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书香为伴写人生——记新宁县委宣传部干部杨坚
发布时间:2019-01-15   来源:华声在线  记者:陈志强 尹建国 陆益平 周忠安

陈志强 尹建国 陆益平 周忠安

图片1.jpg

  1月9日,新宁县委宣传部干部杨坚家庭收到了由湖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和湖南省妇女联合会颁发的“书香之家”的匾额。

  杨坚自幼酷爱读书,他虽然生在农家,但身上充满了书卷气。他读过许多中外名著,并从中汲取养分,丰富自己的知识,他学以致用,一直坚持文学创作,发表了10多万字的文艺作品;他在新闻创作上也硕果累累,其作品常见诸于《人民日报》、《湖南日报》、《新华网》、《中新网》等媒体,达1.3万余篇,且多次获省市新闻奖,为宣传新宁、推介崀山作出了突出贡献。

  他嗜书如命,读过的书都完整地保存下来,现家有藏书达2万余册,是全县有名的图书收藏爱好者。

  人们眼里的“书虫”

  杨坚的老家在一个偏僻的小镇上,当时虽通了毛皮公路,但交通仍十分不便,去一趟县城走路要整整一天,坐客车也要两个多小时。杨坚家里贫困,也很少有机会上县城,从出生到15岁前,他还只跟大人去过县城2次。

  杨坚的家显得特别寒酸,住的三排木屋,四壁全是旧木板和竹垫子夹起的。他出生时正是国家困难之际,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又加之缺油盐,造成严重的营养不良。他的小学、初中、高中都是在小镇上完成的。

  尽管环境十分恶劣,但杨坚对书特别的厚爱,尤其爱看文学书籍,那个时代出版物很少,也很单一,多以连环画为主,《雷锋的故事》、《铁道游击队》、《地道战》、《地雷战》等等,他看得津津有味,看完后他就把这些书用一个大纸盒整整齐齐地收集起来,藏书的良好习惯也就从少年时代养成的。

  16岁那年,适逢国家恢复高考,因偏科,杨坚高考落第。次年,父母逼他复读,仍名落孙三。但在复读这年他读了大量的文学杂志,他第一次接触了前苏联文学,高尔基的《在人间》、《童年》、《母亲》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读了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长篇小说后,更让他明确了自己的发展方向,那就是写书,当作家。他想,保尔·柯霍金在身体致残的情况下,还坚持写作,并写出了传世之作,自己作为一个四肢齐全的人也一定能成功。于是,他拼命地写作,拼命地读书,有一次在上学路上捡到几页写有文字的纸片,他竟反反复复地读。还有几次在路上看书,把脚趾头都踢破了,甚至撞到别人身上。当地人送他绰号“书虫”。

  书中真有“黄金屋”

图片2.jpg

  杨坚与大学门槛无缘,他便回到农村务农。他也钦佩、羡慕那些考上大学的同学,但他不再做大学梦。他的梦想就是当作家,他在心里默默地对那些同学说:等着吧,总有一天我也能出人头地,赶上或超过你们。

  现实是残酷的,他家本身就穷,他面对的不仅仅是贫困,还有村里人的白眼、讥笑、冷语,更有繁重的体力劳动让他疲惫不已。

  在风风雨雨中,他学会了许多农活,犁田、耙田、种稻子,上山砍柴、割草……

  艰苦的劳作,没有摧垮他,倒磨砺了他的意志。他从没放弃过自己的追求。当时在农村里收入不高,他也无多少经济来源。他只要赚到钱就存下来买书、订报刊杂志。

  1980年秋天,一位武冈商人在他家乡买了一副棺材料,要他用板车装运到武冈司马冲镇,讲好价钱25元,他高兴无比,从凌晨5时出发,他拖着装有棺材木料的板车在崎岖不平的山道上奔走了六个多小时,路上,全身的衣服被汗水打湿了就没有干过。当到达目的地后,他整个身子像散了架样,一下子瘫倒在地。武冈客商看他累成这样,动了恻隐之心,多给了他三块钱。摸着自己头次赚的这么一大笔钱,他一下子忘了疲劳又来了劲,拖着空板车一路欢歌,当天返回。后来,他用这笔钱在邮局订了两份文学杂志。

  他一边劳动,一边读书,父母很不理解,大学都考不上了,还读什么书,在农村里干农活,读书有什么用啊?只有他始终坚信:书中自有黄金屋!

  命运常与杨坚开玩笑,1982年,壮年的父亲突然中风引起半身不遂。

  1984年,在花光了家里的积蓄、四处举债中,父亲撒手人寰,欠下了5000多元的巨债,仿佛天塌了般,杨坚无法接受这样的现实。

  1985年冬,命运出现了转机,当时县文化局面向全县招聘乡镇文化辅导员。爱读书的杨坚在众多的参考者中脱颖而出,以较好的成绩被录用,被分配到偏远的一渡水镇文化站工作,两年后调回故乡水庙。

  这是个好平台,杨坚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他也读到了更多的好书:中外名著及当代新生作家写的优秀作品。他如饥似渴,几乎身不离书。他自己创作的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也陆续在省市级文学杂志刊登。

  作为乡镇文化辅导员,向社会传播的是精神食粮。杨坚言传身教,影响了大批的年轻人。他创办了文学社,吸引了许多爱读书和喜欢文学的人士参与,形成了良好的氛围。

  1997年,杨坚作为特殊人才,被录用为国家干部,当年9月被借用到县委宣传部工作。或许是命运还要考验下杨坚,1997年11月,杨坚被查出患有直肠癌,当时他懵了,从医院回住地的路程仅500米,他走了整整3个多小时。调整了一下心态后,他坦然面对。住院的日子里,他仍不停地学习,除了读了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还写下了《住院的日子》、《康乃馨,生命之花》等几篇与病魔作抗争的散文,在邵阳日报发表后,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他收到了200多封读者的来信,还有几位癌症患者在他的感染下,重新鼓起了生活勇气,顽强地与癌魔抗争。

  病愈后,杨坚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工作。他用忠诚、勤奋来报答党和组织的关怀,先后创作了13000多篇新闻作品,发表在《人民日报》、《湖南日报》等中央、省市媒体,有些作品还获得省市新闻奖,为推介新宁和崀山作出了突出贡献,多次被评为先进个人、并记一等功一次,三等功五次,嘉奖六次。

  杨坚还有个好习惯,读了一本好书,他要写一些读后感,他很喜欢摘录书中的美文警句,他写下了十多万字的读书笔记。这也给他的创作提供了很好的参考素材。

  2003年,杨坚被提拔为新宁县委外宣办、新宁县人民政府新闻办主任;2010年,杨坚又被提拔为新宁县文联主席(兼)。

  善待自己的“恩人”

  “在我的成长过程中,碰上了许多‘贵人’,他们值得我终身铭记,但我今生也不能抛弃自己的‘恩人’,那就是书!”杨坚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几十年来,杨坚年年私费订阅杂志、报纸,都要去书店购买自己喜欢的图书。

  2001年,杨坚在县委大院买了一套商品房,他对妻子说:“给我一间书房,要买最好的书柜,这些书伴我一路走来,给了我知识和力量,改变了我的命运,不能将他们丢在地下室。”

  妻子懂他,满足了他的心愿。

  因房子太窄小,2万多册的图书仍无法分类摆放,望着堆在一起的书,杨坚常怀负疚之感。

  2013年,杨坚与胞兄在老家水庙街上将旧屋翻新,在新房布局中,他辟了一个50多平米的房子专门做书房,站在宽敞的书房中,他的心如晴朗的天空,满心欢喜。

  杨坚在县委宣传部工作,每年有许多的赠刊、赠书,他对办公室的同事们说,这些书不能当废纸卖,送给图书馆,他们能大有用头。有时,他将这些书收捡,让图书馆的同志来拉走。图书馆的负责同志对他说说:“杨主任,在你这里有许多的资料和书籍是我们没有收集到的,很珍贵,丰富了我们的馆藏。”

  杨坚为县图书馆做了些有意义的事而感到欣慰不已。


邵阳新闻

湖南新闻

名企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