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刘爱民:176次深入田间地头服务指导制种大户
发布时间:2017-12-13   来源:华声在线邵阳频道  记者:张先邵 杨树勇

  176次深入田间地头、制种基地边记录边指导制种大户

  ——记“三区人才支持计划”专家刘爱民支持绥宁发展杂交水稻制种产业的先进事迹

通讯员 张先邵 杨树勇

1_看图王.jpg

2_看图王.jpg

  省隆平高科公司刘爱民、李步勋教授,省农科院夏胜平教授到贫困村下湾村开展杂交水稻制种培训班

  12月11日,绥宁县教育科技局计划成果股股长杨树勇向笔者说起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农艺师刘爱民研究员按照湖南省“三区人才支持计划”安排来到偏远山区绥宁县,服务指导绥宁县的杂交水稻制种产业发展的扶贫故事,令人感动不已。

  不顾春寒料峭,从千里之外奔赴山区,谋划产业扶贫蓝图

  绥宁县是边远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有优良的杂交水稻制种隔离优势,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就开始杂交水稻制种,是全国著名的杂交水稻制种大县,全县17个乡镇就有9个乡镇从事杂交水稻制种业务,常年制种面积在10万多亩,形成了杂交水稻制种产业化生产,被袁隆平院士誉为“中华杂交水稻制种第一县”,2013年被农业部认定为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杂交水稻制种已列入绥宁县产业扶贫的五大主要产业之一。

  2017年1月3日,元旦刚过,新年上班第一天,刘爱民研究员不顾春寒料峭,带领“三区人才支持计划”4名支援专家从千里之外省城长沙奔赴山区绥宁县。下车伊始,顾不上舟车劳顿,立即组织该县教育科技局、县农业局等有关人员一起商讨,随后制定了杂交水稻制种全年计划,并亲自参与了绥宁县产业升级改造、产业园建设、规模化和机械化制种的规划,为绥宁县的制种产业发展出谋划策。

  酷暑课堂无电风扇 一边讲课一边擦汗

  7月22日,应绥宁县农业局扶贫工作队的邀请,“三区人才支持计划”专家刘爱民和夏胜平两位研究员一起来到该县唐家坊镇下湾村进行杂交水稻制种技术培训。

  下湾村是一个制种大村,全村有杂交水稻制面积920亩,贫困人口300多人。在村活动中心有27名制种大户和35名贫困户聆听了二位专家的技术培训。这一天,正值炎热盛夏,骄阳似火,活动中心却连一台电风扇也没有,60多名农户坐着听课都在流汗,而两位研究员却站在那认真的讲课,作为主讲的刘爱民研究员边讲课边擦汗,衣服全都湿透了。授课中,还时不时与制种大户进行课堂互动,回答了一些制种技术问题。讲完课时,课堂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种认真负责的态度,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尤其是制种大户,他们说能在基层听这么高水平的技术课非常感动。

  研发杂交水稻全程机械化 手把手耐心指导制种技术

  发展绥宁县制种产业,规模化是必然选择,规模化离不开机械化,刘爱民研究员和他的团队正在进行杂交水稻全程机械化技术研发与示范项目,应县农业局的邀请,为全县杂交水稻制种和武阳制种基地200多亩全程机械化制种示范片做技术指导。

  刘爱民为绥宁县引进了水稻精量直播机、水稻插秧机、农用无人机、谷物烘干机等农用机械,应用在绥宁基地的杂交水稻制种上,并开展应用效果研究,形成与农机融合的农艺技术,并亲自参与技术培训、集中育秧、机耕、机插、病虫害全程飞防、飞机传粉、飞机打920、机收、机械烘干等关健时期的技术指导。

  140次深入田间地头观察记录 36次深入制种基地指导技术

  4月至10月,刘爱民和他的团队每周5次到现场指导,针对制种存在问题、研究解决技术难题,他不辞辛苦,亲自到田间地头观察记录,掌握第一手数据。并在武阳镇、唐家坊镇、瓦屋塘镇、红岩镇、李熙桥镇等制种基地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36次,示范应用全程机械化技术5万亩以上,为绥宁县杂交水稻制种规模化、机械化奠定了基础。

  据统计,绥宁县2017年杂交水稻制种产量与2016年同比增加5个百分点,“三区人才支持计划”专家刘爱民和他的团队功不可灭,并带动了制种大户36户、制种专业合作社8个不断发展壮大,为绥宁县杂交水稻制种产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邵阳新闻

湖南新闻

名企风采