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改革开放四十年|邵阳:改革开放铸就工业辉煌
发布时间:2018-10-31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何荣 陆益平

  “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系列报道之三

邵阳:改革开放铸就工业辉煌

记者 何荣 陆益平

图片1.jpg

(发布会现场)

  40年的改革开放,40年的风雨历程。10月30日下午,邵阳市举行“幸福新邵阳”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三场会议。市经信委党委书记、主任谢益林介绍,改革开放40年来,邵阳紧扣时代主题,艰苦奋斗,狠抓企业改制、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等重点工作,强项目补短板,优化环境大办园区,逐步走出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阵痛期”,形成了主业突出,特色鲜明的工业经济体系,工业经济在总量、质量、增速、效益等方面取得辉煌成就。

  体制改革改出新活力

  在计划经济时代,邵阳是全省经济大市和工业重镇,工业总产值占全省六分之一,经济总量排全省第五位。全国41个工业门类,邵阳就有39个。邵阳曾经生产或拥有全省第一辆汽车、第一台计算机、第一台洗衣机、第一台印刷机、第一台纺织机、第一台电风扇、第一支钢笔、第一包洗衣粉。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机制缺陷以及与市场经济体制不适应,邵阳工业发展陷入低谷。

  2001年初,邵阳市通过引进域内外民营资本,在邵阳化肥厂、邵阳纺织厂等企业实施改革。至2004年底,全市国有集体企业累计完成改制483家,盘活存量资产43.3亿元,引进资金51.55亿元。通过改制,一批支撑邵阳工业的龙头骨干企业应运而生。

  通过改制,企业的市场活力大大增强,邵阳外向型工业经济成为全省市州中的“黑马”。2005年1-11月,邵阳外贸进出口8754万美元,同比增长88%,其中出口8445万美元,同比增长102%,增幅在全省排名第二,出口总额绝对值由全省12位上升至第9位,进出口总额在全省排名第一。邵阳工业自此进入提质增效、升级换代新时期。

  扬起赶超进位风帆

  进入“十二五”以来,面对新的历史发展机遇,邵阳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推行“兴工强市”战略,栽梧桐引凤回巢,强项目补短板,优化环境大办园区,推动邵阳工业在复兴道路上加速前行。

  邵阳适时制定了“迎老乡、回故乡、建家乡”决策,号召广大邵商回乡兴业。坚持以引进世界“500强”、中国“500强”、民营“500强”、制造强省20大产业链企业为工作重点,2014年至2016年,全市招进工业项目497个,总投资额767亿元;到2015年底,全市引进世界500强企业9家,中国500强企业12家。

  邵阳轻工、装备制造、食品、建材等优势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成为邵阳工业经济的支柱产业。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电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稳步发展,新动能不断增强,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

  到2015年,邵阳各县都建立了一个定位准确、特色鲜明的省级经济开发区(工业集中区)。全市湘商产业园开工建设标准厂房280万平方米,竣工150万平方米。全市工业迅速向园区集聚,工业园区强势崛起。2015年,全市工业园区取得了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同比增长11.8%,全省排名第一的好成绩。2016年,全市园区规模企业达到702家,规模工业增加值占比重达到74.3%,对全市工业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123%。

  “十二五”期间,全市工业经济迈上新台阶,规模工业企业个数和增加值在全省排名前移二位,到2016年底,邵阳新增3个过百亿元产业,形成了轻工、装备制造、食品、建材、医药、能源六大百亿产业集群,产值过亿元企业由159家增加到550家;新增省级工业集中区7个;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730亿元,年均增长20%。

  朝着高质量发展迈进

  进入“十三五”,邵阳坚持“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释放“一带一部”开放优势资源,强力推动邵阳工业高质量发展。

  2017年,邵阳出台了《加快推进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组织开展“产业项目建设年”活动,筛选第一批重点产业项目396个,总投资2212.6亿元。狠抓沪昆高速百里工业走廊、智能制造基地、农副产品基地、文化产业基地、全域旅游基地、健康产业基地、物流基地等“一走廊六基地”建设。在2018年“湖南—长三角”经贸合作治谈周活动中,邵阳市累计签约项目26个,项目总投资182.56亿元。

  到2017年,全市湘商产业园竣工厂房使用率超过70%,新增签约企业170家,新投产200家,新增用工2万人,实现产值140亿元、税收6.5亿元,在全省“135”工程三年综合评价考核中名列第一。

  目前,邵阳工业经济发展来势喜人。数据显示,2018年1-9月,邵阳1336家规模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355.8亿元,同比增长9.8%;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同比增长7.4%,排全省第四位。全市新增规模工业企业81家,已经连续3年进入全省前三位。


邵阳新闻

湖南新闻

名企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