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改革开放四十年】大圳灌区:改革添活力 创新增效益
发布时间:2018-10-17   来源:华声在线  记者:覃显国

覃显国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凭着一股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凭着一股滴水穿石的韧劲,用勤劳、勇敢、智慧书写着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故事,成功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现在,春风化雨,中国在经济、民生、政治、文化等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取得了令世界都为之惊叹的巨大成就。

  在改革的大潮中,享受了改革发展成果的大圳灌区——一个涉及邵阳市西南部的新宁、武冈、洞口、邵阳、隆回等5县(市)32个乡镇,受益人口近100万,承担56.3万余亩农田灌溉任务的大型灌区,同样也获得了快速的发展。让我们一同走进改革开放40年来的大圳灌区,看看发生在位于邵阳市西部高台地带上的全国大型灌区的重大改革创新印记和砥砺奋进的足迹。

  大圳灌区工程从1965年10月动工至1979年7月主体工程竣工,经历了14年的风雨历程。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大圳灌区工程的建设,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一座不朽的丰碑。其中有省委省政府的正确决策和邵阳地委、行署的坚强领导;有当时国家水利部、电力部、建材部的大力支持和援助;还有灌区八十多万干部职工和民工在攀高峰、闯难关、冒风雪、顶酷暑、劈高山、填深谷、建大坝、修渠道、凿隧洞、架渡槽的伟大事业中所表现出来的“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团结奋斗,艰苦创业”的大无畏精神。这是邵阳人民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谱写出了一曲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的时代凯歌。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它的建设是与时俱进的,自1979年主体工程基本完工并投入运行以来,为灌区在“十年九旱”的自然状况下的粮食稳产增收提供了水利支撑,为灌区群众提供了绿色、稳定的生产生活用电,为邵阳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同时,灌区广大干部职工在党的领导下,砥砺奋进,不断践行新举措,并通过推进管理体制和机制的改革,使大圳灌区焕发出新的活力,现在,大圳灌区工程已成为邵阳西南部社会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尽管如此,大圳灌区工程从当时的建设规模、设计施工的技术水平、地理位置环境、物资供应、施工机械等各方面来说,都是工程建设者们面临的巨大困难,在这些困难的制约下,导致工程建设期经历了14年,直到1979年7月主体工程才基本建成,此时,按照原来的设计方案,一些辅助配套工程有的动了工,有的尚未能开工,因为国家从1978年开启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原因,再加上整个工程是一个边设计、边施工、边运行的“三边”工程,建设过程中遇到过“战线长、摊子宽、工程难度大、后期资金投入短缺”等困难,因此,上述工程未能及时继续施工建设,由此可见,要使整个灌区工程发挥出原来设计的功能水平,灌区工程的建设和管理工作任务在今后较长的时期内都是极为艰巨的。

  大圳灌区的改革创新,按照时间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且两个阶段的时间基本上都是20年。

  在大圳灌区改革的第一个阶段,也就是从1979年灌区主体工程的完工开始至2000年期间,在灌区人民的大力支持下,负责灌区工程管理的广大干部职工一鼓作气,继续弘扬“团结奋斗,艰苦创业”的大无畏精神,秉承“灌溉为主、发电为辅、以电养水”的原则,在国家改革政策的指导下,不断探索、总结灌区工程管理的模式;不断提高水力发电的能力和电能质量;不断开拓灌区供电营业区的区域范围;不断健全完善灌区建设管理的各项制度体系;不断构建灌区内的各种工作关系体系;不断增加多种经济经营的渠道和范围,从而使灌区工程在建成后的近20年内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且工程产生的社会效益和内部经济效益一直都处于当时社会的先进水平。此阶段取得的主要成果是:

  一是灌区管理机构不断健全:为了加强大圳灌区工程续建配套和管理工作的统一领导,灌区管理机构随着社会发展和工程进展的需要不断健全。1980年3月,邵阳地区大圳灌区工程指挥部革命委员会更名为邵阳地区大圳灌区工程指挥部。1983年6月,大圳灌区正式成立管理委员会,管理委员会的常设机构是大圳灌区管理局。1986年6月,邵阳地市合并,邵阳地区大圳灌区管理局改称为邵阳市大圳灌区管理局。1990年11-12月,大圳灌区管理局就工程分级管理及灌区5个受益县市境内的工程移交事项在各受益县市召开专门会议并进行移交。

  二是灌区建设管理制度不断完善:随着灌区主体工程的完工运行,为了充分发挥工程效益,邵阳市大圳灌区管理局及时修订了灌区工程的运行管理制度,这些制度的颁发,为灌区的建设和管理事业提供了准绳。1980年4月,《大圳电网运行调度管理规程》颁发实施,5月,《大圳灌区管理体制和管理办法》颁发实施。1985年,为了进一步加强大圳电网管理,制定颁发《大圳电网发、供、用电规定》。1992年7月,大圳灌区管理委员会审议通过了《大圳灌区管理委员会章程》和《大圳灌区工程管理规定》,同时还制定颁发了《大圳灌区水利调度暂行规定》。8月10日,邵阳市农业委员会将上述制度批转给灌区5县市人民政府贯彻执行。1993年6月,重新修订的《大圳灌区管理局电力调度管理规定》颁发实施。1994年,《大圳电网并网电站生产经营管理考核办法》和《大圳灌区水利工程管理标准及考核办法》颁发实施。1999年又制定颁发了《大圳电网发电管理考核办法》《大圳灌区管理局安全生产奖罚实施办法》《大圳灌区管理局宣传报道奖励办法》。

  三是灌区电源建设取得可喜成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圳灌区管理局注重资源优化配置,开源节流,兴利挖潜,大力加强灌区电源建设。1985年8月,大圳红星水电管理站二厂房竣工发电,该电站总装机容量为570KW。1995年2月红星水电站三厂房竣工发电,装机1台,容量1250千瓦,年发电量500万千瓦时。 1996年2月桃冲电站竣工,装机1台,容量500千瓦,年发电利用小时4230小时以上。1997年7月20日大圳东风水电站三厂房竣工,装机1台,容量320千瓦,年发电量140万千瓦时。2001年6月大水江二级电站竣工,装机1台,容量1600千瓦。2003年7月大圳甘冲电站竣工,装机1台,容量500千瓦。

  四是灌区供电营业区正式获得省市有关主管部门颁发的供电营业许可证。大圳灌区供电营业区自1970年灌区自建的水电站相继建成发电以后,无论是供电电量、供电范围、供电质量,在此期间,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至2005年,大圳供电营业区总面积1252平方公里,供电16个乡镇、225个村和42家工矿企业。供区内有35KV变电站3座,35KV线路8条共计157公里,供区内拥有配电变压器547台,总容量42090KVA.年供电量达到1亿度左右。

  五是灌区多种经济经营力助灌区发展:为了解决主体工程所需的材料供应不足的实际困难,以及满足工程建成以后工程维修和灌区周围社会基建的材料需求,1971年、1974年、1979年、1986年、1987年、1997年,分别建成了为大圳灌区工程服务的大圳预制管厂、大圳水泥厂、大圳水电工程队、大圳化工厂、大圳贸易公司和大圳水产园艺管理站。此外,于1987年对大圳水泥厂进行了技术改造,由年产量1.2万吨扩大到2.2万吨。1997年,同意大圳预制管厂新建一座1800KVA硅锰合金生产车间。上述这些综合经营产业实体经济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到本世纪初为邵阳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

  在大圳灌区改革的第二阶段,是一个突破发展瓶颈的阶段,是一个打破旧的体制桎梏的阶段,是一个对灌区工程设施进行续建配套和升级改造的阶段。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发展,计划经济逐渐向市场经济转变,政府机构改革不断走向深入,职工工资改革变化巨大,财政转移支付优势明显,政府项目投资政策发生变化,这些政策的变化,使大圳灌区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压力巨大,同时,大圳灌区发展还面临内部巨大的困难,一是自收自支的财政体制与国家政策和灌区发展的需要严重不相适应,使灌区的发展受到瓶颈制约。二是单位人员严重超编,职工工资发放压力巨大,并造成人心涣散。三是2008年的冰灾造成灌区电网设施损毁严重,依靠自身力量难以恢复,同时造成多个并入大圳电网的民营电站脱网改网运行,使灌区的财政收入雪上加霜。四是灌区的发展受到瓶颈制约,既显得后劲不足,又没有新的路子可寻,使灌区的发展停滞不前。五是灌区工程经过20多年的运行,发电设备严重老化、供区电网技术等级亟待提升、灌区工程老化破损加剧、灌区直管的5座水库大坝出现险情、渠道险工隐患频繁发生、灌区渠道渗漏严重、工程效益每况愈下、灌区信息化建设严重滞后。上述内部困难和问题的存在,导致灌区管理水平层次低下,灌区工程运行管理成本巨大,进而造成灌区各级管理机构和工程本身运行举步维艰的严峻局面。

  面对上述种种困难,历届局党委凭借改革开放的东风,把压力变动力,坚持改革兴局、项目强局的发展战略,提出了建设“平安大圳、和谐大圳、现代大圳”的奋斗目标,并带领全局广大干部职工攻坚克难,砥砺奋进,在体制改革、项目建设等各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一是水利、电力管理体制改革取得巨大成功: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局党委的的带领下,全局上下积极参与、全力支持事关全局兴衰的水利和电力管理体制改革,并取得了巨大成功。2007年,邵阳市编委发文确认邵阳市大圳灌区管理局为具有行政执法管理职能的正处级财政全额预算事业单位,归口邵阳市水利局管理,这种财政体制的转变,使大圳灌区的发展摆脱了自收自支体制带领的严重制约。接着,于2013年底顺利完成了大圳灌区水利管理和电力管理体制改革,改革改制前共有干部职工1200人,改革后局机关人员编制为41人,内设科室8个。下辖6个正科级事业单位和1个水利水电有限公司,人员编制分别是120人和342人,通过这次机构改革和人员分流之后,灌区管理形成了充满活力的新工作格局。另外,为了有利于开展工作,2014年5月19日经报请市委、市政府领导同意,局机关办公地点由武冈市搬迁至邵阳市。此后,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推进,2015年5月邵阳市编委发文又将我局划定为一类事业单位。

  二是项目强局的战略取得巨大成效:

  1.农网改造项目使大圳电网实现了升级改造和并入湘中电网运行的双重目标。2004年4月,邵阳市大圳灌区管理局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指挥部成立,自2000年12开始,至2003年3月止,大圳灌区农网改造共计完成35KV线路架设4条计62.78公里,修建35KV变电站3座,完成了31个行政村的农网改造,完成农网改造投资2058万元。

  2.大圳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的实施使大圳灌区实现提质增效。自1998年开始至2017年的20年期间,大圳灌区列入全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计划,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规划概算总投资4.08亿元,截止2017年5月,国家分13个年度累计下达工程改造投资31405万元,其中中央投资20918万元,地方配套10487万元,实际到位中央投资20918万元,地方配套增加到位4754万元。经过13年的努力,项目实际完成建设投资2.5672亿元(其中信息化建设完成投资1887万元),项目完成后累计完成渠道改造289.1km,改造骨干建筑物76座,从而提高了灌区工程的质量水平和功能水平,减少了渠道的渗漏,灌区渠系水的利用效率由项目实施前的0.39提高到2016年的0.55,灌溉水的利用效率由1998年的0.37提高到2016年的0.51,每年可节约用水4253万m3。

  3.水库大坝除险加固项目的实施使灌区直管的5座水库为灌区提供了安全、绿色的水源。大圳灌区直管的五座中小型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项目从2001年开始动工,2012年全部完工,五座水库总共完成实际投资4938.4万元,项目完成后,五座水库的汛期限蓄库容总计增加了750万立方米,减少了泄洪水量,从而为保证农业灌溉用水和增加水力发电提供了基础条件。

  4.农村小水电增效扩容改造项目的实施使灌区的发电设备实现了更新换代。在完成灌区直管的五座中小型水库的除险加固和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的建设任务后,继续就所辖的13个水力发电站的设备老化和机组增效扩容进行改造,该项目从2014年1月开始动工,2015年8月底完工,项目实际完成投资2060万元,项目完成后发电装机容量从原来的14840千瓦增加到16480千瓦,实际增加装机容量1640千瓦,同时发电机组的出力效率也大大提高,发电效益年直接增量为140多万元。

  大圳灌区改革开放的四十年,也是大圳灌区工程建设管理的四十年,四十年来,灌区工程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农业效益。灌区主体工程基本完工投入运行以后,为灌区在“十年九旱”的自然状况下的粮食稳产增收提供了水利支撑,结束了灌区范围内粮食返销的历史,并保障了17万余人的饮水安全,灌区受益乡(镇)达44个,大旱之年双季稻保收面积达35万亩,到目前为止,累计向灌区供水75亿多立方米。灌区累计增产粮食30多亿公斤,在粮食增产的同时,林、牧、副、渔业也得到了相应发展。特别是大圳灌区灌溉面积也逐步扩大,1971年灌田5.4605万亩,1979年增灌到33.0037万亩,自1999年开始,已控制灌田45.2万亩。

  2.发电效益。大圳主体工程建成后,利用水位落差,灌区自身修建了6个水电站,装机23台,总装机容量16480千瓦,年均发电量达7000余万度,历史上发电最多的是2016年,发电量首次突破1亿度。根据初步统计,截止到2017年12月底,6个水电站发电量累计达到22.35亿度,电费收入累计达到2.5亿元。

  3.综合经营效益。灌区自身修建的预制管厂从1980年至2007年停产,期间27年产值共计3.68亿元,上交国家税金累计达到4000多万元。大圳水泥厂从1980年至2007年停产,期间27年累计生产水泥125万吨,产值共计3.22亿元,上交国家税金累计达到3800万元,此外,灌区自身建立的大圳化工厂、大圳生产园艺站以及在邵阳市、武冈市、新宁县等地设立的商业网点,在大圳灌区改革改制前,都曾取得了良好的业绩。

  4.灌区社会经济效益。大圳灌区主体工程建成后,新宁县和武冈市16个乡(镇)225个村结束了煤油灯照明的历史。同时灌区内工业及乡(镇)、村办企业迅速发展,实现工农业增加值40多亿元。例如:武冈市文坪镇境内20多家的中小型煤矿、新宁县麻林乡境内30多家中小型造纸厂、邵阳市所属的龙坪、龙江两个国有煤矿,新宁和武冈两县(市)的氮肥厂及100多家乡(镇)、村办企业等,均由大圳电网直供电源,年供电量最多时突破了1.3亿度。由于生产用电得到保证,灌区内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效益明显,同时还安置了大量的就业人员。上述情况说明,灌区工程的建成为灌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水利支撑、能源供应、示范引领和积极促进的巨大作用。

  5.防洪效益。大圳灌区工程建成以后,在拦洪削峰、确保水库下游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等防洪度汛、抢险救灾中,灌区工程发挥了较大作用。根据统计,大圳水库分别在1981年6月、1986年7月、1993年7月、1994年7月、2001年7月、2017年6月月6次在防洪抗洪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抗洪抢险救灾的胜利。另外,大水江水库在1982年7月、1994年7月以及东风水库在1975年8月、1977年6月、1980年5月、1994年7月都曾多次在防洪抗洪中取得了成功。

  改革改出新气象,改革释放新活力。大圳灌区的建设和管理事业通过改革开放,已经踏上了时代发展的快车道。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下,大圳灌区工程的建设和管理者们一定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改革创新,坚持问题导向,积极践行新思想、新理念、新举措,努力提高保安全、护稳定、促发展的能力和水平,着力筑牢绿色、安全、可靠的服务灌区“三农”工作的崭新平台,为构建新时代灌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推进灌区绿色发展、助力灌区乡村振兴战略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邵阳新闻

湖南新闻

名企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