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强化保护传承利用 助推非遗焕新发展
    发布时间:2019-07-11   来源:华声在线  记者:谭高荣 周洋

    强化保护传承利用 助推非遗焕新发展

    邵阳市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 谭高荣 周洋 

      邵阳是巫傩文化、楚湘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多民族文化的交融孕育了邵阳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让邵阳成为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点市州。近年来,经过多方的共同努力,我市许多濒临消亡的优秀传统文化重新焕发出魅人的光彩,呈现出高质量发展的可喜趋势,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多次得到国家文旅部、省文旅厅的表彰。目前,邵阳市共有非遗项目国家级14项,省级非遗项目30项,市级非遗项目109项。有国家级传承人13人,省级传承人27人,市级传承人161人。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邵阳厚重深邃的文化基因,记录着邵阳人民筚路蓝缕的跋涉历程,见证着邵阳独特的发展历史,薪火相传、历久弥新。

      近年来,我市通过健全体制机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宣传传播力度、创新开发利用方式,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其经验被全省、全国推介。

      突出硬件建设,做实保护保障。市里成立非遗保护传承研究所,市财政每年安排35万元专项经费;12个县市区均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并落实人员和经费。建成面积4000平方米、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的非遗展览馆;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建成宝庆竹刻、蓝印花布、花瑶挑花、滩头木版年画、洞口木雕等生产性保护基地和传承基地。开展非遗资源普查,逐步建立市级非遗项目库。完成5名70岁以上国家级传承人的抢救性记录和4个省级非遗项目的数字化记录工作。2018年6月邵阳布袋戏国家级传承人刘永安的记录成果,代表我省参加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成果展,并作为传统戏剧的数字化记录样板向全国推广。

      突出动态管理,做好传承传播。建立非遗传承人动态管理、进退机制和保护激励机制,注重非遗保护人才、传承梯队建设。目前已公布4批市级非遗传承人,传承人的年龄结构不断优化。积极抓好“非遗进校园”工作,培养非遗传承生力军。目前,已在邵阳学院开设“民间美术与设计”“滩头年画研究”“蓝印花布印染技艺”“花瑶挑花”等非遗项目选修课,每年有近100人学习;在市艺术学校、市特殊职业学校分别开设“武冈丝弦”班、“宝庆竹刻”专业班。每年举办城步六月六山歌节、绥宁苗族四月八姑娘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大型系列文化节庆活动,展示和传播非遗文化。积极组织非遗项目参加国内外文化交流活动,不断扩大邵阳非遗文化的知名度,城步吊龙、花瑶民俗风情、木偶戏、祁剧、邵阳花鼓戏等每年多次受邀参加国内外演出。

      突出思路创新,做活开发利用。创新开展“非遗+扶贫”工作,助力乡村振兴。城步苗绣、隆回花瑶挑花和山界古法红糖、邵阳古法榨油等非遗项目建立了合作社,使贫困地区村民在传承非遗技艺的同时脱贫致富。创新开展“非遗+旅游”工作,推动非遗融入食、住、行、游、购、娱各环节,同时将旅游需求融入非遗保护利用设施的功能设计之中,全力推进特色小镇建设。如,邵阳县下花桥镇大力发展蓝印花布制作产业,打造蓝印花布非遗小镇;隆回县虎形山瑶族乡和滩头镇利用花瑶挑花、滩头年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滩头纸文化艺术小镇。


    邵阳新闻

    湖南新闻

    名企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