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扶贫花开香沃野—长沙理工大学驻新宁县枧杆山村帮扶纪实
发布时间:2020-01-16   来源:华声在线  记者:彭怡峰 尹建国

通讯员 彭怡峰 记者 尹建国

图片1.jpg

  1月15日,在新宁县水庙镇枧杆山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村民们跳起欢快的舞蹈,舞起威武的狮子,打起年味十足的糍粑,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

  在活动现场,该镇工会主席李欣正在为村民写对联。“我今天特别高兴,能为这么多搬迁的村民写对联,是我作为一名镇干部最开心的事情!”另外,还有一对新人献上了情歌对唱,80多岁的贫困户老人杨文钾拉起了二胡《东方红》,将活动推涨到了高潮。

  在新房里,村民唐祥明正在高兴地贴着刚写好的对联。“今年在安置新房里过年,一定要搞得喜庆一点!”唐祥明一家四口按照人均25平方米分到了一套100平方米的房子,新房里水、电、厨房灶台都安装好了,看上去宽敞明亮,与以前的旧木板房形成了鲜明对比。

  和唐祥明一样,还有63户贫困户都分到了新房。“我以前做梦都想不到会住这么大的房子!”村民杨武庆高兴地说道,“我们一家7人分到了一套175平方米的大房子呢!”

  枧杆山村是湖南省级深度贫困村,是原官田村和原枧杆山村合并而成,共410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19户,456人。村里的贫困,很大程度上源于恶劣的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不少村民住在海拔700多米的深山,坡陡路远、地质松软。土木结构的农房,遭遇山体滑坡后受损是常有的事。2014年,原官田村整村被评为地质灾害村。

  在长沙理工大学的帮扶下,2019年全村贫困发生率下降到了0%,78户贫困户308人顺利脱贫,其中64户贫困户260人从海拔700多米的原官田村山上搬到了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图片2.jpg

  因地制宜发展传统产业,让村民搬得出

  易地搬迁安置点位于交通便利的水庙镇政府附近,可以方便村民办事就业就医就学等,但是村民刚开始的时候却并不愿意搬迁。

  “在山上辛辛苦苦盖的房子不要了,舍不得,心里难过!”村民唐祥明刚开始就很不愿意搬下来。“我们农民都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搬到安置点以后,我们就没有经济来源了。”这是唐祥明的顾虑,也是绝大部分村民的顾虑。

  为了解决村民的后顾之忧,宋刘斌带领工作队和村“两委”,决定首先在山上开展高标准有机水稻种植,生产高标准有机糙米,通过务工、土地流转等方式来增加搬迁村民的收入。

  “山上的梯田土壤污染小,水源干净清澈,最适合种植高标准有机水稻。”工作队产业负责人刘军说道。

  听说要发展高标准有机水稻种植,唐祥明第一个站出来支持。“把土地流转给村上,我们不仅可以得到土地流转费,还可以到基地去打工挣钱!”唐祥明作为第9村民小组组长,工作队把他当作致富带头人培养。在他的发动下,村民纷纷把土地流转出来,全村一共发展了100亩高标准有机水稻。

  高标准有机水稻种植采用“鸭稻共生,酵素种养”技术,完全不施用任何农药、化肥、除草剂等,虽然亩产不到300斤,但是所生产的糙米售价可超30元一斤,2019年为村集体经济增收50多万元。在发展高标准有机水稻过程中,2019年支付的工资超过20万元,唐祥明等村民通过务工实现了稳定增收。

  正是因为有了山上产业的支撑,村民们的收入增加了,顾虑打消了,从2019年8月开始,64户贫困户陆续搬入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新居。

图片3.jpg

  创新思维发展新兴产业,让村民稳得住

  为了让搬下来的群众有活干、稳得住,工作队通过走访调研,决定在村里开设扶贫车间,让村民可以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我们公司不缺订单,却一直缺人力。把车间搬进村,正好可以解决公司用工难的问题。”湘潭市华艺家纺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许利华得知村里要开设扶贫车间,主动提供资金和技术,和工作队一起在村部旁边建成了一个200平方米的扶贫车间。

  在扶贫车间的第一次招工中,设置了“贫困户优先,技术工人优先”的原则,杨艳群第一个应聘。

  杨艳群是村里的贫困户,2017年的山洪导致她家房屋损毁,她与其他63户村民被纳入易地扶贫搬迁计划。

  “扶贫工作队免费送我们出去进行了近一个月的技能培训,学到了一门缝纫技术。”谈起未来生活,杨艳群充满自信:“我现在是车间的裁片师傅,有固定的岗位工资,另外还有计件工资,每个月收入近3000元。”目前,家纺扶贫车间吸纳了13名固定工人。

  看到家纺扶贫车间做得有声有色,外出打工的唐祥燕夫妇回村了,但他们并不是来务工的,而是想把打工学到的技术带回村里,开设另外一个扶贫车间,为更多的村民务工提供机会。在她的提议下,工作队和村“两委”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下面开设了小军竹木制品公司“识筷”车间,目前吸收了近20名搬迁贫困户稳定就业。

  如今的枧杆山村,已经开设了两个扶贫车间,下一步计划新发展竹木加工厂、生态养猪场等产业,可以帮助更多的村民实现就近就业和增收。

图片4.jpg

  量身定制发展个体产业,让村民能致富

  “村民们现在全部脱贫了,下一步是让他们有机会致富,而发展个体产业是很好的致富渠道。”宋刘斌这样介绍道。

  唐继件是一名退伍军人,也是一名贫困户,在这次的搬迁中,唐继件一家7口人分到了一套175平方米的大房子。谈起搬下来的好处,唐继件数不过来:到村镇办事方便了,出门就到;3个小孩上学近了,不用专门租房陪读;再也不用担心下雨天山上塌方,晚上睡觉踏实了……

  唐继件家里有2位老人和3个小孩,作为家里的顶梁柱,唐继件背负着很大的责任和压力,但是他却并不是很担心。“在长沙理工大学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我开办了一个200平方米的养牛场,养了20多头牛,每年的收入至少超过5万元。”

  除了养牛以外,唐继件还贷款购买了一辆货车,通过运输砂石和楠竹每年可以挣到5万元以上。另外唐继件家里还有土地流转收入、楠竹售卖收入等,是远近闻名的“大户人家”。“我已经打算不出去打工了,在家里发展挺好!”唐继件自信满满地说道。

  像唐继件这样的个体户还有很多,由于政策好,村里很多年轻人都回来了,在村发展起了高标准有机水稻种植、大棚种植、脐橙种植、高山生态养殖、家庭农场等产业,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

图片5.jpg

邵阳新闻

湖南新闻

名企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