作。“创作激情常常让我无法停笔,一写就是一个通宵。”积攒了一部分钱后,周后运索性在工厂旁边租了烂尾楼顶的一个房间,业余时间潜心写作。“夏天,顶楼热得像烤炉,我就往楼面洒水,把双脚放进盛满冷水的桶里,这样既凉快又能避免蚊子的叮咬。”那个时刻,周后运感到特别孤独,自己虽然生活在一个喧嚣的都市里,前行的路上却只有自己一个人,孤独的奔跑,没有终点。可他也暗暗攒着劲,努力了不一定会成功,但是不努力一定不会成功。

图片3.jpg

  文学创作是一种高强度的脑力劳动。长篇小说是大型的叙事作品,篇幅长,容量大、人物多,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比较丰富、广阔,主题往往不是单一的,情节发展也不是单一的,因此更加耗费精力。周后运日以继夜的创作,终于挺不住了,住进了医院。一个多月的治疗不仅花光了积蓄,还欠了一屁股债。出院后,周后运想继续创作,却穷得连稿纸都买不起。于是,他就到附近的村子里砍了几根竹子,编织了一个竹筐,每天下班后便扛着竹筐到垃圾场去收集别人废弃的材料纸,把那些长短不一、色泽不同的纸张,拿回来装订成稿纸,用于写作。

  寒来暑往5年,经历了无数辛酸与磨难,2002年冬天,周后运终于完成了第一部长篇小说《沧海横流》。一次治安检查,巡查的民警发现租房里有很多麻袋,还以为我是在搞地下加工厂,对他严加盘查,发现麻袋内装的全是书稿,才得以“脱身”。

  完成《沧海横流》这部作品不久,周后运由于身体透支严重,再次病倒,又住进了医院。因无钱支付医疗费,工友们闻讯后,纷纷伸出援手,你五元,他十元地资助。有一个打工妹,把身上仅有的一块钱也捐了。周后运坚持文学创作的消息不胫而走,惊动了媒体,《惠州日报》以《打工仔写出长篇小说》为题,对他进行了报道。

  《沧海横流》几经波折,终于出版,周后运也第一次尝到自己出版著作的滋味,这也算是在通向“作家梦”的路上迈出了第一步。

  奥运精神传薪火,笔耕不辍塑英魂

  “能参与北京奥运火炬传递,亲手擎起神圣的奥运火炬,是我一生最大的荣耀。火炬的传递,象征着和平的传递、精神的传递、快乐的传递、团结的传递!”每当回想起当年奥运火炬接力,周后运的心中就无比自豪。

  2008年,周后运参加完奥运火炬接力任务后,擎举奥运火炬的图片被中国集邮总公司制作为纪念邮票发行,湘粵两省众多媒体对他进行了采访报道。同时,他深切地感受到,这不仅是浓浓的奥运情怀,同时也唤起了人们对进城务工青年的关注,唤起了对退役军人这个特殊群体的关注。

  “能成为火炬手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责任。”如何把奥运激情和奥运精神薪火相传,是周后运激情过后深入思考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

  “夜深人静时,老家的蔡锷、袁也烈等一个个鲜活的英雄人物形象频频走进我的梦里。”也许是缘于革命家庭传承的红色基因,形成了浓厚的英雄情结,也许是与蔡锷将军同为邵阳人。

  大西南是蔡锷将军曾经生活、战斗过的地方,周后运从邵阳农村应征到成都军区当兵后,在训练之余,他的足迹踏遍了祖国大西南的许多地方,让他进一步加深了对蔡锷将军的认识和了解。八年的军旅生涯,周后运搜集了大量关于蔡锷将军的历史资料。通过对史料的梳理,他发现一些历史小说断章取义,有的甚至捕风捉影有违史实。“我觉得自己身为邵阳人,有责任为宣扬这个家乡英雄做一点贡献。”从部队转业回地方后,他本想写一写蔡锷将军,但迫于生计,只好暂且放下,踏上南下广东创业之路。生活虽然漂泊不定,但他一直牢记着自己的初心。参加奥运火炬接力后,他决心创作《护国将军蔡锷》《儒将蔡锷》这两部长篇小说,再现蔡锷将军文武双全的辉煌人生。

图片4.jpg

  周后运在部队服役时,由于右脑及右肩曾因公负伤,繁重的写作常常导致旧疾复发,一到阴雨天,右肩疼痛不已,可他一直紧咬牙根,苦苦坚持。为了尽快将书出版,他携带创作此书用的笔记本电脑,从惠州坐火车到长沙,去岳麓山,到湖南省图书馆核对有关蔡锷将军的历史资料。从长沙回到邵阳农村探亲,当晚在老家旧居写作至深夜,非常疲倦地和衣而睡。凌晨醒来时,却发现笔记本电脑和随身物品被人盗走。尽管公安机关投入大量警力督办此案,仍一无所获。多年的创作成果付之东流,他悲愤难当,痛苦地返回广东。

  缘于对蔡锷将军的崇敬及同乡情怀,伤痛之余,周后运又重新振作起来,再次提笔创作。为了求证蔡锷将军在日本的史料,他亲临日本采访考察,对风光旖旎的大森海湾作了生动描绘,并为书中黄兴、陈天华、蔡锷等几个湖南同乡多次来到大森海湾(东京、横滨东面之海湾,又称大森湾,后来陈天华在此投海)等地探讨救国救民之对策的一段史料作了很好的补证。

  “这两部书稿,修订成清样后共计100余万字,收集的素材就超过了500万字。”在创作中,周后运透过发黄变脆的报纸杂志与书籍,虔诚倾听诸位仁人志士的心声,与他们展开心灵的对话,体味二十世纪初变幻莫测的历史风云,纵深思考“讨袁护国,再造共和”的历史意义和蔡锷将军的历史贡献。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在众多亲友的关心支持下,终于将《护国将军蔡锷》和《儒将蔡锷》两部书稿交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和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并在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相继推出。因选材独特,切合时机,这两本书都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

  惠州是周后运的第二故乡。惠州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独特的客家文化影响着一代代先贤,涌现出好几位著名的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中国农工民主党的创始人邓演达先生就是其中一位。

  同为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的周后运基于这份特殊情缘,决定要为惠州、为农工民主党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宣传邓演达先生的英烈事迹,宣传中国农工民主党人的民主革命精神。为此,他走进鹿颈村,走进邓演达故居、陈列馆,近距离感受邓演达的生活、战斗、被捕、受害过程,尔后又辗转国内外,沿着邓演达的人生历程走访和收集材料,先后易稿15次。周后运考证了很多细节,例如邓演达父亲的名字,应该是“邓镜人”而不是“邓镜仁”,一些媒体都写成“仁”,他查阅了邓演达父母的碑文,再次为历史的真实性找到了实物佐证。

  在处理一些富有争议的历史人物上,周后运也做到了以史为据、求同存异。例如在对邓仲元、陈炯明、陆荣廷、何应钦、蒋介石等人的处理上,他严格以文献为基础,在文献中写人;力争将史料性、文学性、可读性有机地糅合在一起。

  周后运在写蔡锷和邓演达的系列文学作品出版之后,对历史人物有了更加浓厚的兴趣。“在惠州飞鹅岭和朝京门行走的时候,又唤起我对同乡历史文化名人袁也烈将军的无限情感。”袁也烈被誉为资格最老的开国少将,1925年7月,袁也烈将军经聂荣臻介绍入党,入党后的首战之城就是惠州,后又紧跟叶挺、邓演达参加北伐战争、南昌起义……

  “生活在惠州这片人文沃土的我,就想着要为这位同乡先贤写下一些文字,为惠州和邵阳两座城市补充一些历史记忆。”于是,周后运开始收集整理资料,在参阅了两百多种资料后,又拿起笔写起了开国将军袁也烈。这一写,又是五年时光。

  通过不懈努力,周后运创作出版的长篇传记文学作品《碧血丹心—邓演达传》于2014年5月正式与读者见面,首印5万册,荣获惠州市第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图书奖,并喜获惠州市人民政府16万元专项文学创作奖金;《碧血丹心—邓演达传》《儒将蔡锷》这两本书还一并获得粤港澳大湾区(惠州)“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最具影响力长篇小说奖和优秀长篇小说奖,周后运本人也荣获第十七届“中华优秀文艺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我是时代的一朵浪花,反哺桑梓守初心

  庚子年初,新冠病毒肆虐中国。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期间,周后运为认真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决策部署,以平凡人写就大我的勇气和担当,在积极向社会捐钱捐物的同时,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到防疫工作中,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图片5.jpg

  作为旅居广东的邵阳人,周后运平时省吃俭用,但深深感念故土,积极投入复工复产和创新创业的同时,不忘反哺桑梓。他将自己的多部文学作品进役精心包装,整合雪峰山的林山竹海和历史人文资源,实现古老的竹简制作技术与现代高科技技术的完美结合。

  为此,他个人筹资300万元,将自己创作的《儒将蔡锷》《开国将军袁也烈》《碧血丹心—邓演达传》等红色题材长篇小说精装重印,并附上此前发表过的《蔡锷赋》《邓演达赋》《袁也烈赋》及罗浮山、南昆山等风景名胜诗词辞赋16套,整合成一套精美的《共和国印记经典珍藏品》,成功打造出由文学成果向文创产业转型“升级版”,将革命英烈红色题材文学成果进行转化和创新,制作成共和国印记经典珍藏品,作为文化礼品,向全国发行,把湘粤美景和人文,通过竹简传播出去,以进一步弘扬革命精神,根植爱国基因,助推两地经济社会发展。

图片6.jpg

  梅花香自苦寒来。如今,历经无数挫折,周后运凭着自己的勤勉、务实、认真的工作态度和服务,慢慢地让自己走出低谷,赢得了一批客户的信任,业务蒸蒸日上。“惠州市雪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成长为惠州一家知名的文化公司。2020年5月,周后运荣获惠州市“退役军人创业先锋典型”的荣誉称号,并受到广东省退役军人事务局党组书记、厅长陈小山的亲切接见。

  “我是时代的一朵浪花,反哺桑梓的脚步永不停歇。”早在2014年,周后运就变卖惠州个人居住生活的房产,筹措500余万元,回到家乡创建了全国文艺家雪峰山创作基地,开设了农家书屋、书画创作室等,免费供乡亲们读书习字。该书屋书目涵括政治、经济、科技、生活、文化、少儿等大类,品种丰富,能够较好地满足山村农民的多样性需求,为家乡父老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一些帮助。同时,他不遗余力地为开发邵阳,建设家乡牵线搭桥,为邵阳招商引资奔波。“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周后运先后被授予“邵阳市最美乡贤”等荣誉称号。

图片7.jpg

  一边创作,一边办文化公司,以邵阳人“吃得苦霸得蛮”的毅力,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为这个飞速发展变革的时代放歌;伤病反复折磨,奋斗不改初心,扎根家乡的人文沃土,为先辈英雄树碑立传。正如周后运在他的的获奖散文《一朵时代的浪花》中写的:“沧海一粟的我,是这个伟大时代的一朵浪花,曲折和坎坷,让我得到了培养磨砺,得到了成长进步,我希望能做好自己这朵浪花,为我们伟大的祖国增光添彩。”


邵阳新闻

湖南新闻

名企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